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们的认识、思维、经历、甚至是行为的基础.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容器隐喻,重点讨论"内"和"外"这两个概念的意义,旨在寻求"内"和"外"的语言规律.  相似文献   

2.
容器隐喻是认知隐喻的一种。隐喻既是修辞格,又是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畴,是从原始域到目标域的投射,是人类认知事物的重要方式。用已知理解未知,用熟悉解释陌生是人类认知的共性。本研究基于语料库,对"中"字的各类表达进行观察分析,试图找出与"中"相关的表达中的容器隐喻。研究发现当"中"表示的是方位词和范围词时,其表达是容器隐喻。  相似文献   

3.
动词的意义和构式的意义相互影响,构式意义决定整体意义。"out"作为与动词搭配频率最高的小品词,也影响构式的意义。"动词+out"也是动词与构式相互作用中,构式意义决定整体意义,该构式倾向于表示完成、结束的意义,动词在这一构式中标示了动作的方式、手段、目的。Out的原型意义为物体由容器内向容器外移动,在此基础上产生和相关的隐喻义,out在构式中表明了运动的方向、过程及结果。  相似文献   

4.
结合前人在英汉"愤怒"情感隐喻方面的研究成果,在系统探讨英汉"愤怒"情感隐喻的三种原型表达形式,即"愤怒是火"、"愤怒是容器中的热液体"、"愤怒是气"的基础上,发现"愤怒"情感隐喻存在着情感经验的物质化映射系统。同时,也为更好地进行英汉"愤怒"情感隐喻翻译提供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5.
"深"是描述容器内部垂直维度或水平维度的形容词。"深"的语义特征为:方位性、方向性、内向性、容器图式性、底部难以到达性、非易视性,这些语义特征作为始源域投射到相关的目标域产生了各种隐喻义,空间义和隐喻义之间以及各隐喻义之间相互关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语义系统。  相似文献   

6.
中医理论认为,胆在心理活动过程中起判断和决定作用,同时决定"勇气"的程度。这种"勇气"概念的文化模式包含一对概念隐喻,并构成"胆"隐喻的内在机制。本文通过大量例句,论证了这对概念隐喻与中医对胆的认识密切相关,部分地构建了汉语"勇气"概念,反映出中国文化对胆的理解。研究发现,胆是容器,胆的"容量"决定勇气的含量。胆的"强度",即气作用于容器的内部压力,决定勇气的程度。  相似文献   

7.
容器隐喻是Lakoff&Johnson提出的三种概念隐喻中本体隐喻的一种重要类型。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大量的容器隐喻存在。本文考察了容器隐喻的理据,分析比较了英、汉语中常见容器隐喻的类型及其构成特点的异同,揭示了英汉两个语言民族隐喻思维的共性和差异性,旨在加深对英汉容器隐喻的识别、理解和运用。  相似文献   

8.
概念隐喻分为结构隐喻、实体隐喻和方位隐喻。结构隐喻分为战争隐喻、建筑隐喻、旅行隐喻和液体隐喻;实体隐喻主要包括人体隐喻和容器隐喻;方位隐喻主要指"Up is good,down is bad"这一隐喻假设。本文将运用我们实际生活中的言语表达来分析这几种隐喻现象,进而探索其运行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9.
小说《围城》自发表以来,众多学者对其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解读。然而大多数的研究多局限于传统的叙事学研究,从语言学的角度尤其是从图式理论的角度分析《围城》中的隐喻及主题的构建目前还较为少见。近年来,隐喻不再仅仅被看作是一种修辞手段,而被认为是人类认识和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图式理论是隐喻构建的重要理论,对于研究隐喻有着重要意义。小说中出现了大量与容器图式相关的隐喻,从图式理论这一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出发,研究小说中出现的与容器图式相关的隐喻,认为这些隐喻是对小说主题的揭示,即"城外的人想冲出去,城里的人想逃进来"这一人类普遍的围城心态。  相似文献   

10.
借势广告随着自媒体的产生而蓬勃发展。借势广告语中大量运用隐喻。文章用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观点对搜集的借势广告语进行分析,发现借势广告语的隐喻也可分为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三类。其中结构隐喻可分为战争隐喻、数字隐喻、动植物隐喻和买卖隐喻四小类。方位隐喻主要为"高"方位隐喻。实体隐喻分为用有形隐喻无形和容器隐喻两类。  相似文献   

11.
时间的抽象性,使得它不得不借助其他具体的概念来进行隐喻。时间隐喻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由于文化背景的存在,中西方在对时间的隐喻认知中存在共性和个性,"时间如同容器"和"时间如人"这两类常见的隐喻,同时出现在英汉两类语言中,并在隐喻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时间如流水"这样的隐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地位悬殊,英语中类似的隐喻远不及汉语强势。相似性和差异性的碰撞,使得两种语言中的时间隐喻在存在共性的同时,又闪耀着自己特有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修辞学一直把隐喻看作是正规语言的偏离和变异。但是认知语言学者认为:隐喻不仅仅是普通语言现象,而且还是一种认知过程,一种思维模式,与文化息息相关。由于受人类共同的"非文化知识"的影响,英汉隐喻都有三种类型: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容器隐喻。同时,由于受制于各自不同的文化,尤其是不同地域文化、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民族传统和习俗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英汉隐喻概念的极大的差异性。外语教学中,可以以隐喻为突破口,不断提升文化导入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无灵句是英语中的一种特别的语言现象,广泛存在于正式的书面表达中。文章以认知语言学的实体隐喻为出发点,以"容器隐喻"对隐喻性无灵句进行再认识,给读者以一种新的认知视觉。  相似文献   

14.
"头"作为人体器官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起点之一。通过考察与统计发现含"头"与"???"相关的汉泰成语的数量可观。本文拟以这些成语作为基本研究对象,分别从空间隐喻、容器隐喻以及转喻三个视角进行系统地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汉泰成语中"头"与"???"衍生出的转喻、隐喻以及转隐喻表达具有相通性,这种语言现象证明了隐喻的普遍性,但受不同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汉泰民族在相同事物上的认知也表现出一定的分歧,彰显了两种民族文化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5.
将Johnson(1987)的容器隐喻图式细化为四类:(1)进入容器之中;(2)从容器中脱离;(3)处于容器之中;(4)处于容器之外,前两者为动态,后两者为静态,进一步充实了容器隐喻理论。心智、情感、社会空间和社会规则可以被看作容器,运用容器隐喻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鸠摩罗什译经中抽象名词的述宾搭配。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用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分析维语的"里/外、上/下、长/短、大/小、深/浅以及部分后置词"在"时间、范围、数量和状态"等目标域中的表达形式和隐喻意义。研究表明,空间图式是一种能产性较强的认知图式,人们习惯于把空间的范畴和关系投射到非空间的范畴和关系上,借以把握各种非空间的范畴和关系。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8.
基于汉语新闻语料库,收集了2010年包含"冷/热"一字的新闻标题共1 011条,采用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框架,结合大量新闻标题实例,力求揭示汉语民族对"冷/热"温度隐喻的认知规律,并用两种意象图示"上—下图示"和"平衡图示"对温度隐喻进行深度分析。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语料源于汉语中含发音器官"口、嘴、舌和唇"的复合词或习语,从概念隐喻理论的视角探讨它们的隐喻本质。研究发现,这些复合词、习语可从以下四方面的概念隐喻(I)言语行为是物理动作,(II)语言是容器,(III)争论是战争(或言语表达是武器)和(IV)言语表达是食物去理解并阐释汉语词汇教学中含"口、嘴、舌和唇"的惯用表达语和概念隐喻意义,以期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Lakoff将常规隐喻化分为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及本体隐喻,其中本体隐喻又包括实体隐喻和容器隐喻。本文对来自小说《红楼梦》中的语料所进行的分析可以说明人们的思维和认知方式也是隐喻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