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科学论坛》2007,(5A):54-56
主持人:“学困生”,是分布在众多教学班级中的弱势群体,在追求和谐教育、理想教育的今天,“学困生”问题愈来愈受到理论界与实践层面的关注,但是,关注的效果如何,“学困生”的现实境遇如何,却难以令人乐观。且不说当下的“名校”名正言顺地将“学困生”拒之于门外,单就“学困生”力不从心地跟进学习进度所产生的心理压力,及其面对教师的种种“另类”关注,就足以令其焦虑、令其悲观,当“学困生”被移位于关爱的边缘,教育的和谐景观被投下一道道挥之不去的阴影。[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学困生一直是政治教师面对的一个大难题。很多学困生产生的原凶很复杂,既有家庭的,也有学校的、社会的;既有学生个人,也有教师的原凶。然而,不论是何种原因,学困生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的现实教学当中。那么,如何转化这些学困生呢?作为一名中学政治教师,笔者对平时的教育教学方法做出了深刻地反思。  相似文献   

3.
作为人类的伟大创造,"互联网+"正在创造新的人类生存、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身居陋室,知晓天下""四海之内皆兄弟""万物皆备于我"等愿景,已经成为现实。"互联网+教育"催生下的新教育生态正在形成,教育者树立和强化"互联网教育思维"非常必要。再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务必要明确:"互联网教育思维"有什么特点?我们当如何把握?"互联网+教育"是教育技术、手段、方法、形式和内容的深刻变革,但教育核心价值往往具有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在教育生涯中,教师能遇"英才"固然是幸运的,但是,能帮助"学困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也是教师人生中的一大幸事。学困生是学校教育中的"弱势群体",常常容易被忽略。关注学困生这一弱势群体,不仅是"大众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实现教育公平和教育和谐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理念上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生命价值的提升。反观现实,我们发现,当教育向现代科学大踏步地迈进的时候,当人们面对信息洪流而成为一个虔诚的"知识信徒"的时候,我们离智慧的教育却越来越远,教师教育智慧生成成为一个时代课题。而在教育实践中,教育传统的羁绊、教育惯习的束缚、教育偏见的禁锢,却成为教师教育智慧生成的阻抗因素。  相似文献   

6.
学困生的转化是教师日常的一项重要工作,面对学困生,教师对他们的态度直接影响转化效果。本文着力讨论教师的亲和力在不同类型的学困生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力求通过温和、耐心、宽容,创造和谐的教育。  相似文献   

7.
学困生问题是一个永恒的问题。解决学困生问题是教师的责任,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要用爱心、耐心、真心去面对他们。当学生体验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  相似文献   

8.
生命化外语课堂的主体是教师与学生,因此本文将讨论教师如何运用教师智慧创造和谐课堂,处理师与生、教与学的关系.本文将首先讨论教师智慧的生成路径,"行动研究"作为课堂教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及探讨教师如何运用对话实现知识化教育向生命化教育的转化,并在课堂上关注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在场",讨论课堂中三种生命主体(教师生命、学生生命、知识生命)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9.
于海燕 《甘肃教育》2014,(11):28-28
正"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不能一蹴而就,"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只要我们教师怀有一颗爱心,遵循科学的教育教学规律,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一定会取得成效。但在现实教学中,"爱"常常成了优等生的专利,学困生的奢侈品。事实上,学困生更需要爱和阳光。如何转化学困生,是我们提高教学质量的当务之急。下面,笔者就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0.
学困生是广大教师最头痛的教育对象,是教学工作中最难啃的硬骨头,更是教学工作中最难攻克的难关。同样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也会面对很多基于信息技术课程特点的“最难啃的硬骨头”。如何做好“学困生”的转化教育工作,已成为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根据本门学科的独特性,借鉴相关经验,结合理论知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学困生”的转化教育做了三点的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