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文明交流互鉴”是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贯穿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实践的重要命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聚焦文明交流互鉴,作出了一系列论述,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与世界交往理论的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理念的继承,对中国共产党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实践成就的聚成。习近平洞悉世界文明历史,把握世界发展大局,深刻回答了文明交流互鉴何以重要、文明交流互鉴是什么、文明为什么能够交流互鉴、文明如何交流互鉴的新时代命题。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文明互鉴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能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文明互鉴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推动离不开世界格局的挑战、传统文化的崛起、现代创新的需求等要素的影响,而多元文明是文明互鉴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前提,平等包容是文明互鉴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基础,合作共赢是文明互鉴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动力。在实践过程中,应以时代意蕴为契机推动价值认同,以马克思理论为依据推动平等对话,以文明发展为抓手推动互信互认,并进一步整合资源、求同存异、创新发展,充分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效率、优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效能、开拓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可能。  相似文献   

3.
文明交流互鉴思想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世界交往思想、共同体思想等从唯物史观发展而出的重要理论成果。通过对文明交流互鉴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的深入挖掘,一方面能够明确该思想提出的理论根基,另一方面能够明确其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支撑,从而有助于这一思想在实践中的发展和完善,对于消除各文明隔膜、偏见和冲突,推动人类社会文明多样、平等、包容发展助益甚多。  相似文献   

4.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自古至今,多元化的文明贯穿人类历史发展的始终,同时不同文明之间或多或少通过各种途径形成各种交流,文明的交流互鉴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内涵。在世界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全球文明倡议致力于实现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对于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交流互鉴"是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核心观念,其目的在于应对当今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2019年的众多外交场合中,"交流互鉴"的内涵不断地丰富和加深,成为中国对世界发展所贡献的重要理念之一。"交流互鉴"表现在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认识和把握文明发展的社会性本质。而且,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新策略,中国旨在树立文明交流的新典范。中国能够发扬自身的优秀传统文化来保证多元文化意义下的"交流互鉴",不断挖掘内在的价值底蕴,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朱湘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著名的诗人兼翻译家,朱湘的译诗表明翻译绝不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简单转换,而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鉴。为推动文明互鉴,朱湘基于接受美学原则,通过立足文本艺术美、尊重读者审美传统、拓展读者视界的方式来提升译作的文化传播效果。朱湘译诗中的接受美学思想及其翻译主张对当今的中西文化交流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中深刻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特别强调:"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当前,伴随中华文化走出去国家战略的实施以及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外译介与异域传播不仅成为新时代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成为助推中华文化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契机.由教育名家、译界泰斗许渊冲先生所著《许渊冲英译白居易诗选》(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4年5月版)即为标志性成果之一,该书选取唐代诗人白居易诗作为译介评骘对象,进一步阐释唐诗在异质文化中的翻译策略与意境传达,为国内外教育工作者和科研人员提供了可资镜鉴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观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沉淀为底色,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继承和发展,立足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经验,对人类文明在新时代如何共同进步作出的时代回应。从文化传统、思想渊源、思想基石三方面深挖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观的理论基础,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内涵和价值,更好地开启和推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新征程。  相似文献   

9.
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是当前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指导原则和方法论。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只有秉持开放包容,才能借鉴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成果,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只有坚持守正创新,才能在新时代条件下不断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创新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10.
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的高度,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坚守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基本立场,继承了中华民族和合文明观的文化基因,賡续了中国共产党文明观的生动实践,回应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现实需要,其丰富的内容体系蕴含着释放文明正能量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识论、坚持平等对话与僭越文明优越论相统一的立场论、尊重文明多样性与促进文化认同相统一的方法论、秉持和而不同与文化自觉相统一的关系论,为破解人类文明发展难题、治愈各种“文明病”开出了中国处方。面对“两个大局”的交织激荡,应积极践行多边主义、搭建文明交流平台、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注重文明传承发展,共同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打破阻碍文明友好往来的壁垒隔阂,彰显人类文明的包容属性,努力构建人类文明和谐共存、交相辉映的生动局面,让人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推动世界和平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1.
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文明之间本没有冲突,真正的冲突发生在文明与野蛮之间、文明与落后之间、文明与愚昧之间。“文明冲突论”的实质是信奉西方文明为“优质文明”,并企图用“优质文明”取代“劣质文明”,从而造成了所谓的文明冲突。新型文明观在文明平等的基础上坚持文明之间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有姹紫嫣红之别,各文明应秉持和而不同、开放包容的心态,在交流中互鉴,在互鉴中发展,在发展中共赢,从而实现对“文明冲突论”的超越。贯彻新型文明观,世界各国需要建立相互尊重的文明伙伴关系,构建公平正义的文明交流秩序,坚持合作共赢的文明发展方向,谋求兼收并蓄的文明互鉴前景,塑造共建共享的文明互动格局。  相似文献   

12.
易俊  杨娟  郑绍红 《教育与职业》2021,997(21):35-41
坚持文明互鉴理念、尊重认可彼此的文化传统是"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国际行动所必须具备的大局意识和价值理念前提.文明互鉴是以增进认同为基础、以共情为手段、以互补为方式、以互信为目标的具有实现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发展共促、信息共通、合作共赢作用价值的沟通民心的工程.文章提出共塑愿景——打造"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国际行动"认识共同体"、重构理念——以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支撑"文明互鉴"发展理念、构建联盟——以联盟推动国际合作的运行机制、共建标准——以资历互认夯实国际合作行动、合作共治——以"行动+宣传"塑造文明互鉴活力等深化"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中文明互鉴的途径,为更好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作文与考试》2023,(36):15-17
<正>9月14日至15日,2023北京文化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600多位中外嘉宾跨越山海相聚北京,围绕“传承·创新·互鉴”永久主题和“传承优秀文化促进交流合作”年度主题,共议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共话文明交流互鉴。  相似文献   

14.
<正>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2023年年底,首届“良渚论坛”在杭州举办,旨在倡导人类文明要“各美其美”,也要“美美与共”,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进而推动不同文明和谐共处、相互成就,促进各国人民出入相友、相知相亲。论坛的问题意识之一在于,一些国家和地区奉行或变相奉行所谓文明冲突论。他们多秉持基于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狭隘文明观,认为文明有高低或优劣之天然区分,且主张以高阶文明替代、吞噬乃至消灭低阶文明,这实则在践行一种文明霸权主义。他们美其名曰在“替天行道”“顺应规律”,实则是掩饰其在国土、经济及政治等诸多领域实施的扩张与掠夺。  相似文献   

15.
作为推动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抓手,中俄人文交流在服务两国关系大局、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夯实社会民意基础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在中外人文交流机制中独树一帜,为我国与其他国家开展人文交流合作提供了借鉴。结合中俄人文交流最新动态,联系近年来中俄两国高校交流实践,重点结合中俄工科大学联盟创新发展路径,阐述在新形势下,创新理念,突出特色,中俄工科大学联盟引领中俄两国精英大学开展双边合作交流所做的一些实践和探索。  相似文献   

1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的崇高使命,对于增强文化自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等有重要意义。作为国民教育最高机构,高校为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培养造就大量人才,其科学研究是实现传统文化“两创”的中坚力量,社会服务在传统文化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国际交流合作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牢固树立责任担当意识,充分认识独特优势所在,通过培养文化传人、推进科研创新、引领文化建设、开展对外交流等有力举措,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使其不断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习近平文化思想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同时指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第二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正确方向。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了大历史观,指引我们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更加长远的眼光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正确走向,认清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同时也指导着我国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创造出史无前例的对外交往和文明交流。  相似文献   

18.
邱文华 《读写月报》2023,(25):32-35
<正>一、试题解读2023年高考全国乙卷作文题的两则材料,分别选自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3月15日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和2014年3月27日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两则材料有机融入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观点新论断,针对的虽然是国际关系、文明互鉴等问题,揭示的道理却具有普遍意义。试题旨在引导青少年胸怀祖国、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2020—2022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中涉及文化生活知识的试题着手,探讨全国新课标卷试题的价值取向及复习对策。全国新课标卷命题关注情感认同,突出学科价值引领。全国新课标卷命题突出如下价值引领:彰显文化自信自强,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力量;强化核心价值观引领,助力文化强基固本;扩大中华文化影响,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唱响昂扬的时代主旋律,提升公众文明素养。  相似文献   

20.
学校文化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丰富,因丰富而发展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推动中国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制度和技术,吸收外来先进文化,是加快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中外教育交流合作中,许多人看国外名校比较关注其环境、建筑、经费、师资力量、学校排名、就业前景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