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游泳》2006,(2):2-3
为贯彻落实春节前夕总局召开的全国高原训练工作会议精神,节后国家游泳队立即行动,于2006年2月 10-14日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高原训练研讨会”。参加会议的人员有总局体科所、信息中心、北体大、云南省体科所、青海体科所等有关高  相似文献   

2.
对高原训练初步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颖 《游泳》2006,(2):19-19
为备战2008年奥运会总局及时召开了高原训练工作会议,使自己的对高原训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结合自己几次高原训练的体会,更明确了高原训练对游泳运动员的重要性,在这谈一下几次高原训练的体会。 1,高原训练对运动员有氧能力和连续参赛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显著的。  相似文献   

3.
高原训练对游泳运动员血液成分、血乳酸和运动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高原训练作为一种提高运动员运动成绩的手段,目前在很多运动项目进行了尝试。为了探讨高原训练在游泳训练中的应用及生理机制,在我们以往多次游泳运动员高原训练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这次赛前在昆明(海拔1890米)的高原游泳训练计划。通过比较5名优秀游泳运动员高原训练前3周、高原训练3周、高原训练后3周共9周训练期间,高原前、高原期间和高原后的血液学参数包括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压积、网织红细胞计数、血液促红细胞生成素含量、红细胞内2,3-二磷酸甘油醛含量等的变化,和高原训练前后4mmol/L血乳酸运动强度的游泳速度与心率,发现运动员无氧阈游速增加,有氧代谢能力增强,乳酸耐受能力增强.血乳酸-速度曲线右移,表明此次高原训练提高了游泳运动员的有氧运动员能力.  相似文献   

4.
2014年9月15日至19日,2014年第2期“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培养对象科研成果考核答辩在国家体育总局秦皇岛训练基地举行,共有39名来自全国体育系统的“百人计划”培养对象参加。培训班邀请到北京体育大学杨桦教授、体科所冯连世研究员、信息中心李桂华研究员、北京体育大学任海教授、政法司理论处李辉处长、体育文化发展中心崔乐泉研究馆员等担任考核评审专家。  相似文献   

5.
现代五项     
G888.214.49 20033479现代五项高原训练某些生理生化指标的训练监控研究=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monitoringduring altitude training in modern pentathletes[刊,中,A]/袁建琴(八一军体大队科研所),曹建民(北京体育大学),徐勇(北方工业大学体育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1).-51-52,58图2表3参4(SJ)现代五项//高原训练//负荷//血红蛋白//血尿素//素质训练//指标//9届  相似文献   

6.
游泳运动员的高原训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翁庆章 《游泳》2004,(3):10-15
一、国际游泳高原训练的进程游泳是开展高原训练较早的一个项目。20世纪60年代,苏联、民主德国游泳运动员率先进行了高原训练,稍后美国、日本也加入了此行列。1964年在墨西哥加拉普城(Galapo)的游泳比赛中,美国教练员康西尔曼(Counsilman,J.)观察到墨西哥运动员在100米游泳中比其他(来自平原)运动员快3秒,他们每50米少划水0.6次;游200米时快2.7秒,每50米少划水1.6次;游1500米快21.3秒,每50米少划2.7次。由此认为,运动员经高原训练后,在适当时间参加比赛可提高竞技能力,并以长距离的幅度最明显,显示运动员的有氧能力通过高原认D练得到了发…  相似文献   

7.
:跟踪研究国家游泳队与浙江游泳队共18名优秀游泳运动员冬训期昆明高原训练的全过程,旨在了解其高原训练过程的训练方法及特征、训练监控和评价训练效果,探索我国游泳运动项目高原训练的规律,为指导游泳运动的高原训练提供科学依据。结论:①高原训练要合理把握训练量和训练强度的关系,通过适合的负荷强度刺激使运动员身体器官对训练负荷产生良好的适应性变化;②要加强速度与力量的训练,防止出现运动员耐力素质获得较多,而速度素质丢失较多的现象;③高原训练中的恢复应成为训练的一部分;④高原训练应通过调整训练强度与运动负荷来控制运动员机能指标的变化情况及范围,以追求最佳的高原训练效果和竞技状态。  相似文献   

8.
张晓晖  李文静 《游泳》2007,(4):9-13
吉纳迪·索科洛瓦斯博士是一位体育教育与运动科学博士,1987-2000年任立陶宛体育学院游泳系和生物力学系副教授, 2000年以来在美国科罗拉多高原基地从事研究工作,目前担任美国国家游泳队生理部主任。他对高原训练在高水平游泳训练中的应用有自己独到的见解。2007年4月他受邀来到北京体育大学,根据自己跟随美国国家游泳队多年高原训练的经验,理论联系实际,进行了精彩的高原训练讲座,其中不乏先进的理念值得从事体育教学、科研与训练的工作者借鉴。  相似文献   

9.
游泳项目青海高原训练期间血象指标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8名平原优秀游泳运动员在青海多巴高原训练期间的血象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平原游泳运动员的RBC、Hgb、HCT和MCV等血象指标末期比初期有所提高,表明经高原训练后运动员携氧能力和机能水平的改善;平原游泳运动员的WBC在青海高原训练期间有所增加,提示高原训练对平原运动员的免疫功能有所影响,特别在上高原的最初1周内;在高原低氧环境和训练的双重刺激下,平原游泳运动员机体的血小板会出现下降。建议对平原游泳运动员青海高原训练期间的血象指标,应以高原训练的目的和安排为主进行相应的监测和评定,在正常范围内与训练密切相关;在青海高原训练期间,特别在上高原的最初1周,对平原游泳运动员应加强免疫机能的监测,并采取措施以防止疾病。  相似文献   

10.
吉纳迪·索科洛瓦斯是一位体育教育与运动科学博士,1987-2000年任立陶宛体育学院游泳系和生物力学系副教授,2000年以来在美国科罗拉多高原基地从事研究工作,目前担任美国国家游泳队生理部主任。他对高原训练在高水平游泳训练中的应用有自己独到的见解。2007年4月他应邀到北京体育大学讲座,根据自己跟随美国游泳队多年高原训练的经验,理论联系实际,其先进的理念值得从事体育教学、科研与训练的工作者借鉴。  相似文献   

11.
潘佳章 《游泳》2006,(2):13-15
一.前言通过多年的高原训练实践,对于高原训练,我个人有以下几点认识: 1、高原训练可以提高游泳运动员的训练水平,这是不可置疑的。通过国内外众多的游泳专家的实践,获得这一共识。  相似文献   

12.
潘佳章 《游泳》2007,(2):7-11
第一部分:夏训和全国游泳锦标赛总结。夏训主要围绕高原训练进行的,在总局和游泳中心领导的关心下,我组有幸参加了中国游泳界第一批在海拔2300米的多巴高原训练,成为中国游泳第一次吃螃蟹的人。以前有过16  相似文献   

13.
我国游泳高原训练始于1974年5月,时至今日已30多年。在这30多年中,高原训练对我国游泳项目成绩的提高已经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从游泳项目训练的实践过程来看,依据上高原的时间的不同,我国游泳项目高原训练的种类又主要分为:冬训期高原训练;赛前高原训练;赛后或恢复期高原训练。然而,针对不同时期的高原训练,其训练学特征是什么?运动负荷量与负荷强度安排的特征有哪些不同?常采用哪些训练方法、手段?如何建立适合不同类型高原训练效果的评价体系?等等。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两组优秀游泳男子运动员在青海高原训练期间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比较和分析,以探讨游泳项目运动员在海拔2 366m训练期间身体机能的变化规律、差异及原因,为科学合理的安排和实施高原训练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虽然都在海拔2366m的青海多巴进行高原训练,但两组优秀游泳运动员的RBC、Hgb、HCT、SpO2指标表现不同的变化趋势,而MCV、WBC、PLT、晨BUN、晨脉指标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规律,分析原因与两组运动员高原训练目的、训练安排的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5.
由国家体育总局游泳运动管理中心举办的高原训练学习班于7月5日~9日在云南昆明海埂基地举行,来自全国10个省市的教练员、科研人员(广西、山西、广东、云南)、医生、干部共33人参加了这次学习班的学习。参加学习的教练员共带领94名运动员参加了高原训练。学习班聘请了原国家队总教练陈运鹏、原副总教练冯晓东、体科所高级研究员翁庆章、生理生化研究室主任冯连世四位专家,进行了5天36个小时的理论指导。他们分别从高原训练的分类、高原训练的方案设计、高原训练的注意事项和高原训练的营养恢复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讲解…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高原训练对机体无氧阈值的影响,系统观察了11名优秀游泳运动员进行3周高原训练前后无氧阈值的变化。结果提示:1)高原低氧能显降低机体的AT;2)高原训练能够使机体AT明显升高,而且这种效果在下高原后至少可保持3周。  相似文献   

17.
高原训练对游泳运动员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高原训练对游泳运动员血液成分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及血红蛋白(Hb)的影响。结果表明:EPO在高原缺氧,运动强度及环境迅速改变刺激下均可升高,但维持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一周。通过EPO的变化规律,可以指导高原训练负荷的安排。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0 d低氧预适应训练结合8周亚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有氧运动能力的影响,为新的训练方法在赛艇项目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方法以16名优秀男子赛艇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低氧模拟海拔高度为1 200~1 500 m,采用HiLo训练。高原训练高度为1 500 m。分别于低氧训练前、亚高原训练中、下高原后进行测功仪6 km和6级递增负荷测试,记录测试中的总成绩、血乳酸、心率等指标。训练全程每周进行Hb、RBC等指标测试。结果 (1)红细胞系指标变化:与传统高原训练模式不同,和低氧训练前相比,低氧训练3 d,Hb下降(P<0.05),RBC和Hct保持稳定(P<0.05),三者在高原训练3 d即升高,并保持到高原训练3周(P<0.01),提示,10 d模拟低氧训练加快了运动员对高原阶段训练的适应。之后Hb在高原训练6周和下高原后2、3周出现两次峰值(P<0.01),RBC、Hct一直保持较高状态到下高原后3周(P<0.01),提示机体氧运输能力得到提高。(2)专项运动能力变化:与低氧训练前相比,下高原后测功仪6 km成绩提高2.34%(P<0.01),即刻心率下降2.66%(P<0.05)。6级测试后发现,与低氧训练前相比,高原训练后运动员无氧阈水平下的运动强度增大,乳酸-运动强度曲线发生明显右移。结论(1)10 d低氧预适应干预加快了运动员高原适应;(2)10 d低氧预适应结合8周亚高原训练这一训练模式提高了男子赛艇运动员机体氧运输能力和有氧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9.
游泳运动员高原训练某些生理生化指标的训练监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游泳运动队进行高原训练期间,通过血细胞分析技术以及酶学分析技术,对运动员的基本生理、生化指标进行监控,每周测定一次运动员安静时红细胞计数(RBC)、Het、Hb、白细胞计数(WBC)及CK值。结果表明:与高原训练前相比,运动员RBC计数、Het和Hb出现先下降再升高、再下降、在高原训练结束再升高的过程,且在高原训练结束时,Hot和Hb显著增高。WBC计数和血清CK值在高原训练期间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高原训练是人体在缺氧的环境下,使人体的生理机能产生代偿性适应变化。通过模拟高原环境下进行间歇性低氧训练,该训练法对于高校游泳运动员的生理机能产生了适应性变化,本文旨在进一步提高高校游泳运动员的竞技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