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欠发达区域人力资源开发方法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赟  李志 《科学与管理》2007,27(5):37-39
现今我国仍有广大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处于欠发达状态,人力资源长期得不到发展是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文章在总结归纳国内相关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欠发达区域的实际情况,从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三方面着手,构建起欠发达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2.
智能化是数字经济时代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可靠手段。本文基于系统构建的智能化体系框架,测度了2010-2019年区域智能化水平,并将科技人力资源异质门槛纳入智能化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机理框架,通过构建非线性动态面板门槛回归模型,探讨在不同地区科技人力资源异质门槛下智能化对产业转型升级的非线性影响。研究表明:区域智能化水平整体偏低,存在一定发展空间,且地区差异显著。智能化对产业转型升级作用呈现出显著的科技人力资源异质门槛效应,较低程度的科技人力资源显著抑制了产业转型升级,随着科技人力资源水平的提升并突破“临界值”,科技人力资源显著正向推动智能化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即智能化与产业转型升级呈现U型关系。研究回答了数字经济时代如何有效利用科技人力资源实现智能化、帮助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问题,为现有研究提供系统性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3.
人力资源社会风险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力资源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时时刻刻都在和外界发生着数量和信息的交换,因此不仅人力资源自身的数量以及构成等会引发人力资源风险,而且产生于系统外部,与人力资源系统没有直接关系的社会环境也会引发人力资源风险。文章就人力资源社会风险问题,分别从政治、社会、经济和技术四个方面系统地分析了产生社会风险的成因,并从决策层、制度层和法律层提出了人力资源社会风险的防范。  相似文献   

4.
科技人力资源区域集聚能力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奋  赵宏宇 《中国科技论坛》2006,(2):137-140,144
通过对赫芬达尔指数及人力资源能力系数在描述科技人力资源集聚能力方面的局限性分析,提出了综合数量与质量特征的科技人力资源集聚指数,以刻画科技人力资源的区域集聚水平;通过12年的数据分析了不同区域的科技人力资源的集聚能力。  相似文献   

5.
科技资源配置的区域差异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科技在经济、社会、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已日渐为人们所重视,科技资源是科技创造性劳动的物质基础,科技资源配置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方向,科技资源配置的区域差异是阻碍我国综合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研究科技资源配置的区域差异对于缩小区域经济差异,促进国家经济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该本文把科技资源分为人力资源配置、财力资源配置、配置强度和配置效果四个4个方面,建立了科技资源指标体系,应用GIS和SPSS方法,从区域经济的角度对科技资源配置进行了定量评价,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科技资源配置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提出了一些应对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河北人力资源状况进行SWOT分析,并建构回归模型,验证了河北省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实证结论表明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流动对河北经济的具体影响。并基于此提出一些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当前,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获取越来越重要,这也成为了制约经济继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针对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开发的诸多问题,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结合区情,要采取相应对策促进本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本文详细介绍了内蒙古自治区现面临的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分析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8.
区域可持续和谐发展的广义梯度理论论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分析影响区域经济增长或区域差距的要素时,已有理论难以解决要素的穷尽和要素系统的结构整合问题。依托可持续和谐发展观的逻辑理念,广义梯度理论将梯度扩展为自然要素、经济、社会、人力资源、生态环境、制度等多维层面,揭示了梯度分布间的耦合关系和多元交叉互推机理,整合了众多区域发展理论,实现了对梯度理论的创新,并尝试解决要素的穷尽和要素系统的结构整合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西藏人力资源的质量、数量出发,简单阐述了当前西藏人力资源分布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研究分析了当前西藏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制约,结合西藏当前实际情况,提出了合理开发与配制西藏人力资源的几点策略。  相似文献   

10.
专利创造反映了区域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通过专利创造数量、区域产业发展状况和创新资源综合分析,可以获得专利数量与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中的关系,对区域产业发展和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在对县域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县域产业结构和创新资源分布,形成了基于专利创造的县域创新能力指数和产业竞争力指数,从中可以发现县域经济发展中专利创造和运用对于产业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回顾了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研究进展情况。本文设计了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总体框架: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目标是获得一个具有可比性、敏感性、综合性等特点的综合指数;在评价思路,以“活动—压力—反应—绩效”为分析框架,描述性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选择的原则并以此为依据选择确定了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对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指标标准化方法等进行探讨。根据本文设计的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框架与思路,对江苏省循环经济进行了描述评价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江苏省的循环经济发展程度在逐步提高,并且江苏省的循环经济发展经有明显的阶段性;对分项指标的分析表明不同的指标有不同的表现,即在减量投入和污染减排这两个方面做的比较好,在循环利用方面有待加强。最后,文章结合评价结果,提出了一些促进江苏省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徐盈之  朱依曦  孙剑 《科研管理》2010,31(6):105-112
摘要:本文在运用指标评价法测度知识存量的基础上,将知识存量作为生产要素之一引入经济增长模型,综合考虑空间地理距离、接收地区的知识吸收能力和地方环境等因素构建空间扩展模型,利用中国31个省份的相关数据考察了中国省域间知识溢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知识存量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省域间存在知识溢出,且对地区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人力资本门槛假说成立,知识溢出促进经济增长的效果受到地区人力资本水平和吸收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资源的开发、加工与利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则与其利用强度成正比。本文就我国能源资源状况和开发利用程度,以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发挥矿产资源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总部经济与地区经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部经济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它的发展既会给地区经济发展带来机遇,也会造成负面影响。在介绍总部经济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总部经济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就如何发展总部经济,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能值分析的区域循环经济研究——以辽宁省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浩  王青  宋阳  李广军  李连德 《资源科学》2008,30(2):192-198
科学地评价循环经济发展是进一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决策依据。本文从辽宁省循环经济发展为例,运用能值分析方法从能值流量、资源投入产出、资源消耗、环境压力、综合指数五个方面构建了循环经济评价能值指标体系,详细分析了辽宁省1990年-2005年循环经济发展状况。结果表明:辽宁省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本地资源,需要购买的能值总量较少,资源基础相对雄厚,总能值用量中74%以上来自不可更新资源消耗,且逐年上升。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虽然废弃物能值增长幅度滞后于总能值用量与GDP增长幅度,说明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污染排放治理工作成效显著,但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的惯性作用,使废弃物总量持续增加状况在一定时期内还将继续存在,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断下降。因此,辽宁省发展循环经济要立足于不可更新资源的合理使用,降低废弃物排放,加强资源的循环利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前中国存在税收与税源背离现象,税收转移大致呈现出由经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转移的特征。其原因是:企业汇总纳税、总部经济、省际贸易、资源性产品价格扭曲、税制设计不尽合理、区域间税收竞争、税收政策区域差异、集团公司转让定价、隐形的税收转移、内外资企业迁移。税收与税源的背离,会减少地方财力,加剧地区差距,降低经济效率,不利于保护资源和改善投资环境,影响政府形象与科学决策。对此,要树立科学税收观,建立与完善税收分配体制,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白露 《情报科学》2004,22(4):428-430,465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问的矛盾越来越大。各国对环境问题给予更大的重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合理开发和利用环境资源,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信息时代,信息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环境资源配置,本文就在信息经济形势下,运用新古典经济学中关于福利经济的基本经济模型,对环境资源价值评估问题作出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牛方曲  封志明  刘慧 《资源科学》2018,40(4):655-663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资源大量消耗和环境污染加剧,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成为热点。本文对国内外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的回顾,以人口总量为出口界定了资源环境承载力概念,在此基础上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研究进行了展望,总结分析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存在的不足。研究认为:目前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认知并未统一,评价方法也存在差异;研究侧重单要素评价,而对资源环境要素与社会经济要素的相互作用机理、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较为薄弱;在开放的系统下如何剥离要素流动导致的资源环境压力转移,率定社会经济系统对当地资源环境压力,透析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并提供可操作的政策建议有待进一步深化。为此,将区域社会经济同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予以集成,开展综合评价的理论方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基于定量分析的辽宁区域海洋经济地域系统的时空差异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海洋对人类生存、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海洋经济地域系统时间和空间差异的研究,既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海洋经济地域系统研究的主要内容。作为衡量区域发展水平与状态的重要指标,主要是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一定产业结构的区域内必然有着其特定的空间结构。论文从时间维和空间维两个方面,对辽宁省沿海的丹东、大连、营口、盘锦、锦州和葫芦岛6个地区的海洋经济发展、海洋产业布局和其空间结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根据21世纪地理学的特点:"从定性、静态到定量、动态研究",从而做到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在研究中应用了多种定量分析方法,探讨辽宁海洋经济地区差异的时间和空间的变化特征。分析辽宁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时间过程,主要采用动态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海洋经济发展过程和地区海洋经济的综合实力水平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测度区域海洋经济差异的统计方法主要采用区位商、洛伦兹曲线和集中化指数(或基尼系数)、威佛组合指数。通过对这些方法的有机组合,则能在定量分析中取得一定的效果,增加了研究内容的科学性。从而也改变了人文、经济地理主要以依赖思辨方法的文字描述来阐明客观现象的局面。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王淼 《中国软科学》2003,(11):27-32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经济将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依法治海、可持续发展、人才开发、科技兴海、产业结构优化、机制创新、开放式发展、立体式发展、海陆式开发等方面探讨了21世纪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战略及其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