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作为人类学研究的一部经典著作,有着反复阅读和仔细研讨的价值。尤其是它的研究方法更是对后来的人类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就"江村经济"研究中的研究问题、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三个方面进行反思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从“范式”的视角看质的研究之定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范式"是一个科学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东西,是由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构成的整体。结合范式及其相配套的研究取径或方法,量的研究属于"实证主义"的范式,质的研究主要属于"解释主义"的范式,而"行动研究"则属于"批判理论"的范式。从研究的价值导向来看,"实证主义"及其量的研究和"解释主义"及其质的研究都可以归于"学术导向",其主要目的是"求真",了解和理解事情"是什么";而"批判理论"及其行动研究则归于"实践导向",其主要目的是"求善"、"求美",探讨并推进"应该是什么"。"定性研究"同时具有"思辨的"和"解释的"特征,"质的研究"则同时具有"解释的"和"实征的"的特征。量的研究既是"实征的",也是"实证的";而质的研究在研究的形态上是"实征的",但其哲学基础不是"实证的"。  相似文献   

3.
通过借鉴心理学、计算机技术、认知科学,以及社会学等各个领域的方法,翻译过程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根据所提取的翻译过程数据的特点,可将翻译过程研究的常用方法分为"软数据"方法、"硬数据"方法、"零数据"方法,以及"综合数据"方法四大类。各个研究方法在效度和信度上均存在差异,研究者在选用时,应综合考虑研究目的、实验设计、可用资源等各方面因素。  相似文献   

4.
在高等教育研究的学术语言表达上,追求晦涩难懂甚至玄乎其玄的表达方式,或者"唯实证"而"抑思辨"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观,都是将方法从手段上升到目的的偏颇观点。作为一种手段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之所以发展成为学者追求的目的,很大程度上缘于中国学术评价的功利化与外在化。要让高等教育研究方法回归手段属性,至少需要我们从研究队伍专业素质的培养以及社会环境乃至政治制度的改革内外两个方面进行努力。  相似文献   

5.
田野研究到底算是一种研究方法,还是属于研究的方法论,不但在学生那里存在困惑,在研究者那里同样有着疑虑。研究方法强调的是资料收集与分析技术,并不会对整个研究的原则思之再三,且彼此间具有清晰的边界。而田野研究下辖多种研究方法,而且它强调的不仅是技术,更强调遵循整体性、长期性等研究原则,因此田野研究与研究方法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别。人类学研究从书斋走向田野的转变是在实证主义方法论框架下完成的,而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田野研究科学性的反思又体现了田野研究的基础、开始了从实证主义方法论向人文主义方法论过渡,这两次转变都表明田野研究与方法论也不可等同。要给田野研究一个合理的定位,需要打破"研究方法-方法论"的二元认识结构。田野研究属于"研究方法"和"方法论"之外的"路径范式",这一定位可以帮助教育学研究逐渐形成"范式思维",当然前提是我们不能将田野研究太过"神化"。  相似文献   

6.
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质的研究方法的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质的研究"是近年来在社会科学领域里兴起的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和范式。文章试图通过对教育"质的研究"方法的涵义、特点、优点以及缺点的分析,以达到对教育"质的研究"方法的"再认识"。质的研究可以与量化研究相互补充,在教育研究的各个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理想范式:混合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混合方法研究是指研究者在同一研究中围绕研究问题综合调配或混合使用思辨研究、质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技术、方法、手段、概念或语言的研究类别。混合方法研究相比于多学科研究方法论和"独特的方法组合说"而言,具有更大的理论说服力和现实的可能性,它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理想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8.
"教师研究"是指教师对日常教育生活的一种自觉的、系统的、有目的、多样化的探究活动和过程。经历教师职业生命、促进专业发展与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是教师做研究的原因;在发展学生、完善自我、繁荣教育科学的进程中促进社会的进步是教师做研究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在高等教育研究方法论问题研究中,存在着"没有独特的方法说"和"有独特方法说"两种相继出现的对立观点.后者主要包括"改造说"、"学科方法论层次说"、"价值评价说"、"问题研究说"、"多学科研究方法说"、"社会科学方法论说"和"独特的方法组合说"等.  相似文献   

10.
谢霞 《西部素质教育》2019,(23):190-190,214
为了提高"旅游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效果,文章首先阐述了"旅游研究方法"课程教学目的,然后论述了"旅游研究方法"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旅游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对两种研究方法进行了界定,随后对两种研究方法的哲学思想基础——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进行了对比分析,并讨论了两种研究方法所适合的研究对象:"量的研究"关注的是无生命的、无文化差异的物质世界,而"质的研究"则关注活生生的、有文化差异的生命世界。最后结合两种研究方法发展的历史背景以及中国教育技术的发展现状,指出我们应该采取一个逐步"超越"的步骤,而不是追求"跨越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教育研究范式的转变以及"教师即研究者"理念的深入,"案例研究"、"课例研究"等质性研究方法逐渐走进一线教师及教育研究者的视野,成为教育研究的热门领域。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对"课例"、"案例"等的模糊认识,往往会出现二者混用且研究不规范的情形。所以有必要廓清二者之间的区别,以促进教育研究的规范性。一、源起19世纪70年代,哈佛大学法学院第一任院长克  相似文献   

13.
科学主义与自然主义研究范式具有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倡导科学-实证研究手段和强调"悬置"研究者个人"先见"等共性。在教育研究中,科学主义范式排斥形而上学的本体论,自然主义范式则认可质性研究方法;科学主义范式无视研究者个人的存在,自然主义范式则强调人直接参与调研的作用;科学主义范式倾向于将对象进行分解研究,自然主义范式则强调从整体上把握研究对象;自然主义范式主要采取紧跟设计和目的抽样的研究方式,科学主义范式往往采取预先设计和传统随机抽样的研究方式。科学主义和自然主义研究范式都对教育研究产生重要影响,但科学主义范式的"自然科学化"取向备受质疑,而自然主义范式则面临着如何保障研究有效、可信的困境。  相似文献   

14.
关于院校研究方法的反思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研究方法来看,院校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研究对象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混淆、数据现象和内在意义的分离、研究者表述与被研究者理解的错位、被研究者"回答效应"与真实思想的等同等。针对这些问题,院校研究方法创新的基本途径是,促进研究者角色、研究价值取向和研究方式的转变,实现"客位研究"与"主位研究"相结合,"现象说明"与"意义理解"相结合,"外显认知"与"内隐体验"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当前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理论命题至少涵括必要性、误区与走向三部分。其中,必要性来源于不同学科方法功能的互补性、研究对象属性的复杂性与单一研究方法使用范围有限性的矛盾;研究界的认识误区则为对多学科高等教育研究"负作用"的无谓担忧和"领域"与"学科"之争;今后多学科研究的路径选择是推进高等教育学学科范畴的充实、完善及其交叉学科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教师研究与专家研究大同而小异,二者在研究方法上存在内在的一致性.教师需要了解经典的研究方法并选择切合选题需要的研究方法;需要根据类似"……对……的影响的实验研究"的经典套路来理解和掌握实验研究的操作策略,并由此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课题;需要掌握实验研究报告的经典格式,并在经典格式的基础上自由发挥,使之显示为叙事研究或行动研究报告.  相似文献   

17.
混合方法研究是近几年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研究方法范式,由于其提倡在同一研究中合并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优点,增加交叉性优势,压缩非重叠性弱点而深受学术界关注。针对当前国内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单一,缺乏整合性等问题,以及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相互对立的现状,混合方法研究从"和合"的思维方式为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论文通过文献阅读以及内容分析的方法,对于教学设计中的研究问题做了初步的概括,另外依据"质"量"两种研究方法的特点,归纳出教学设计研究方法的选择取向,最后探讨了行动研究在教学设计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第三届教育课题研究与学术论文写作研修班的报告进行了综述,并以"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这一主题为基准,从"教育技术课题研究的领域"、"教育技术课题研究的实践"、"教育技术课题的研究方法"、"期刊关注的课题研究"这几个方面进行梳理,期望能对教育技术研究者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南京市69所学校开展的课程研究进行再研究,结果发现,以学校为主体的课程研究特点鲜明:其内容具有校本化的逻辑起点,其方式具有范式转型的意义,其目标具有明确发展价值,其意识具有本土文化自觉。但同时也存在着研究的问题意识不足、研究方法的规范性不够以及研究理论基础与实践操作多为"嫁接"的现象。为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在研究内容上聚焦有核心发展价值的问题、研究方法上重视实证分析、研究取向上立足本土实际,提升课程研究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