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现行高中语文第四册《教学参考书》是继新编教材试行而修订成的,对语文教学有着指导作用,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由于修订时间仓促,不免有粗疏之处。例①,高中语文第四册《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思考和练习四,要求辨别两种不同说法,哪种是课文中的说法,课文中如果换用另一种说法好不好?为什么?其中一道题是: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第四册《改造我们的学习》“思考与练习”第四题是:“下面四组语句各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其中哪种是课文中的说法?课文中如果换用另一种说法好不好?为什么?”其中第三组(①不是单赁热情去工作,而是如同斯大林所说的那样:把革命气慨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②不但单凭热情去工作,还要如同斯大林所说的那样:把革命气慨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求。)《高中语文第四册教学参考书》答案是:“第①句是课文中  相似文献   

3.
一、不应有的逻辑错误《改造我们的学习》课后“思考和练习”四,“下面四组语句各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其中哪一种是课文中的说法?课文中如果换用另一种说法好不好?为什么?”四组语句中的第二组是:(?)1.只要打倒了主观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就会抬头,党性就会巩固,革命就会胜利。2.只有打倒了主观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才会抬头,党性才会巩固,革命才会胜利。  相似文献   

4.
关于《什么是知识》一课,《初中语文第六册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八三年六月第一版。以下简称《教参》)认为“课文的中心论题是‘什么是知识,”。我这种说法是欠妥当的。什么是论题?五册课本的知识专章《论点和论据》、《论证》均没有涉及这一概念,六册的知识专章《立论和  相似文献   

5.
【片段一】特级教师支玉恒《放弃射门》教学师:刚才同学们读了三遍课文,谁愿意读?喜欢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生读)师:课文中描写精彩场面的是哪一节?生:第四节。师:这一段最难读,课前我读了几遍,敢不敢和我比赛?  相似文献   

6.
一、第八册教材为什么删去“习作例文”?二、课文《燕子》是借燕子赞美春天,应该怎样指导学生图文结合地进行学习?三、《梅雨潭》的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看梅雨瀑景象的?四、课文《心愿》是写谁的“心愿”?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愿?为什么有这样的心  相似文献   

7.
一、比较概括,明晰重点师:同学们,我们刚刚学完的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文都跟动物有关。其实在四年级上册时,我们也学过一组与动物有关的课文,谁来说说?生:有《白鹅》《白公鹅》《猫》《母鸡》。师:这四篇课文中,哪一篇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生:我对丰子恺笔下的白鹅印象最深,那只白鹅架子十足,像个老爷。  相似文献   

8.
“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阅读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学生的“一饭之需”和让学生“终生受用”的关系,听了一位老师《钓鱼》一文的教学,颇受启发。讲课开始,教师在引导学生审题时,为了帮助学生弄清本文的重点,设了一疑:“本文写谁同谁去钓鱼?”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后,提出了四种说法:“我和阿成去钓鱼”“我跟阿成去钓鱼”“阿成和我去钓鱼”“阿成跟我去钓鱼”。这时,教师让学生比较这四种说法,想想哪一种说法更符合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经过比较,思考,茅塞顿开,文章写的是“我跟阿成去钓鱼”。此时,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国标本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第四单元课文《寻找时传祥——重访精神高原》练习一中提到了“机锋”一词,原题是这样的:课文语言朴实,却在不经意中给人以震撼,请找出课文中包含“机锋”的话,谈谈你的看法。什么叫机锋?“机锋”一词在教材中还是第一次出现,对它的意思似乎还  相似文献   

10.
小学语文第七册《草地夜行》,是一篇记叙文。全文可分五个大段,重点是第四段;写的主要人物是老红军。怎样教这篇课文呢?教材编者要求以这篇课文作为范例,指导学生理解如何读懂一  相似文献   

11.
“三步导引”指的是在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中,采用三步式的教学程序:读懂课文,理清脉络——弄清重点,细读品尝——运用实践,模仿练写。下面谈谈六年制第九册3课、五年制第七册15课《海上日出》的“三步导引”教学设计: 一、读懂课文,理清脉络 1.学生自学,理解词语。着重理解“范围、目不转睛、夺目、光彩、光芒、亮光、光亮、奇观”。 2.初步阅读,明确大意。课文写了几种情况下的日出?从哪些地方看出“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 3.讨论分段,编写段意。按事物的方面分,可把本文分成四段(第一段交代看日出的时间;第二段讲平常情况下的日出;第三段讲有云情况下的日出;第四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新教材第四册第11课《失街亭》是《三国演义》里写得很出彩的一个故事,与教材配套使用的《教师教学用书》“课文鉴赏说明”认为孔明能做到“知己知彼”,“解题指导”第三题又认为“失街亭主要是马谡之过,诸葛亮也有用人不当的责任”。笔者以为如上说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3.
六年制第十二册13课《风》是由老舍先生的自传体小说《在红旗下》节选而来的,对文章的时代背景,字里行间所涉及的风土民情,以及许多名物的特有称谓,都有做进一步深入了解的必要。为此,特将上述诸点加以解说,以备教学所需。一、关于课文的时代背景《教参》上说:这篇课文“讲的是解放前旧北京春天的大风”。“解放前”这一说法固然不错,但究竟“前”到什么时候?《教参》并未作具体说明。准确地说,这篇课文讲的是清代未年(光绪25年前后)旧北京春天的大风。何以为证呢?先请看课文中的两句话:  相似文献   

14.
在学习高中语文第四册第17课的课文《愚溪诗序》时,笔者在走进教室前就在思考:前面刚上完两篇篇幅比较长的文言文,学生都上得没劲了,能不能换一种方法讲文言文?再说今天的这篇《愚溪诗序》篇幅不长,而且又是一篇自读课文,就让学生读吧。  相似文献   

15.
<正>自主的课堂是学生的课堂,预习就是打开自主课堂之门的"金钥匙"。怎样让学生通过预习,成为课堂的主人呢?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共安排了四篇课文:《给家乡孩子的信》《钱学森》《詹天佑》《鞋匠的儿子》,单元主题是"名人风采"。我让学生在周末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单元整体预习:朗读课文,在文中标出课后的生字词和拼音;通读课文思考: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想知道的?若有好词好句,抄写到积累本上。最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生词。  相似文献   

16.
鲁迅是中学教材里的常客,从教材中的《少年闰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再到《故乡》。每一篇课文里的每一句话甚至是标点符号,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仔细琢磨。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第四次执教《故乡》这篇课文。每一次研读这篇课文都有不同的体会和收获。  相似文献   

17.
第四册一、本册归类识字278个,随课文识字206个,这两种识字方式各有什么特点? 二、为什么要重视处理好说话和朗读的关系?为什么要把写话和说话紧密地联系起来? 三、怎样结合课文《春天来了》帮助学生理解、体会下列语句:  相似文献   

18.
每逢实习之前,常有一些学生问:怎样去钻研一篇小学课文?根据我指导实习的体会,要钻研一篇小学课文,必须从课文整体出发,弄清与课文有关的四个问题,即:(一)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二)怎样写?(三)为什么这样写?(四)作者的写作目的或编者编入教材的目的是什么?下面以《珍贵的教科书》(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一文为例来谈。 (一)这篇课文写了什么?这是问课文内容。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第三册课文《论语二则·荷蓧丈人》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新编教学参考书译为“四体来不及勤劳,五谷来不及分辨,谁是你的先生呀!”这种译文使得“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和“孰为夫子”之间语义不连贯,同时,也误解了“孰为夫子!”一句的语法结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指谁,主要有两种说法。吕本中《紫微杂说》中说:“四体不勤二句,丈人自谓也,”意思是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丈人自称的说法,朱熹《论语集注》中则说:“犹言不辨菽麦尔,责其不事农业而从师远游  相似文献   

20.
欧阳忠老师在《这里应该用“的”吗?》(载湖北大学《中学语文》1996年1期)一文里,将其在一篇短文里所写的一段(?)跟《谁是最可爱的人》第三自然段末尾的一段话比较了一下,对报纸编辑将前者中的四个结构助词地”都改为结构助词“的”甚为纳闷;同时也觉得课文编者将后者原文中的四个结构助词“地”改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