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以课程为载体,建构新型生态德育关系,实现学生生命成长是学校德育对立德树人的现实遵循。然而,当前中学德育课程却出现"反生态"的现象:课程理念与目标违背生态位原理,课程内容与组织割裂整合式观念,课程实施与评价背离协同化理念。在生态整体主义的视域下,生态整合式德育的课程理念凸显"道德人"的培养,课程内容聚焦"泛关系"的性质,课程实施强调"多样化"的方式。因此,建构中学生态整合式德育课程必须着眼认识层面、实践层面与制度层面,要厘清生态整合式德育课程的生命、生活与生态的价值向度,明确教师和学生作为生态德育主体的圆融互摄关系,将课程制度建设作为建构生态整合式德育课程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2.
《嘉应学院学报》2017,(9):84-87
德育课程体系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它包括课程内容和实施方式两个维度。但是,目前我国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存在明显的缺陷:内容空心化、课程设置失序化、课程实施方式简单化等,已经严重影响学生"从自然存在物转化为社会存在物"的进程和速度,因此,学校德育课程体系的再造:要以学生的生活现实为依归,重构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德育课程内容;遵循教育规律,建构梯级递进的科学德育课程;激活、整合德育资源,建构校本德育课程,让课程内容"实心化";活化课程实施方式,重践履,让德育课程体系回归生活,向主体性"复位"。  相似文献   

3.
"以德治教"的核心是"以德育人"。要创新成人高校德育工作格局,就要根据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要求,走出传统的成人高校德育工作模式。提高成人高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隐蔽教育意图,改进成人学校德育策略;加强教育过程的自然化和情境化,改进成人德育工作的方式与方法;以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创新成人德育的内容体系。  相似文献   

4.
安媛 《天津教育》2020,(1):35-36
2017年8月,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简称为《指南》),成为指导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规范性文件,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基本遵循。《指南》明确了中小学德育的总体目标和不同时期的阶段目标;指出德育的五大内容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明确了德育的六大育人途径: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和协同育人。  相似文献   

5.
少先队是学校实施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少先队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是队员健康成长的奠基石。随着生态教育理念的普及,少先队生态德育教育也成为我们致力研究的一个课题。上海宝山区实验小学少先队大队部在生态教育理念的引领下,积极打造生态德育的框架,开辟各项生态活动新路径,吹响德育集结号,让队员们在体验生态德育的快乐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相似文献   

6.
正如何开展学校德育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新时期对德育工作的挑战。为此,根据本校的特点和学生实际,开展了以"五变"为主题的德育工作,取得显著的实效。一、丰富德育内容,变"单一型"为"复合型"德育的生命,在于追求和弘扬真、善、美。学校德育教育的内容关乎德育工作效果,我校将德育工作的基本内容确定为:1.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深入开展学生行为规范教育,正确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  相似文献   

7.
"十五"期间,我市以"整体构建学校德育工作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统领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构建起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十一五"期间,我市要以"生活德育·实践德育·体验德育·探究德育"行动研究统领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开创我市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8.
德育不仅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因此提高德育水平,增强德育实效是学校德育工作研究的重要课题.德育如何渗透进现有学校文化理念当中?如何在学校文化中体现德育的育人效果?需要我们德育工作者在深入解读、理解学校文化的前提下,将常规德育工作做实,在传统活动与项目上创新,增强德育工作、德育活动的规范性、系统性、新颖性、趣味性,才能使其独有的教育性、引导性、渗透性得以显现和发挥作用. 为了使学校德育工作更加贴近实际、富有实效,围绕学校"生活艺术教育"的办学理念,结合学校实际,要对学校的德育工作进行系统梳理,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德育工作体系,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家庭、社会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9.
孙君 《考试周刊》2014,(15):157-157
德育课程教学是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国家高度重视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强调把德育工作放在职业学校教育的首位。在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教学中存在学校重视不够、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实效性较差等现实问题。职业学校应高度重视德育教育和教学,建立和健全德育教育教学督导机制;德育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扩大德育教育的主体,建立全面合理的德育考核评价体系和机制,强化学校德育教育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正如何实现学校德育目标?应该给孩子怎样的德育?作为一校之长,我在不断思考。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在管理实践中,我坚持落实"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引领全体师生"以诚养德、守望幸福",把学校德育打造成以"诚"为核心,以忠诚、诚信、真诚、虔诚为主要德目的内容体系;开展以"诚"为主线的德育系列活动,形成德育活动的课程化与校本化,培养学生忠诚、诚信、真诚、虔诚的良好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1.
正笔者从事中学德育研训管理工作,在长期的调研和考察中,发现很多学校缺少德育课程化支持,因而德育工作具有随意性和盲目性,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鉴于此,笔者认为提高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实现学校德育课程化。一、德育课程化的价值和意义1.德育课程化的内涵解读。什么是德育课程化呢?德育课程化,就是在明确国家教育目标、中学德育目标和课程改革目标的基础上,建立三级德育课程和评价体系,凭借教育管理者对教育准确而深刻的理解,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组织落实德育目标。德育课程化,对学校教育而言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  相似文献   

12.
李树林 《天津教育》2012,(12):28-29
学校是人类文明成果的传承之所,是人类知识的学习与创新之地。学校更是学生生命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驿站。在助推学生成长的诸多因素中,学校德育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在学校德育工作中仍普遍存在着教育目标缺乏针对性,教育形式陈旧僵化,忽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影响等现象,造成德育工作倍受冷遇,德育效果大打折扣。在今天这个"以人为本""崇尚和谐"的时代,将生态理念融入德育工作中,实施"生态德育",不失为一种有益  相似文献   

13.
教育以德育为基,德育课程是德育理念实施的重要载体。在建构小学关爱教育文化的背景下,学校逐步确立了德育课程文化理念。同时,开发了"两善"德育课程,让德育课程"立"起来、"实"起来、"统"起来。此外,通过专业引领和完善评价体系两个方面培养了一批具有关爱品质的教师。学校德育课程在文化理念、实践开发、师资培训方面得到自上而下的层层保障。  相似文献   

14.
为更加有效地开展德育工作,需对学校德育进行洞察考量。学校德育的本质是社会规范的内化,其动机在于价值体系的建构,核心任务是促进学生良性发展,而异化的根源是角色行为的"失范"。当前,学校德育正遭遇规范内化不畅与社会约制紊乱、价值体系冲突与文化权力失衡、学生发展失衡与舆论导向迷惘、角色行为混乱与榜样示范遮蔽等实施窘况。为改变这种情况,学校德育可从权衡社会价值,导向"全人教育";崇尚多元文化,凸显个性差异;规范舆论导向,树立生态德育理念;推崇榜样文化,重塑角色认同等路径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5.
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在全国各地掀起了新一轮的高潮,但是在德育工作创新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伪创新、有形式无内容、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依然大量存在,甚至出现了一些违背教育本质和规律的德育活动,更严重影响了德育工作的效果。针对此,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必须全面理解教育本质,遵循教育的本质和规律,真正更新育人理念;创新德育的内容和途径,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创新教育评价机制,促进素质教育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刘玉新 《辅导员》2014,(15):20-21
<正>竹园小学高度重视学校的德育工作,切实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学校进行的《小学生自主"体验—内化"型生态德育模式研究》是一项十分有价值的教育科研课题,课题具有现实性和前瞻性,课题的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令人振奋和欣慰。竹园小学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旗帜鲜明地高扬主旋律。大力倡导和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  相似文献   

17.
学校德育生态研究旨在用整体的德育生态观的关照德育中出现的问题,而在学校德育生态系统中,教师作为德育实施者,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应注意德育生态建构。基于当下校园欺凌频发的问题,教师在整个学校德育生态系统中的应然取向包括以下四点:一是教师把自身作为学校德育生态整体性的一部分,强调"身教";二是教师对学生生命性的关注:引导学生敬畏生命;三是教师应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变化而保持德育内容的动态性;四是教师要注意营造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与相互理解和尊重的生生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在新课程改革的促动下,我校借鉴学科教育课程化的某些优势,将原来零散的、临时的、应景的德育工作或活动,通过资源整合将其设计转换成导向明确的、持久影响的、且又可以进行有效评价的德育课程. 一、凸显文化对德育课程的浸润 1.以物态文化建设为基础,重视德育隐性课程的扩张,赋硬件以生命.让校容校貌塑造课程文化.学校是生活的学校.学校极力构造课程物态文化,树立"让文化浸润德育"的思想.极力让每一处建筑都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释放出文化的能量,让有形校园成为隐形的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9.
地方民俗文化资源引入学校德育过程对于学校德育实践有着重要意义:这是新时期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有利于促进教育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的实现;有利于为学生提供最为亲切的乡士德育资源,让学生在民俗文化的熏陶中传承传统文化的优良美德,感受到亲切的乡士教育;有利于转变和完善学校德育方式,完善学校德育功能,构建德育新模式,为德育过程籍以创设德育情境、开展体验活动带来丰富的内容和形式;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实践证明,将地方民俗文化引入学校德育过程,积极挖掘地方民俗文化深厚的德育意蕴,主动将地方民俗文化引入学校德育课堂,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生动而丰富的乡土文化学习内容,通过拓宽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身感受地方民俗的文化魅力等,都是发挥地方民俗文化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有效之举。  相似文献   

20.
刘会 《湖北教育》2022,(1):75-76
无边界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为生涯奠基、为生命导航、为人生立志.在无边界教育办学理念指导下,洪山实验小学着力打造"互喻德育"体系,聚焦六大行动,促进课程德育与生活德育相结合,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社会德育相结合,陶冶德育与实践德育相结合,注重德育活动的序列化与主题化,德育内容的层进化与沉浸化,德育方式的多样化和多元化,突出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