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伴随悠久邈远的古国文明,中华民族的精神历程中始终流淌着一条诗歌的河。从诗经到楚辞,到唐诗,到宋词、元曲,乃至新诗,伟大的诗人灿若群星,优秀的诗作层出不穷,熠熠生华,辉映天地!“诗言志,歌咏言”,这是前人对诗歌本质的概括和总结。什么是志?《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所谓“志”,就是诗人内心感情的抒发。依我看来,与其说“志”是感情的抒发,不如说是生命意识的强调与张扬。生命意识是人类对自身生命的理性思索和情感体验。生命意识对于诗歌而言,犹如人之血液,花之水分,它是诗歌的灵魂,是诗歌的生命。每一首诗都是源于生命,涵容生命。诗人写诗无论何时何地、采用何种形式,均为张扬自己的生命意识。即便在诗歌最初萌发的远古的“杭育”诗派(鲁迅语),仍可以说是人类最纯洁、最自然、最天真的生命律动。中国诗歌的生命意识,是中国人的生命哲学观的映照。诗人生命哲学观的不同,诗中所呈现的生命意识也不尽相同或迥然相异。在中国社会几千年的历史上,以儒家思想为主的儒、道、释三大思想体系,共同浇灌着中国社会的文化土壤,对中国诗歌各种生命意识的形成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学儒者重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自我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抒发人的思想感情,呈现人的心灵世界,是诗的突出特征。因此,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是鉴赏诗歌的核心。  相似文献   

3.
王飞 《现代语文》2006,(7):56-56
诗歌是诗人智慧树上结出的花朵,是诗人心中喷出的最精粹的声音。《毛诗序》:“诗,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朱自清《诗言志辨》也说:“诗,持也,持其性情。”无论言志或缘情,二皆出于心,发自于音。好诗维系在灵魂,于生命深处最为感人。笔细心赏读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思绪纷飞,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不当处恳请同仁专家指正。  相似文献   

4.
《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其中的“志”主要就是指诗歌所蕴含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古典诗词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是丰富、深刻、复杂而又多变的。那怎样鉴赏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呢?  相似文献   

5.
《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即语言,是诗之本质要素,是诗人为读者和作者之间的情感互动和心理交融所设置的心灵密码。因此,只有对这些密码进行破译,涵咏透析诗歌字词,才能想象出诗中所状之物,品味出诗歌所抒之情。  相似文献   

6.
一、什么是诗歌?诗歌是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与后来的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体裁并列。诗歌在产生的初期,往往和音乐、舞蹈三者合一,不具独立的形式。《诗大序》中有一段话说得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就说明了诗歌、音乐、舞蹈的密切关系,也说明了三者都是人们感情高度激动时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正>诗歌是诗人内心思想情感的抒写和表达。《诗·大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中国是诗的国度,现代诗是中国诗歌史中的重要一员,又称“白话诗”“新诗”。艾青在《诗论》中说:“新诗是‘五四’运动的产物,……新诗是和共和国一同进入胜利的拱门的。”[1]  相似文献   

8.
诗词是由情感而产生的。陆机《文赋》说“涛缘情而绮靡”;诗词又是和理性分不开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序》)。古人诗与乐分不开,谈音乐的理论也完全通于诗歌。《礼记·乐记》说: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相似文献   

9.
白居易(772——846)是我国唐代的大诗人,也是了不起的诗歌理论家。他的诗歌理论,记录在他的书信与序言中,反映在他的诗歌批评中,也渗透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整理和正确评价这份文学遗产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 (一) 我国是个诗国,不仅早在公元前六世纪就有了《诗经》那样的诗歌总集,而且在《尚书》那样的上古史书中已有关于诗歌的论说。《尚书·虞书》中所写的:“诗言志,歌咏言”,精辟地指出了诗的本质以及诗与歌的区别。其后的《礼记·乐记》中的“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诗经·大序》中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都是从《尚书》之说衍生来的。  相似文献   

10.
文学作品如酒,而诗歌则是最清洌、最淳厚的美酒。它借助言语滋润到每一个人心灵深处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在诗歌欣赏课中,有的教师“替学生喝酒”,逐字逐句的分析,无休无止的讲解,“酒”之洌,“酒”之醇,除了自己明了,学生仍是茫然;有的教师“逼学生灌酒”,接连不断的提问,脱离文本的讨论,学生无所适从,文学美酒竟成了难以下咽的浊物了。不如引导学生自己品酒吧,品出情味,品出意境,品出神韵,品出字里行间的情感起伏,品出隐含在诗中的血肉与灵魂。怎么品?读!美读!《诗大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与歌本为一体,诗词吟唱在我国由来已久。《墨子·公孟》曰:"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说明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吟唱的雏形可见一斑。《诗大序》也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  相似文献   

12.
我们反对诗歌创作违反形象思维的规律,作空洞抽象的议论,但不是说诗中就不能有议论,或者说,有议论的诗就一定不好,象明人王世贞所说,诗歌“一涉议论,便是鬼道”(见胡震亨:《唐音癸签》)。古人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  相似文献   

13.
诗体学未自觉的两汉之前,诗歌和音乐、舞蹈等化活动是浑整不分的,总名曰“乐”。“乐”是“乐人”创制演习的“神人以和”的祀神之具。“乐”之“志”在于沟通神人,“乐”之“诗”所言之“志”即“乐之志”-“神人以和”之志。《诗》、《骚》、《汉乐府》本是“乐”之“诗”,是用于“神人以和”的祀神“乐诗”。  相似文献   

14.
<正>读诗歌要注意分辨诗人之志与诗人之心。什么是诗人之志呢?所谓“诗言志,歌咏言”,就是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意思。而什么是诗人之心呢?就是诗人内心深处的心理变化。“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这些情通过诗人的遣词造句显现出来,需要我们仔细去诗中寻找,因为这些情有时候连诗人自己也未必能够察觉。  相似文献   

15.
《尚书·舜典》说:“诗言志。”《诗大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人都有喜怒哀乐之情,随所接触的事物而生感,不期然而然地要唱出来,这就是诗歌的起源。所以诗歌的产生为时最早,是在生人之初,也就是说,自从有了人类就有诗歌。但那时还没有文字,自然是口头创作。诗歌一产生就绵延不绝,有它发展的历史,都打着时代的烙印。它的开始发达而又可以作为一个时代的鲜明标志的应推《三百篇》即《诗经》。自此以后,没有哪一个时代没有  相似文献   

16.
<正>诗与歌,从来都是关系紧密,不可分割。《诗·大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或诗为曲而作,或曲中有诗歌。今天的流行歌曲,也常常会直接采用或间接借鉴诗歌来作为歌词,如邓丽君的《虞美人》、毛宁的《涛声依旧》等即是如此。而当代英文歌曲也不乏歌词优美、极具诗歌韵味  相似文献   

17.
《诗序》曰:“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可见.感情是诗的灵魂,是诗的生命。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歌。但感情却不等于就是诗。愤怒、悲哀、快乐、忧伤、畏惧、欣慰等都只是感情.而不是诗。只有当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艺术地表现出来.让读者受到深刻的感动.那才是诗。  相似文献   

18.
王飞 《学语文》2008,(5):32-33
诗歌是诗人人格的逼真传达,诗歌是诗人气节的生动显现,诗歌是诗人人性的婉曲诉说,诗歌是诗人志向的执着坚守。正因如此,故古人云:“诗者,志之所之也”;“诗者.持也,持人性情”。诗人海子于1989年3月14日凌晨3点至4点创作出《春天,十个海子》(见卷首),12天后即卧轨山海关,“诗人之死”可谓人清志高,笔者细读此诗,追念诗人,笔不由己,思不由己,恳请同仁专家指正。  相似文献   

19.
钱钟书在其《中国诗与中国画》一文中,颇为精当地指出:“中国旧诗与旧画是矛盾的,并不像我们常说的那样融合无间”.钱先生的这一观点.其主要依据是历代诗画批评中迥然不同的标准与尺度.不过,正统诗画存在不同的批评标准,显然标示着它们本身存在着不同的审美特质,而这一点,钱先生未予论及.下面我们想就这一问题谈一点浅见.“诗以言情”,这应该说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的根本主张.从《尚书》“诗言志”这一诗歌开山纲领开始,中国诗歌就以言志抒情为其本质特征:“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缘情而绮靡”;“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为客”;“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  相似文献   

20.
王士禛诗歌在神韵说指导下,追求言外之意,含蓄深婉,深得诗之本旨和艺术创造真谛,纠正了明七子貌袭而“神”遗之失,弥补反复古派强调个性之真而忽略诗“韵”的偏颇,与清初变化了的社会心理合拍,触及感伤的时代情绪和失落心态,也为传达志找到安全合宜的形式。而雅正清远的神韵之什,又是营造稳定、太平的“盛世元音”,被皇权着意选择,以之“振兴诗歌”,扶轮大雅,他也受到康熙帝的眷遇和擢拔,登上诗的“开国宗匠”之位。这除了个人的因素外,也是诗歌自身发展与历史、时代合力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