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老年福祉政策发展经历了"散财福祉"期、"福祉改正"讨论期、日本型"福祉社会"形成期三个阶段,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其最终目标与终身教育的理念存有共同性,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福祉教育政策和老年教育政策是日本老年福祉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施行都利于促进日本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学,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家庭抗逆力影响特殊儿童及其家庭福祉。本研究以来自重庆、云南、四川和贵州四省市860名特殊儿童家长为研究对象,探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特殊儿童家庭抗逆力的关系,以及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特殊儿童家庭抗逆力呈中等偏上水平;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特殊儿童家庭抗逆力的直接效应未达到显著水平,社会支持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特殊儿童家庭抗逆力之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政府及相关部门、社区、机构和学校/幼儿园应为特殊儿童家庭提供政策保障、干预服务、育儿指导和心理支持,家长应树立积极的心态和坚定的家庭信念,主动寻求多方面支持,提升家庭抗逆力。  相似文献   

3.
家庭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充当着为家庭赋权增能的角色,我国现有的公共托幼服务、亲职假、经济支持政策等儿童照护政策影响着家庭的生育意愿以及儿童和家庭的发展。社会、人口与家庭结构的变迁带来了新的儿童照护需求,当前我国儿童家庭照护面临儿童养育成本不断增加、家庭教育科学化需求不断提高、儿童养育和工作难以平衡、家庭内部性别平等议题突出以及婚姻和家庭的稳定性下降等挑战。从家庭视角出发,构建家庭友好的儿童照护服务、时间、经济政策支持体系对促进儿童和家庭的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家庭友好的儿童照护政策支持体系指导下,政策保障和服务将覆盖所有有儿童照护需求的家庭,为家庭赋权增能,缓解家庭照护儿童的压力,规避家庭在照护儿童中可能遇到的风险,促进家庭每个成员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家庭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儿童、青少年时期在社会性方面所受到的培养和熏陶奠定了人生社会性发展的基础 ,家庭是儿童社会性和个性发展的重要影响源 ,对儿童社会性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 ,家庭必须丢弃“自我为中心”观念模式 ,用社会性意识规范儿童行为 ;必须珍视家庭气氛和交往互动的教育力量 ,注重家庭对儿童社会性和个性的教育 ;必须让儿童自尊、自信 ,在“自律”中求得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问题儿童”的形成有社会原固、学校原园、家庭原因等各方面影响,在其不良行为的矫正中,学校应根据自身忧势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德育、管理等环节,并协调社会和家庭,形成教育合力,减少乃至杜绝“问题儿童”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没有责任感的一代是没有希望的一代,年轻一代责任感的培养至关重要。家庭是小型的社会,是儿童生活的首要环境,儿童在家庭中承担的责任是他在社会中承担责任的预演。父母在家庭中要特别注重儿童自我责任感、对父母的责任感与对家庭的责任感的培养,这是儿童自我责任感、人际责任感与社会责任感形成的基石。  相似文献   

7.
家庭作为社会最基本的细胞组织,发挥重要的抚育和教育功能。2020年,为全面了解脱贫地区0-6岁儿童家庭养育状况,中国儿童中心和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联合开展了“脱贫地区儿童早期发展”课题研究,通过对5353名0-6岁儿童及其家庭进行调查,从家庭基本情况、家庭喂养、家庭教育、家庭支持服务四个方面展现了脱贫地区的家庭养育情况。调查发现,脱贫地区的总体家庭养育状况良好,但家长的科学养育意识和社会的家庭支持服务仍有待进一步加强,建议通过制定政策、采取措施、配置资源等方式,从营养健康、教育服务、家长指导等方面促进脱贫地区儿童的早期发展。  相似文献   

8.
家庭是儿童成长学习的第一个场所,是孩子成长的摇篮、避风的港湾,是孩子最依赖的地方.家庭为儿童提供了第一次的人际交往、第一种人际关系、第一次社会规范、第一个社会角色.所以,在一切社会生活中,家庭因素对儿童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要研究家庭因素对儿童社会化影响的因素,问题原因和解决对策,从多视角剖析家庭因素对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日本是养老服务业和养老服务专门人才教育的先发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养老服务专门人才教育体系逐渐完善.1987年《社会福祉士与介护福祉士法》的颁布标志着以福祉士为主力的养老服务专门人才教育走向正规化与法制化.日本已经形成覆盖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阶段的福祉士培养体系,各层次教育培养目标清晰、专业化程度较高.严格施行的福祉士国家资格考试,保障了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  相似文献   

10.
家庭对个体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婴儿从出生开始就要依靠父母和家庭的保护,为其成长提供生活、教育和游戏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美国学前儿童家庭支持已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包含法律法规、经济支持、亲职福利和服务性项目等多个方面。通过对美国学前儿童家庭支持发展历程、价值取向和内容的分析,建议从政府、社会、社区、幼儿园和家庭入手,逐步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学前儿童家庭支持机制,以全面提升学前儿童家庭支持水平。  相似文献   

11.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也是儿童接触的第一社会环境。家庭的各种因素都会影响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因此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一个关键点,它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将持续一生,其主要表现在形成个体的生活习惯、态度和行为方式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儿童政策背后的核心理念之一是儿童、家庭、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儿童在美国、德国、日本三国均有很高的地位,并且通过完善的法律政策来加以保障。三个国家儿童政策的实施,均基于家庭是儿童照顾和发展的最主要责任者的理念,国家通过替代性支持和补充性支持等方式来介入家庭中的儿童保护与发展。三国儿童政策理念对我国儿童政策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儿童期是个体发展的重要时期,生理因素以及生活环境,都会对个体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研究表明,家庭影响因素是影响儿童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家庭因素主要包括教育观念、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共同养育、教养方式等方面。探讨和分析儿童人格发展的家庭影响因素,对家长和保教机构帮助儿童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4.
“问题儿童”的形成有社会原因、学校原因、家庭原因等各方面影响,在其不良行为的矫正中,学校应根据自身优势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德育、管理等环节,并协调社会和家庭,形成教育合力,减少乃至杜绝“问题儿童”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儿童照顾政策是日本应对日益加速的少子高龄化社会进程、提高社会成员生育意愿的重要环节。但"育儿支援新制度"、"幼保无偿化"等看似相当充裕的儿童照顾政策效果却未达预期:不仅新出生儿童数量没有实现增加,无法进入照顾机构的"待机儿童"也成为困扰日本政府与社会成员的新问题。由于日本儿童照顾体系中独特的保育所与幼儿园二元分立的历史构造,儿童照顾资源整合难度较大;更多女性参与劳动力市场导致家庭能够提供的儿童照顾减少,各类儿童照顾政策的实施又拉动了潜在的儿童照顾需求。日本的经验表明,应对少子化危机、解决待机儿童难题需要在增加儿童照顾供给总量、提高政策普惠性与公平性的同时,调整儿童照顾机构使用时间与使用限制等供给结构,提高儿童照顾对于社会成员的可得性与可及性。  相似文献   

16.
钟盛茂 《贵州教育》2010,(11):25-25,36
2009年11月底,学校为了有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决定开展“全校教师进行留守儿童大家访”活动,对留守儿童家庭进行走访调研,以便对留守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与学生及家庭“零距离沟通”。借助家庭和社会力量推动学校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7.
智障儿童的道德发展对其个性形成、社会化的良好实现具有重要意义。而家庭作为儿童道德的策源地,深刻影响其道德认知及行为的习得,故德育活动的有效开展是每个智障家庭不可忽视的责任。文章以生活德育理论为基础、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武汉市某培智学校的33篇家长德育日记进行文本分析,发现其家庭德育体现出以“生活为导向”的德育内容,以“实践为主体”的德育方法,以及以“个别化为取向”的德育支持等特征,据此提出智障儿童家庭德育应在立足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提升对完整应然生活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裴斯泰洛齐的著作《林哈德和葛笃德》蕴含了丰富的家庭道德教育的思想,提出和论证了家庭在儿童道德习得中的重要性,家庭是儿童道德习得的“原生地”。其中,对父母的爱、父母的言行、良好的家庭氛围、道德实践、同伴交往和惩罚等都是影响儿童道德习得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智障儿童的道德发展对其个性形成、社会化的良好实现具有重要意义。而家庭作为儿童道德的策源地,深刻影响其道德认知及行为的习得,故德育活动的有效开展是每个智障家庭不可忽视的责任。文章以生活德育理论为基础、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武汉市某培智学校的33篇家长德育日记进行文本分析,发现其家庭德育体现出以“生活为导向”的德育内容,以“实践为主体”的德育方法,以及以“个别化为取向”的德育支持等特征,据此提出智障儿童家庭德育应在立足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提升对完整应然生活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智障儿童的道德发展对其个性形成、社会化的良好实现具有重要意义。而家庭作为儿童道德的策源地,深刻影响其道德认知及行为的习得,故德育活动的有效开展是每个智障家庭不可忽视的责任。文章以生活德育理论为基础、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武汉市某培智学校的33篇家长德育日记进行文本分析,发现其家庭德育体现出以“生活为导向”的德育内容,以“实践为主体”的德育方法,以及以“个别化为取向”的德育支持等特征,据此提出智障儿童家庭德育应在立足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提升对完整应然生活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