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要刊     
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与行动中国大陆正在开展的第8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种从“控权”到“赋权”,从“大一统”到“多元化”的新型“课程文化”的创造。它面临着几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一)那种只抓少数尖子学生的重点学校甚至成为阻碍课程改革的势力;(二)教科书设计理念与技术落后,编审队伍  相似文献   

2.
王慧 《中小学电教》2007,(12):16-17
目前,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观摩课、评优课、研究课等,只要是层次稍高的公开课都用上了信息技术,这是好事。符合国家教育部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育理念,早在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就明确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  相似文献   

3.
韩国历来重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9年在"全球化创造性人才教育"理念下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了全面修订,公布了新的基础教育课程大纲。在对韩国2009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基本性质、构成方针、主要内容和特征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韩国新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对于深化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4.
刊中报     
山西太原市迎泽区举办课程改革通识培训山西太原市迎泽区是全国38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之一。为了提高大家对课程改革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让大家对课程改革基本理念有个深层次的理解,新学期前夕迎泽区举办了课程改革通识培训。北师大萧川博士、芦咏莉博士、杭州师大傅道春教授三位课程专家分别作了题为“新课程与教育评价”、“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成长”、“新课程与教师专业成长”的专题讲座。三位教授话题的切入点虽不同,但核心问题都是围绕教育的真正目标而谈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通过分析与诠释以引起教师的反…  相似文献   

5.
我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2001年秋开始进入到现在,经历了"激情进入,点面调适"、"理性反思,重点突破"两个阶段,从今年起将进入"提升水平,全面推进"阶段。在新的阶段,随着激情的消退,理想与现实差距加大,如何积极稳妥地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引向深入,全面地、高水平地实施新课程,成为当前基础教育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6.
当代印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鲜明的特色,它以人为本,弘扬民族性,重视价值观教育.中国和印度两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着很多共同的问题,印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教训会给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很大启示.中国当前的课程改革应扎根于现实,目标的制定要切合实际;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应当实现本土化;课程改革也应秉持"以人为本"的取向;传统文化应被纳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  相似文献   

7.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理念与实践中存在着"突变论"倾向,即认为当前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是落后的、传统的、急需改变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使命就是要通过"突变"方式促进"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或是转向"后现代教育"。然而,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是深化、调整和完善现代教育体系,而非通过"突变"另创一套新体系,"渐进论"应是改革的方法论选择。  相似文献   

8.
贺洁 《现代语文》2013,(8):7-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在提高基础教育课程建设方面,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1]课程的内涵有所突破和创新。新课程不限于以课程标准、教科书等为载体的"文本课程",而更是被师生切实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的"体验课程"。课程不是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教育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的指导意义.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0.
2002年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安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市教育局更是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重要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省教育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意见,紧紧围绕课程改革实验的目标要求,坚持"立德树人",深化素质教育,发挥教育科研效能,强化学校管理,优化教学过程,构建高效课堂,促进全市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11.
《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10):138-138
<正>新中国成立后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走过十年。2004年,由李岚清同志亲笔题写的《基础教育课程》杂志正式出版,至今也已十年。《基础教育课程》伴随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路走来,见证了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为了庆祝《基础教育课程》创刊十周年,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纵深发展,促进《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的有效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杂志社、《新课程研究》杂志社联合举办首届"见证十年践行教育的理想"全国教师论文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2004年,由李岚清同志亲笔题写的《基础教育课程》杂志正式出版,至今已十年。《基础教育课程》伴随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路走来,见证了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为了庆祝《基础教育课程》创刊十周年,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纵深发展,促进《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的有效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杂志社、《新课程研究》杂志社联合举办2013-2014年度首届"见证十年——践行教育的理想"全国教师论文征集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3.
刊中报     
KANZHONGBAO 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 ,李岚清副总理指出 ,实施素质教育 ,当前要突出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 ,积极推进课程改革。现行课程设置存在不少弊端 ,主要表现为“难、繁、偏、旧”。这种状况 ,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规律 ,优化课程结构 ,调整课程门类 ,更新课程内容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第二 ,改进和加强德育。第三 ,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环节。要以高考为突破口 ,改革考试评价制度。高考要体现衡量学生全面素质的要求 ,考试的内容不能超出课…  相似文献   

14.
正2004年,由李岚清同志亲笔题写的《基础教育课程》杂志正式出版,至今也已十年。《基础教育课程》伴随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路走来,见证了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为了庆祝《基础教育课程》创刊十周年,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纵深发展,促进《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的有效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杂志社、《新课程研究》杂志社联合举办2013-2014年度首届"见证十年——践行教育的理想"全国教师论文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2004年,由李岚清同志亲笔题写的《基础教育课程》杂志正式出版,至今也已十年。《基础教育课程》伴随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路走来,见证了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为了庆祝《基础教育课程》创刊十周年,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纵深发展,促进《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的有效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杂志社、《新课程研究》杂志社联合举办2013-2014年度首届"见证十年——践行教育的理想"全国教师论文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2004年,由李岚清同志亲笔题写的《基础教育课程》杂志正式出版,至今也已十年。《基础教育课程》伴随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路走来,见证了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为了庆祝《基础教育课程》创刊十周年,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纵深发展,促进《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的有效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杂志社、《新课程研究》杂志社联合举办2013-2014年度首届"见证十年——践行教育的理想"全国教师论文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农村教师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健 《教育探索》2004,(12):114-115
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功,取决于农村教师队伍。在农村教师队伍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人员结构、教师待遇、教学环境等客观因素,而农村教师教育是推进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从推进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角度思考农村教师教育,必须理清一些问题: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扫盲、 "普九"问题,农村教育面向农村实际的问题,农村教育与农村教师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8.
1998年秋,中学思想政治课率先进行以实施<课程标准>为主要特征的课程改革.2001年秋,厦门市成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批实验区之一.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改革成为基础教育整体改革的"先头部队",曾在"先行一步"中产生的教学新思想、教学新理念,再也不是孤掌难鸣之争议点,而成为整体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共识.  相似文献   

19.
程芸 《儿童音乐》2007,(6):60-6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了本次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其中第四项便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即"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  相似文献   

20.
<正>世纪之交,我国基础教育以实施素质教育为鲜明旗帜,拉开了建国以来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序幕,"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成为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2001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充分表明了我国基础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打好课程改革攻坚战的决心。一场以"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为行动指南的课程改革自上而下在全国全面展开。其声势和改革力度之大,投入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