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常听到读者抱怨报纸上没有新闻。乍听起来,使人觉得奇怪:还没有哪一家报纸开过“天窗”呀!即使从稿件上看,“本报讯”、“新华社×地×月×日电”之类,在各类稿件中也占多数。这些难道不是新闻吗? 当然,读者的抱怨不在这里。他们主要抱怨报纸上真正称得起新闻的东西太少,同他们关系密切的新闻太少,新鲜、重要、可读、可信的新闻太少。打开报纸,一般化的工作总结、经验介绍、会议报道、长篇讲话  相似文献   

2.
我们从报纸上经常看到这样一些消息,开头不是写“最近”、“日前”等含糊的时间概念,就是写“近年来”或“多年来”如何如何。前者多是事件性消息,用含糊的时间概念来掩盖报道事实的“事过境迁”;后者又多是非事件性消息,报道那些非一朝一夕形成的事实,却缺乏构成新闻的“由头”。如一家报纸报道郑州××区城郊农业上台阶的新闻,开头这样写:近几年来,郑州市××区委、区政府以服务城市为出发点,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作支撑,发展城郊型农业……。这样的新闻写法与工作总结有何区别?又怎能调动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相似文献   

3.
有感而发     
《新闻战线》要我给《总编辑札记》专栏写篇文章,现把过去看稿时想到的一些想法简述如下: 报纸切忌“老面孔”读者看报的共同心理,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喜新厌旧”。读者打开报纸会不出声地问:“今天有什么新闻?”意思是“今天报纸上有什么吸引我看的新闻?”要把读者最关心的新闻放在报纸头版最重要的位置。这是报纸每天给读者第一眼看到的“面孔”。单一化的主题、机械地拼凑的中心、程式化的编辑手法,会使读者感到报纸面目可憎。设计第一版,要统筹全局,力争先声夺人,不拘一格选头条,打破各个报道领域分布的界限,择“要”上第一版,择“新”上第一版,既要考虑头版新闻报道面上的“丰富性”,又要考虑新闻处理上的“鲜明性”。重要新闻,特别是具有本报特色的新闻,要不惜“工本”,运用一切手段突出处理。总之,要使报纸第一版内容“琳琅满目”,“眼神明亮”,一派新鲜。  相似文献   

4.
(一) 按新闻规律办事,这是个老掉牙的题目。但是,我要反问一句:我们完全按规律办事了吗?我们播的内容都是新闻吗?请看下列题目: ××地区春耕生产动手早××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研讨会结束……它们是新闻吗? 这类新闻占多大比例呢?据细心者统计:中央台的《新闻联播》中约占1/3到1/2,地方台约占1/2到2/3! 违反新闻规律的事例摘抄于后: 1、会见、会议报道不是按新闻价值,而是按规格。过去,有关部门曾规定过:中央“四副”(国家副主席、人大副委员长、国务院副总理、政协副主席)以上的外事活动一律拍电视,不管有无实质性内容。有了这个拍电视的规格,一些会议、开工、竣工仪式甚至展览的组织者就千方百计地请“四副”以上的领导参加,以便得以报道。所以,在外事、内事活动频繁的季节里,会议、会见新闻不但经常“承包”《联播》,而且也经常“承包”《晚间新闻》,很多省市台也是如此。还有那个“名单学”。会议后边往往有个长长的名单。甚至连追悼会、向遗体告别仪式的新闻也是如  相似文献   

5.
我们从抽样分析一版头条新闻中发现有“五多”:头条份量不足多;会议消息多;时效性不强的新闻多;长新闻多;可读性不强的新闻多。头条新闻“五多”的问题,在新闻界具有一定代表性,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它同采编人员缺乏读者意识有关。党报是为读者办,办给读者看的,就要研究读者对报纸有哪些心理需求?经常提醒自己:假如我是一个读者。  相似文献   

6.
读者对新闻究竟有哪些心理要求呢?这些心理与新闻背景又有什么关系呢?就积极而一般的心理特点和要求而言,读者对新闻的心理要求主要有六种,它们与新闻背景交代与否有着密切关系。一、求新心理。“新”,是新闻的基本特征,也是读者心理要求之一。读者总是喜欢那些事实新鲜,表现手法和角度新颖的新闻。新闻之“新”首先源于事实本身,但不可否认新闻之“新”也常由新闻背景衬托出来。二、求近心理。读者喜欢阅读的新闻,其事实要与自己的地域近、职业近、年龄近、生活近。这就要求我们的新闻,应从读者上述心理着眼,尽可能满足读者在“接近”方面的心理要求。而新闻背景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冒热气”。新闻要像刚出笼的蒸馍,要有如临其境的现场景描写,使人馋涎欲滴,“闻香下车”。新闻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今天的新闻是金子,昨天的新闻是银子,前天的新闻是垃圾。”日本一位新闻学家说:“新闻如鲜果,过时稍久,则腐败而失其味,不堪咀嚼,读者必弃之若敝履。”新闻写得“冒热气”,才能吊起读者的胃口。如果隔了夜,都有了“馊味”,谁还感兴趣呢?  相似文献   

8.
各种名目的“评好新闻”这两年不断涌现,令人眼花。什么水利好新闻、气象好新闻、土地管理好新闻、教育好新闻……要是开列个单子,够您瞧几分钟的。各行各业都搞起好新闻评选,利乎?弊乎?各行各业重视新闻工作,岂不是好事?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问题就来了。什么是“新闻”?什么又是“好新闻”?新闻界对此还终日争论不休,政府其他不从事新闻工作的官员们能担负起评好新闻的重任?难免让人生疑。难道真如那句俗话说,“旁观者清,当事者迷”吗?有人不客气地注释:什么是“行业好新闻”?就是经常为某部门说说好话,为其扬扬知名度的就是好新闻。你写篇秕评稿试试看,即使批评到“点子”上,你的文章写得再好,恐怕也评不上好新闻。笔者曾亲耳听到一位政府部门的官员放话:“我们评×××记者的稿子为×等  相似文献   

9.
何谓“省新闻”?系指发生在省领导机关及全省各地的新闻。目前,全国各地市报对于“省新闻”,大多数采取一般不报道的态度。是读者不关心“省新闻”吗?不是! 办报的一般都了解一点读者心理。求近,即是读者心理之一。就是说,读者需要在地理、心理、利害上,以及职业、情感、语言、风俗、生活习惯上同自己接近的新闻。在一个省内,由于地理条件、历史沿革、风俗习惯、文化传统、资源特产、文物古迹,包括地方性政策、法规的一致性,决定了“省新闻”与地方报读者有着广泛的接近性,读者对此有着特殊的兴趣。据调查,读者欢迎的新闻大体上依次为:本地新  相似文献   

10.
发表新闻稿件,署上大名,属于常识.这是记者对读者忠诚,对文章负责的表现.也便于读者了解大作出自谁手,满足芸芸众生的好奇心.更可以增加文章的信任度,让人读了放心,知道这不是凭空乱造.所以,我们看到的新闻稿件一般都有“本报记者×××”或“通讯员×××”的标识,好像商品都有商标一样.令人奇怪的是,不知从何时起,冠冕堂皇的记者先生竟变得羞羞答答,像地下工作者似地在新闻稿件中用起了化名甚或匿名,留下“本报记者”四个字让你请详.  相似文献   

11.
在新闻写作上,早先有一种说法:“要把读者看作什么都不知道的人。”如今,有些记者、编辑好象把读者看作什么都“知道”的人了。我近来读报,就一连碰到好多“不知道”。有这么几条消息:《国际二手设备洽谈会在杭州开幕》。什么叫“二手设备”?消息里没解释,我这个读者“不知道”。《我国煤炭产量居世界第二》。第一是谁?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卖点”新闻?笔者认为用通俗的一句话讲:“卖点”新闻就是读者喜欢看的新闻,是有市场效应的新闻。  相似文献   

13.
谈到当前新闻报道中的常见病、多发病,我以为是“拦路虎”太多。天天看报,每每碰到“拦路虎”,遇到这种情况,只好躲着走。有时候想绕过去还不行,看着新闻纳闷,心里憋得慌。“拦路虎”是俗称,换成学名,不妨称之为“读报障碍”。报纸改革多年,新闻写作是大有进步了。唯独在方便读者方面,有些记者还不大在意,时不时地在新闻中给读者来个“闷儿”吃吃。随便举些例子:有条《木珠坐垫何以大起大落》的消息,五个W具备,就是不说它是何种产品?干啥用的?又有条《新型保健美容毛巾通过鉴定》的新闻,新产品有新名堂,若问此种“神巾”的功用,由读者去猜吧!有张报道“珍珠谷”的图片  相似文献   

14.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励志新闻”的概念频频见诸于媒体。何谓“励志”?辞典上解释为“激发志气,以求有所作为”。由此可以定义:“励志新闻”,是谓“鼓舞读者,使其奋发向上的新闻。”  相似文献   

15.
在新闻写作上,早先有一种说法:“要把读者看作什么都不知道的人”如今,有些记者、编辑好象把读者看作什么都“知道”的人了。我近来读报,就一连碰到好多“不知道”。有这么几条消: 《国际二手设备洽谈会在杭州开幕》。什么叫“二手设备”?消息里没解释,我这个读者“不知道”。《我国煤炭产量居世界第二》。第一是谁?消息里没交待,我这个读者“不知道”。《台湾“迷你猪”身价大涨》。“迷你猪”是何物?消息里没说明,我这个读者“不知道”。  相似文献   

16.
时下“三旧新闻”充斥一些党报,弱化和损害党的新闻舆论,误导读者,污染舆论环境,损害被宣传者形象,大有革除的必要。 何为:“三旧新闻”? 一、沿用旧观念宣传新事物。党的十六大后,党报上屡见关于某地“建设新型工业化城市”、  相似文献   

17.
现在许多新闻作品里诸如“泪水涟涟”、“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噙着泪水”之类的词藻随处可见,可谓泛滥成灾,读者见得太多也处之泰然,无动于衷了.我们的许多记者、通讯员碰到领导施恩于民的段落,为了强化效果,必定捏造出几滴泪水来.我们的人民就果真如此多情,如此容易“见花落泪”么?——未必.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如若真有泪水,尽管直书无妨,若出于感人之需而让别人生挤热泪,那则令人大倒胃口,全无必要.至于是真是假,读者自然知  相似文献   

18.
“新闻眼”是新闻界近几年来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如何解释?笔者的理解是:新闻眼就是新闻的点睛之笔——最有新闻价值、最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最能抓住读者的地方。笔者在采写稿件过程中,注意把“新闻眼”擦亮,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具体操作上主要有三点:拂去“眼”前浮云。在采写稿件过程中,经常出现“一片浮云遮望眼”的情况,往往看不到“新闻眼”,摆在案头的一摞摞  相似文献   

19.
你是不是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文章开头:“随手在Google里(Baidu里)输入几个关键词‘×××××’,搜索结果竟达×页之多。”这样的通过搜索结果形容某事件之热度的确会有一种造势效果,的确可以“雷倒”很多读者。可事实真的如此吗?搜索的结果是一种统计数据吗?比如,某篇新闻报道里  相似文献   

20.
日前看到一份四开四版的县报,广告竟占了其中的3个版,遂问该报一位编辑:“广告这么多,不怕读者有意见?”谁知这位仁兄不以为然:“读者有意见?他能拿起石头打天?” 报纸作为新闻纸,新闻、信息、知识、趣味集于一体;就形式而言,则需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令人赏心悦目。广告虽然也是一种信息,但若过多地占据版面,势必淡化“新闻纸”的个性,削弱“新闻纸”的功能。这一道理,恐怕一般报人都会明白,何况新闻主管部门对报纸刊登广告的数量已有明确界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