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写新闻报道最起码的要求是让读看懂,而要让读看得懂。在写新闻报道时就要考虑到读范围的广泛性。由于读知识阅历不同,环境习惯不一样,对事物的感知也不尽相同,所以交代背景是新闻写作的一项基本要求。作为新闻作品中重要组成部分的背景材料,如若运用得好,可以解释、烘托和深化报道主题,使新闻所包含的内涵更为清楚、明朗;有助于突出新闻蕴含的意义,提高新闻的价值;能代替作议论、暗示作的观点,从而使新闻显得更为客观、可信;还可传播知识,增添情趣,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2.
写新闻报道最起码的要求是让读看懂,而要让读看得懂,在写新闻报道时就要考虑到读范围的广泛性。由于读知识阅历不同,环境习惯不一样,对事物的感知也不尽相同,所以交代背景是新闻写作的一项基本要求。作为新闻作品中重要组成部分的背景材料,如若运用得好,可以解释、烘托和深化报道主题,使新闻所包含的内涵更为清楚、明朗;有助于突出新闻蕴含的意义,提高新闻的价值;能代替作议论、暗示作的观点,从而使新闻显得更为客观、可信;还可传播知识,增添情趣,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3.
赵波 《军事记者》2007,(3):12-12
交代背景,是新闻写作的一项基本要求。作为新闻作品中重要组成部分的背景材料,如若运用得好,可以解释、烘托和深化报道主题,使新闻所包含的内涵更为清楚、明朗;有助于突出新闻蕴含的意义,提高新闻的价值;能代替作者议论、暗示作者的观点,从而使新闻显得更为客观、可信;还可传播知识、增添情趣,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新闻背景,有助于显示或者帮  相似文献   

4.
胡乔木在《人人要学会写新闻》的论述中,对什么是立体化新闻下了这样的定义:新闻报道向读者展示新闻事实的全貌及其各个不同的侧面,使读者产生“立体感”。纵断面和横剖面的背景,色、香、声、味呼之欲出,人证物证一应俱全。这样,你的新闻就叫做“立体化”了,就叫做让人明了。胡乔木简单明了的阐述,让传播  相似文献   

5.
好的新闻内容鲜活、形式新颖,能给人以震撼、启迪、愉悦;呆板的新闻却让人味同嚼蜡,索然无味。如何将新闻写“活”。特别是将一些题材重大的新闻或时政报道处理得生动活泼?在这方面.《南阳晚报》近年来作了有益的尝试,即将散文手法运用于新闻报道中,使新闻语言富于文采,给人以美感,从而深深地打动读者,让读者可以饶有兴趣地持续阅读下去。  相似文献   

6.
新闻最基本的要求是用事实说话,记者总是将自己的观点溶于事实的叙述当中,寓理于事,使意在言外,读者通过阅读思考而领会其意。要使新闻不露声色地表述自己的观点,贵在新闻中蓄势。蓄势就是引而不发、发而不露、发而不尽。在新闻报道中蓄势,可以使文章余味无穷,读者通过了解事实,发挥主观创造性,作出自己的判断。同时还可以通过想象捕捉到未见诸报端的无形的意见、倾向、新闻背后的新闻,以及由此新闻引出的将要发生的新闻。新闻报道中蓄势。可以使作者自己要表达的意见对读者影响更深远。胡乔木同志说:“最有力量的意见乃是一种无形的意见。”没有宣传味的宣传是最好的宣传。蓄势就是要求隐匿宣传味,不露声色,让读者在阅读中思索到更多没写出的意境和文字,得到玩味无穷的生活启迪。作者得于心,读者会其意。  相似文献   

7.
(三) 社会新闻的快、生动和真实社会新闻极易失实。近年来新闻单位检查失实报道,发现社会新闻占的比重很大。主要原因:一是社会新闻要求快,作者往往道听途说,事情未弄清楚就写,不认真核实;一是社会新闻要求生动有趣,作者往往加油添醋,虚构情节,把新闻报道当成文艺创作。而社会新闻又拥有广大的读者,最为人们注目,一旦失实,不胫而走,常常闹得满城风雨,影响十分恶劣。这就必须引起我们严重注意。  相似文献   

8.
正经济报道要把纷繁复杂的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呈现给读者,就必须充分考虑读者的需求,以通俗、易懂、有趣、生动的形式来表现新闻。如何写好、写活经济报道,使经济新闻更具有可读性和吸引读者?这就要求必须加强经济新闻报道的策划,让经济报道形象化,把理性的东西感性化,用形象语言包装,从生活的角度来着眼、入手,多些贴近性、指导性,少  相似文献   

9.
莫写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新闻张茂荣作为一名地市一级的老政协委员,我时常在想,对于新闻报道,社会和读者究竟如何进行监督呢?如果是失实的报道,无中生有、歪曲真相,可以理直气壮地追究作者或内容提供者的责任,严重者可以追究其法律责任。但是,却有一种新闻报道,让你...  相似文献   

10.
稍有经验的新闻记者除了能够写现场新闻报道之外,还应该具备写特写报道的本领,这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它是已在新闻工作者的实践中被普遍认识了的,毋庸赘述。特写这种形式在新闻写作范畴里,大致可分为新闻特写和一般性特写两类。前者就是用来补充现场新闻报道之不足,记者利用所掌握的材料向读者提供有关某一新闻事件的背景和人物的具体活动以及记者对事件的说明。这就使读者对该新闻事件有较清楚的了解,而且有“立体感”。一般性特写的时间性较小,主要是满足读者各方面的知识和趣味,所叙述的事情可能很细小,但绝对不是枯燥无味,也不是与新闻无关。这两类特写的共同点必须是以叙述人物的行动和  相似文献   

11.
新闻评论作为报纸宣传的基本手段之一,理应与新闻报道互相配合,比翼双飞,甚至还起到对新闻报道的“点睛”,为市民代言的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报社的新闻评论却普遍呈现弱化之势:一是报纸对新闻评论重视不够,新闻评论作者少,写的少,也不注重组织人写;二是评论稿件数量小,有些报纸整版不见一篇新闻评论;三是评论稿件质量差,内容空泛,文风呆板,读者不愿看。  相似文献   

12.
刘伟  郭涛 《新闻传播》2005,(5):60-60
调查查分析性报道是深度报道的一种。这种报道要求比一般新闻报道进行更为深入的调查、分析,将隐含在新闻事实中的具有本质性特征的东西揭示出来。换言之,也就是让读者从中获得此新闻事实更深层的意蕴。  相似文献   

13.
报纸是大众化读物。因此,采写和编发新闻时要充分考虑到一般读者的知识水平。不仅要让读者了解这一新闻所传递的信息,而且还要帮助读者掌握理解这一信息所必需的知识。从记者角度着眼,就是要恰当地运用新闻背景材料,通过文内背景,让读者看懂新闻;从编辑角度着眼,就是要在编发新闻时配发必要而简明的相关的资料,通过文外背景,让读者看懂新闻。  相似文献   

14.
新闻评论这种新闻体裁经常要发议论、讲道理,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容易出现"端架子"的现象,使文章变得呆板、枯燥,失去可读性。为了能吸引读者阅读,作者应该多运用群众语言,把评论写得深入浅出;要形象说理,让新闻评论变得生动活泼;要以情动人,让新闻评论有温度,便于接受。  相似文献   

15.
一篇好的新闻作品.除了有个叫得响的开头,还得有一个精采的结尾。这样,才能让读者爱不释手,欣赏你的佳作。写好结尾,能使新闻作品富于严密的逻辑性,给读者以完整、丰满的印象。穆青同志曾在《关于新闻改革的一点设想》一文中,提醒大家:“新闻报道不仅要注意开头,还要注意结尾”。结尾是通常新闻结构中导语、背景、主体、结尾、标题五个组成部分之一。上乘的新闻结尾,不仅可以深化主题,而且还能激发读者的感情,引起思想上的共鸣。要让新闻结尾具有深化主题、强劲有力、含意不尽、耐久回味的效果,应当掌握以下几点。紧扣事实不空…  相似文献   

16.
新闻报道要打进读者心坎,收到最佳的宣传效果,不能不认真研究读者心理。“假如我是一个读者”,这句话是深得新闻三昧的口号。我们有不少新闻之所以不受读者欢迎,与那些新闻的作者不懂得读者心理、一厢情愿作灌输有关。随着新闻改革的步步深入,读者心理的研究显得更为必要和迫切了。读者(包括广播听众,电视观众)在接受新闻的时候,有一些什么共同心理需要我们新闻工作者重视的呢?  相似文献   

17.
在新闻报道,特别是专业性较强的新闻报道中,经常遇到一些专业技术名词术语、技术过程等方面的问题,不写吧,说不清楚;写吧,“隔行如隔山”,一般读者看不懂。这是我们经常碰到的苦恼。近年来,新闻改革从多方面展开,使我们深受鼓舞,在日常新闻业务活动的改革方面也作了一点大胆的尝试。不久前,我们冶金报编辑部  相似文献   

18.
在新闻报道中记者通过文字技巧使读者在接受新闻内容的同时,呈现一种视觉上的感受和体验。也就是说,采写一篇新闻报道,一定要让读者感觉到文字的力量,感觉到故事中的细节,这种感觉或者是一种视觉的,或者是一种嗅觉的,也可能是一种触觉的。自觉地借鉴电视媒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可以使记者以更为独特的感知方式和丰富的审美眼光去发掘生活,从而使我们笔下的叙事语言更加形象、丰富,增强报纸新闻作品的感染力、可读性和吸引力,提高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9.
事实的魅力     
“新闻作”!这是人们对某些文字拙劣作品的~种带有贬意的形容。其实,这里也包含着对新闻写作的某种误解,以为新闻报道就注定是文字干瘪、枯燥和令人乏味的。许多人早就指出,新闻应当也必须是写得引人的,要能够抓住读者,使他们饶有兴趣读下去。胡乔木早在几十年前的那篇(人人要学会写新闻)中,就要求把新闻写得“立体化”。他说:“你得在你的新闻里,每一次供给他详细的注释,纵断面和横剖面的背景,色、香、昧呼之欲出,人证物证一应俱全。”不错,新闻不是文学创作。新闻不能依靠故事曲折情节的编织,对人物心理的那种充满生观感…  相似文献   

20.
汪洋 《记者摇篮》2004,(5):14-14,18
新世纪的新经济异彩纷呈,经济新闻是报纸的主打产品之一。如何使经济新闻走近读者。如何让经济新闻报道理性而鲜活起来,从而使普通读者对经济新闻产生阅读兴趣,是媒体面临的一个紧迫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