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宋高祥 《大观周刊》2012,(28):66-67
亚文化是一种与主流文化相对应的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而犯罪亚文化是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特殊性.犯罪亚文化对青少年有着天然的影响性和倾斜性。导致青少年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和越轨行为.对犯罪亚文化产生的原因和其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之间的联系进行深入了解.对青少年犯罪予以有效地预防和遏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寸洋 《青年记者》2009,(16):47-48
在西方对于青少年亚文化的研究中,为了避免纠缠于“青少年”这一概念界定的暖昧性,以上世纪70年代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为代表的青少年亚文化研究者从“阶级文化”的角度出发,将青少年文化建立在一个同统治阶级文化对立的位置;并通过将同“青少年”相关的“音乐”、“风格”、“生活方式”等符号表意结合、拼贴起来,呈现出一种青少年文化对于主流霸权文化的抵抗态度。  相似文献   

3.
曾昕 《新闻春秋》2020,(1):90-95
传统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文化格局随之重塑。亚文化通过各种新媒体渠道广泛传播,从边缘地带走向繁荣。作为青少年群体的重要文化形式之一,亚文化对当代文化图谱有着独特的价值和贡献;但由于其政治性的局限,在政治传播议题中的论述还相对有限。青少年因大量时间被娱乐消费覆盖,政治参与呈现下降趋势。米姆作为社交媒体中流行文化的重要景观,大量出现在政治议题中,对识别和理解青少年亚文化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青少年通过亚文化语言和符号参与在线公共议题的案例出发,探讨青少年在政治议题建构中的话语参与与认同构建;并探讨这种泛娱乐的参与方式中,公共性如何体现。研究认为,内容娱乐化的同时,米姆的政治功能也在逐渐凸显;亚文化参与代表了青少年对政治议题的多样化诉求,促进青少年对社会政治议题的关注和参与,融合且推进了个体表达与公共话语呈现,是兼具文化价值和政治意义的参与路径。  相似文献   

4.
黄俊  董小玉 《今传媒》2015,(2):49-51
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空间,已经成为当代青少年亚文化展示的重要平台。由于自媒体拥有极大的传播自由,加之社会精神文化大气候的影响,在自媒体空间,形成了四种青少年亚文化及思潮,分别是自拍文化及泛性主义,消费文化及享乐主义,"屌丝"文化及颓废主义,窥私、泄愤文化及语言暴力主义。这四种青少年亚文化成为研究自媒体空间文化及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刘玲妙 《新闻世界》2014,(7):181-182
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以个人为中心的新媒体已经从边缘走向主流,这种变化导致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的形成,即新媒体时代的青少年亚文化。本文以网络语言这一独特现象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网络语言的青少年亚文化特征及其对青少年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电视偶像作为青少年亚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了当下文化、个人价值、人群心理等方面所体现的意识形态背景,也体现了商业主义、消费文化、媒介奇观以及对青少年培养的文化变迁.笔者溯回上世纪80年代,从国内电视偶像建构之流变出发,解析该过程中的青少年亚文化心理诉求,包括抵抗仪式、身份认同、身体快感及视觉狂欢,追问当下电视偶像建构的文化意义,既看到文化之梦,又看到文化之痛.文章在既肯定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又葆有清醒的价值评判与审美导向的基础上,呼吁关注"80后"、"90后"族群的文化安全,健全电视偶像建构机制,构建和谐、健康、多元的青少年文化.  相似文献   

7.
刘瑞雪 《报刊之友》2013,(3):149-150
随着大众传媒的蔓延及网络的发展,粉丝及其文化逐渐从边缘化的地位走向人们的视野中心,一方面汲取着早已有之的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及青少年亚文化研究的理论及研究方法,另一方面也为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对象,吸引着包括学术界在内的众多关注。本文拟从大众传媒研究、受众研究、青少年亚文化研究等多重角度切入,对粉丝文化进行多维度的审视,以阐发这一文化现象背后的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8.
当前对于电视节目低俗化的界定与批判,存在成人化语境下"当事人”缺席"审判”的争议.本文选取青少年亚文化的视角,通过对563名青少年的问卷调查,发现在当下时代背景下,青少年与低俗化的互动模式已经受到收视语境及解读语境变迁的影响.客观分级与主观祛魅,使得多元开放环境下成长的青少年面对"低俗化”表现出其特有的亚文化取向的解读.电视节目低俗化的传统界定标准与媒介批判立场面临新时期青少年亚文化的考验与挑战.  相似文献   

9.
"穿越"文化作为一种时下流行的青少年亚文化,表现出当代青少年鲜活的时代特征、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视的文化背景及重要资源。我们需要以"穿越"文化为契机,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环境、内容、方法进行深刻的反思,以增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使之与信息时代相适应,并促成思想政治教育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进一步转变。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18,(6):42-49
在过往的研究中,关于网络语言的亚文化属性及青少年由此形塑的区隔、抗争、娱乐、游戏等多样和繁杂的文化身份均有了详尽且深刻的描述和分析。本研究将关注点从宏观层面的网络语言亚文化特性迁移至网络语言自身的承载机理与内容表征,着重关注青少年在"丰富芜杂、急速更新、海量且弥散"的信息洪流中如何自我面对和自我建构,涉及青少年对于网络语言的攫取、接收、模仿、创造、表达、传播等一系列过程。这其中,青少年呈现出"网感"、"刷屏"和"拒土"三个较为显著的现象。在此基础上,研究将网络语言作为一种信息时尚,呈现出区隔、新奇、转瞬即逝的文化逻辑。而青少年以"注视"的姿态,面对网络语言的流转和变迁。"注视"是一个观看动作,也是一种观看方式。具有蕴含情感、在游弋和趋同中动态切换、置于关系网络之中三个特征。"注视"横亘于青少年和网络语言之间。在对迅捷且易变的语言讯息持久且专注的"注视"中,青少年的文化身份和流动不居的网络语言一样,变化不定,不断变动。  相似文献   

11.
2014年,一首《我的滑板鞋》迅速蹿红在网络上,这首歌连带着它的作者一起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在两极分化评价的前提下,青少年对于它的热捧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现象。本文从青少年亚文化的角度对上海交通大学52名青少年的综合调查,解释了这一现象的成因。《我的滑板鞋》的走红,其实是当代中国青少年对于主流文化,对于阳春白雪的一种反抗。  相似文献   

12.
东西方对于青少年亚文化的研究中,为了避免纠缠于"青少年"这一概念界定的暖昧性,以上世纪70年代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为代表的青少年亚文化研究者从"阶级文化"的角度出发,将青少年文化建立在一个同统治阶级文化对立的位置;并通过将同"青少年"相关的"音乐"、"风格"、"生活方式" 等符号表意结合、拼起来,呈现出一种青少年文化对于主流霸权文化的抵抗态度.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人群是网络空间中最活跃的人群。在他们的网络参与行为当中体现着青年亚文化的特征。本文运用霍尔的编码译码理论对弹幕视频这种新兴的视频观看形式进行分析来了解网络青年亚文化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4.
“青年亚文化理论”,在当今中国重新焕发意义,这可以从霍加特“文化是普通平凡的”以及霍尔“普通人并不是文化的白痴”两句经典话语琢磨出一些味道。粉丝文化、微博段子、恶搞娱乐以及网络文学的全方位覆盖,均以青少年这一庞大受众作为载体,而分析影响力颇大的青少年社会文化现象,急需合适的、具有实践价值的理论基座以支撑。  相似文献   

15.
尽管距离曾轶可现象出现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可是对她的争论无论是业界还是学界都未曾停止。本文从青少年的亚文化视角分析了曾轶可现象出现的原因,着重对其现象产生背后的亚文化特征进行分析阐释。  相似文献   

16.
王珊琪 《东南传播》2022,(4):127-129
伴随着社交媒介使用率的大幅提升,源于“火星文”与饭圈用语的字母化网络语言频频“出圈”,进入了大众日常视野中,其暧昧性与排他性的符号内涵,呈现出浓厚的青少年亚文化特征。围绕青少年文化表征实践形成的字母化网络语言,具有其独特的生成逻辑和话语建构方式。通过字符的“拼贴”与价值的“同构”,风格化的意义缩写使青少年得以在互联网空间实现表达自由、情感宣泄与集体狂欢。进而论之,青少年们以字母化网络语言为载体,以“情感共同体”的形式积极参与社会议题与文化建设,为其争夺网络空间话语权积累了可观的亚文化资本。而主流话语的引导有利于青少年更有效地参与网络空间、进行自我表达,从而形成良好的价值导向,进一步纾解话语差异、形塑社会共识。  相似文献   

17.
袁潇 《编辑之友》2016,(4):75-78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与应用,在青少年群体中形成了若干亚文化族群.自拍族群,利用手机媒体塑造自我印象,重新召唤记忆, “自拍神器”的使用赋予了青少年“观展/表演”的意指,通过展示“理想我”建构虚拟社区中的身份认同;手游族群,借由进入“播撤”结构的虚拟手游世界,随时随地组织和重构场景活动,依托于社交媒体的手游为青少年提供了获取满足感与成就感的途径,溢出了现实社会中的稳定身份;果粉族群,通过消费美国的苹果手机彰显自身的时尚文化和身份符号,在各类虚拟网络社群塑造群体认同,期望对于主流话语与文化工业进行颠覆性抵抗,但仍难以选离被市场逻辑与资本霸权收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JK制服文化,作为ACG亚文化在中国发展出的重要分支之一,经过中国网络社交媒体的传播与融合,展现出了有别于日本高中制服文化的新型文化符号,并且伴随着消费主义的发展,这种亚文化群体在中国青少年人群中迅速传播开来,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本文采用对比研究法分别分析了新浪微博、腾讯微信和抖音这三个不同的社交媒体平台对JK制服文化的传播与营销,力求通过质化研究探寻社交媒体平台的传播与营销中JK制服文化的引进和发展之路,研究消费主义文化对其通俗化的影响,最终反思这一亚文化潮流趋势下亟待解决的青少年身体及心理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19.
张如 《东南传播》2018,(8):100-103
基于戈夫曼的自我呈现理论,青少年群体在音乐社交QQ群中的自我呈现行为具有以下特点:舞台固定而演员、观众时刻在变化;青少年不断融入情境、参与情境定义;虚拟前台中的理想化呈现.这些特点主要受到青少年群体特殊的心理发展阶段和所处的现实情境影响,是青年亚文化在网络环境中"抵抗"被娱乐所"消解"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一 身为一名从事当代中国流行文化和青少年亚文化研究的青年学者,我在出席一些学术性研讨会、论坛、沙龙时,常常会遭遇这样一种困境:在真正地进入我所要着重探讨的文化议题之前,我必须先拿出相当长的时间,向在场的多数与会者解释某些与我的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网络词语,以至于当"名词解释"的工作完成之时,我的发言时间也已经所剩无几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