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对敦煌莫高窟第217窟进行全面调查时,发现西壁龛下的供养人画像行列下方还存有底层壁画。这些底层壁画内容依然是供养人。经过研究,认为第217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盛唐洞窟,而是开凿于武则天时期的洞窟,由初唐时期的敦煌大族阴稠家族开凿。  相似文献   

2.
陇南八峰崖石窟的创始年代尚存争议,但经综合分析可以认为,石窟始凿于北魏时期,唐、宋、元、明、清各代继续开凿或重修、重塑、重绘。窟龛、建筑、造像皆因地制宜,地方特色明显。各窟皆为平面纵或横长方形窟,窟顶多不规则。现存14窟,窟内大小造像175身(其中宋、元、明、清142身),第8窟中的“华严三圣”系宋代原塑,明、清重要壁画约18平方米,明、清、民国碑7通(含缀合碑)。  相似文献   

3.
上士登仙图与维摩诘经变——莫高窟第249窟窟顶壁画再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莫高窟第249窟开凿于北魏末至西魏初这段时间内,无论题材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是敦煌艺术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该窟窟顶壁画形象怪异。构图特别,难以辨识,长期以来专家学者们争论不休。在拜读了前辈学者们的研究文章之后,我又翻阅了大量有关的文献资料和考古学上的新发现,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今不揣冒昧。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4.
徽县竹林寺石窟窟龛及造像在陇南及徽县境内现存石窟寺中至为古朴。从窟龛及造像特征看,竹林寺石窟具有北魏时期特点。竹林寺石窟曾遭北魏太武帝"灭佛"之浩劫。从历史地理及佛教遗迹的分布看,竹林寺石窟北朝时期就已经存在。窟形(如单身佛龛)及造像与麦积山石窟、法镜寺石窟北朝至隋唐间窟龛及造像风格相近。综合多种相关因素推断,竹林寺石窟当开凿于十六国时期、北魏早期。  相似文献   

5.
徽县竹林寺石窟窟龛及造像在陇南及徽县境内现存石窟寺中至为古朴。从窟龛及造像特征看,竹林寺石窟具有北魏时期特点。竹林寺石窟曾遭北魏太武帝"灭佛"之浩劫。从历史地理及佛教遗迹的分布看,竹林寺石窟北朝时期就已经存在。窟形(如单身佛龛)及造像与麦积山石窟、法镜寺石窟北朝至隋唐间窟龛及造像风格相近。综合多种相关因素推断,竹林寺石窟当开凿于十六国时期、北魏早期。  相似文献   

6.
炳灵寺石窟包括上寺、下寺和洞沟区三部分。现存洞龛216个,壁画约1000平方米,造像近800尊。开创于西秦,经北魏、北周、隋、唐、宋、西夏、元至明,历代续有开凿修缮。特别是第169窟开凿于西秦建弘元年(420年),窟内保存着我国石窟中最早的造像题记和西秦时代的造像及壁画,反映了我国早期佛教艺术的风格特点,为我国石窟断代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标尺,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由王亨通、杜斗城主编的《炳灵寺石窟研究论文集》收录了自50年代以来至今天空炳灵寺石窟的论文、介绍60余篇,由炳录寺文物保篇所编印…  相似文献   

7.
河西早期石窟中,武威天梯山之外的石窟年代都有分歧。经过辨证,酒泉文殊山石窟前山千佛洞、张掖马蹄寺石窟千佛洞第1窟和第4窟、金塔寺石窟东西窟的年代,与武威天梯山石窟第1、4窟相近,上限都可到十六国晚期,下限难以进入北魏;敦煌莫高窟第275窟年代难以上升到十六国晚期,而应开凿于北魏早期。  相似文献   

8.
麦积山石窟第12窟开凿于隋代,窟顶壁画为明代重绘,主要内容为鬼子母因缘和释迦牟尼涅槃,其中的揭钵图是对中土自宋元开始流行的这一图像的继承和发展,是麦积山唯一的鬼子母因缘壁画。  相似文献   

9.
莫高窟第420窟窟顶部分壁画内容新探贺世哲据考古排年,莫高窟第420窟大约开凿于开皇九年至大业九年(公元589———613年)略后的一段时期内。①主室平面为方形,覆斗形窟顶,西、北、南三壁各开一龛,龛内各塑一佛,均结跏趺坐,属于三世佛造像。关于窟顶的...  相似文献   

10.
莫高窟壁画中的沙弥守戒自杀图研究蔡伟堂《沙弥守戒自杀品》是敦煌石窟壁画故事画题材之一。莫高窟现存三幅,分别绘于北魏第257窟①,西魏第285窟和五代第98窟。其中第98窟一幅画面剥蚀脱落甚残,情节模糊不清。本文拟对保存完好的第257、285窟二幅画进...  相似文献   

11.
一克孜尔石窟窟内现存与流失国外的降魔题材壁画约有8幅。计76窟2幅,98窟1幅,110窟2幅,175窟1幅,198窟1幅,205窟1幅。以上各窟开凿年代不同,形制也各异。故降魔图的位置、布局、形式呈多样化。兹分别叙述如下: 76窟为方形窟,穹窿顶。该窟壁画在本世纪初几乎被德国“皇家普鲁士吐鲁番探险  相似文献   

12.
西夏人     
初中《中国历史》第二册第51页上的插图——"西夏人",是根据甘肃安西榆林窟第二窟段壁画西夏供养人武官和武官命妇像临摩的.微长而圆胖的脸形,高高的鼻子,修长的体态,窄袖紧身的服饰,不但描绘了西夏人的真实面貌,而且也反映了他们那时的风俗习惯和冠服制度.现在敦煌莫高窟和安西榆林窟,还保存着一些西夏时期修建的洞窟.在这样洞窟中有很多壁画和题记,是我们研究西夏经济文化的珍贵资料.榆林窟又名"万佛峡",它与敦煌莫高窟同为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石窟之一.榆林窟在甘肃省西部安西县西南150里的山谷中,洞窟开凿在山谷的两岸,因无文献可考,根据洞窟形制推测,其开凿年代可能在隋、唐及其以后.现存比较完整的洞窟,经敦煌文物研究所整理编号,东岩30窟,西岩11窟.两岩相距约百余公尺,从现存题记和壁画风格  相似文献   

13.
莫高窟第323窟佛教感应故事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敦煌莫高窟第323窟(张大千编号:128,伯希和编号:140),是初唐时期开凿的中型洞窟。此窟分前后两室。前室为平顶,南北壁上各凿一盝形顶小窟,北壁小窟现编为第325窟,南壁小窟现编为第324窟。前室表层壁画均西夏时重绘。通后室的窟门为长方形,平顶,表层壁画为西夏时重绘。后室平面呈长方形,顶为覆斗形。后室正壁(西壁)凿一平顶方形敞口龛。龛内有清塑山峦及改塑塑像一铺,共五身,正中为一倚坐佛,南北两侧塑夹侍弟子和菩萨各一身,皆立于莲花座上。龛内顶部仍存有初唐开窟  相似文献   

14.
敦煌莫高窟第323窟(张大千编号:128,伯希和编号:140),是初唐时期开凿的中型洞窟。此窟分前后两室。前室为平顶,南北壁上各凿一盝形顶小窟,北壁小窟现编为第325窟,南壁小窟现编为第324窟。前室表层壁画均西夏时重绘。通后室的窟门为长方形,平顶,表层壁画为西夏时重绘。后室平面呈长方形,顶为覆斗形。后室正壁(西壁)凿一平顶方形敞口龛。龛内有清塑山峦及改塑塑像一铺,共五身,正中为一倚坐佛,南北两侧塑夹侍弟子和菩萨各一身,皆立于莲花座上。龛内顶部仍存有初唐开窟时壁画。西壁龛沿以下部位,西夏时重绘结跏坐佛一列。窟顶和南、北壁,均为初唐壁  相似文献   

15.
赵蓉 《家教指南》2022,(2):67-80
北凉三窟特指莫高窟第268、272、275窟,三个石窟毗邻相依,被学界普遍认为开凿于十六国的北凉时期。北凉三窟彼此之间的关系,是属于统一规划还是渐次开凿,一直未有相关的具体研究。本文尝试利用石窟考古报告数据,分析北凉三窟的空间占位和空间改造现象。同时,将三个石窟中存在的重修重绘纳入考古层位学研究视野,动态把握由这些现象反映出的石窟本体受到干预的时间递进关系,进而对北凉三窟的开凿次第进行综合分析和论述。最后得出结论:北凉三窟目前的面貌是渐次开凿的结果,第268窟前半部最先开凿,其次开凿第275窟及第268窟后半部,再次是第272窟,最后对第268窟进行了扩建,三个窟相继进行开凿、扩建,并很有可能于西凉至北凉统治敦煌时期渐次完成。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文化层位的角度,对麦积山石窟第78窟的开窟断代作了进一步论证;同时,结合更多的证据判断:北魏灭法之前这些早期大龛已开凿和利用,并可上溯到后秦及其之前.  相似文献   

17.
须弥山石窟现存唐龛150个,分别为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各代开凿。其中属于唐代开凿的窟龛多达95个,几乎占全部窟龛的三分之二。无论就其窟龛数目,还是造像形式的多样和造型技巧的精美,都冠于其他各代之上。不仅在须弥山石窟的各代造像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就是在全国主要石窟的唐代造像中也是独树一帜的。  相似文献   

18.
北魏晚期开凿的巩县石窟是我国伟大的佛教艺术瑰宝。文章以北魏巩县石窟寺的佛教文化背景为开端,以窟形与造像为切入点,通过介绍四个不同中心柱窟的尺度、图像特征、造像风格等,描述和概括了此石窟寺洞窟造像与前后时代的关系与影响,分析了其重要的历史传承地位和内在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一) 安西榆林窟属于敦煌石窟群,位于甘肃省安西县城西南75公里处的山谷中,洞窟开凿在榆林河东西西侧的砾岩山崖上,东崖现在30窟,西崖现存11窟,共41窟。洞窟开凿年代一般认为从唐代延续到清代,但现在洞窟没有明代的。洞窟壁画和彩塑多为唐宋作品,也有一些西夏、回鹘、元代的。近两年的合作考察中,我们确认了几处回鹘蒙文题记,本文释读的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20.
云冈昙曜五窟的帝王象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昙曜五窟即现在云冈石窟群中的第16、17、18、19、20窟。经多方考证,已普遍认为系云冈第一期工程,由当时任沙门统的昙曜主持开凿。所以人们把它称为昙曜五窟。昙曜是北魏时期一位学识渊博、精通佛典、严守戒律、操行端正的和尚。他经历了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北魏太武帝灭佛事件。《续高僧传·昙曜传》:“先是太武皇帝太平真君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