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正>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首次提出并界定"有意义学习",其后罗杰斯和迪·芬克在此基础上,扩大"意义"的内涵,开始讨论将知识学习与儿童的经验、情感、价值观以及儿童生活世界结合起来,将教与学从认知领域的知识学习拓展到对学习过程本身的意义建构,提出了"有意义的学习经历",教与学具有了"为儿童未来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学意义。"有意义的学习经历",就是学生能够对正在经历的学习活动做出积极  相似文献   

2.
化学是一门"理论+实践"的课程,概言之,就是"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教师在教学中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牢固打好学生的基础知识",做到"细致周到,无一疏漏",这有利于日后的化学知识学习,也直接影响到日后化学课程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3.
学历案是关于学习经历或过程的方案。通过改变学习方案,解决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虚假学习""游离学习"的问题,实现在课堂情境中最大化的"在学习""真学习"。它是教师基于课程标准,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为便于学生学习的,专门设计的微课程方案。它的设计思路是逆推的,先定目标,再定评价任务,然后才设计学习过程。也就是我们要怎样设计学习活动,才能使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甚至表现得更好。这是一场教案的革命,一场着眼于学生立场的教案变革与课堂教学范式的变革,带来的是要从关注"教"真正转向关注"学",不仅关注学,而且更加关注"学会",实现"真学习"。  相似文献   

4.
一、为谁开发:追求"学生获得"校本课程开发的产品并不是别的什么课程,恰恰应该是"学生的课程",是追求学生获得的校本课程,应当源于学生、通过学校,为了学生。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校本课程",实质上就是"学本课程"。这种课程,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发展为依归,关注学生学习利益的实现。因此,走向学本课程,应是未来校本课程开发的趋势。学本课程,放弃一切功利主义追求,基于学生的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5.
"学生真的学会了吗?"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认真探讨的课程问题。教师应以"三类"目标定位,以"三阶"目标立意,以"三维"目标叙写。第一,指向习得结果的三类目标。从最终习得的结果来分解"学生学会了什么",会有三种目标:一是成果性目标,该类目标所采用的行为动词都是成果性的;二是过程性目标,即学习经历就是所需要的学习结果,该类目标采取的行为动词往往是经历、体验、体会等;三是创造性目标,即涵盖学习经历与学习结果的目标,其过程往往是可预设的,其结果是重要的,但却是开放的、难以预设的,该类目标采取的行为动词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我们逐渐认识到,认为课程就是“教学”,课程就是“教材”,课程就是“课表”的观念是不正确的。就如新课程标准所指出的,“课程就是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丰富学习经历”。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辅助  相似文献   

7.
现代课程概念的重建经历了将近二百年的历程。以赫尔巴特、杜威和布鲁纳为代表,其关于课程概念之内涵或意义的阐释和发展,经历了从知识、经验到结构的历史演进,凸显了现代课程概念之重建的理路、轨迹和脉络,以及由此引发的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从"教中学"到"做中学",再到"发现中学"。  相似文献   

8.
研究性学习是<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所确定的8个学习领域之一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占15个学分.研究性学习,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研究"来"学习",丰富生活体验,养成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习惯.  相似文献   

9.
二期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全面的、个性化的、可持续的发展,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是顺理成章的。让学习经历变得有意义,使学生获得可持续性发展,便成为当前教育教学研究的重点问题。教育学家迪·芬克依据杜威"经验课程"理念,提出了"教学应为学生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的教学思想。他认为"有意义学习经历"是"在一种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学习经历中,学生会投入到自己的学习中去,随之而来的是高度的活力,整个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为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践场域中的"落地生根",江苏省扬中地区结合地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政策要求,提出并实施了以发展学生在真实世界中发现并解决科学问题的真实性学力为目标的学校特设课程——"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构建"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学习经历、学习参与度与科学能力概念模型及研究假设,通过调查测试收集数据,对江苏扬中...  相似文献   

11.
一切普惠性、公益性、福利性的终身教育文化制度,其本质就是对人个体和社会尊严文化价值的认同和确认。开放大学组织各办学单位共同签订能相互认可的"终身学习互认书",有助于打造"社区课程超市",实现"学习资历的统一文化认可";全面建设"体系学分银行",实现"学习质量的相互文化认定";发展完善"优势专业菜单",实现"学习水平的相互文化认证",逐步建构并完善其社区发展认证文化;促进其打造自身的"优势型在线课程云",形成一个多触角、兼容式、立体化的社区远程开放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培育出具有开放大学校本特色的社区发展服务文化。  相似文献   

12.
反思,简单地说就是对过去经历的再认识。数学学习中的反思就是对原有学习经历的回顾与重新思考。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要"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并根据学生的心理与认知特征,在不同学段的目标里具体分解成了"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与"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两个过程性目标。  相似文献   

13.
在笔者多年的钢琴教学经历中发现,每当一个学生接触到一首崭新的音乐作品时,都会面临一个从"生"到"熟",从"不会"到"会"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我们平时所谓的钢琴学习过程或音乐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14.
《上海教育》2012,(Z2):30-31
拓展型课程与基础型课程、研究(探究)型课程组成了新课程的三大课程体系。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2010年颁布的《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教育改革的目标一是转变学习方式,二是培养综合学力。拓展型课程是实现学生个性发展、终身发展以及实践能力提高的有效载体。拓展型课程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丰富学习经验;完善学习方式,拓展学习时空;以德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  相似文献   

15.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过程,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从中体验探索数学知识的乐趣,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乐趣和信心,认识到数学的意义和价值,使学生不仅"喜欢数学",而且"会做数学""会用数学",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总结出了学习的三字方针:静、兴、恒。所谓"静",就是"静下心来",一心一意地学习。所谓"兴",就是"兴趣",在学习上培养浓厚的兴趣。所谓"恒",就是"恒心",学习贵在恒心。一.静学习有一个思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先做到"静",即"静下心来",这是前提,是学习的最佳精神状态。静下心来学习,就是一心一意、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台湾省地方课程的演变和发展,随着岛内政治生态的变迁以及课程结构自身的调整,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被轻视到重视,进而过分张扬的过程。澳大利亚的地方课程则经历了从"自由"到"相对自由",从"单极"到"多极",从"地方化"到"国家化"的过程。分析和解读两地地方课程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倾向,对于我国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有着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8.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特征的总和,是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数学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真正使学生学会学习呢?<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当中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就是要求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亲身"经历、体验、探索",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相似文献   

19.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其中一条很重要的途径就是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也就是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发展。所谓"体验学习"是指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从中获得亲身的感受和体验,并在此基础上领悟知识,要变原来的"听数学"、"学数学"为"做数学",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获得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新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理念中提出"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并指出在高中数学课程中开展"数学探究"学习活动。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开展"数学探究"学习活动的难点之一,就是提出适当的数学探究课题。本文就此问题,给出了发现数学探究课题的四个思考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