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新课改环境下的作文教学要把学生引向生活,引向自然,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捕捉习作材料,在生活体验中得到情感升华。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写作方面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段话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学生的生活越丰富,体验越  相似文献   

3.
设计理念: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瓶颈。“作文难,难作文”,很多时候学生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学生缺少生活体验和生活感悟,自然难以写出东西来。本次习作教学,我贯彻新课标中“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的新理念、新方法,深化作文教学改革,实施愉快教学,体现快乐作文。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小学作文起步阶段,兴趣是学生习作的动力,而生活则是学生习作的源泉。在作文教学中,  相似文献   

5.
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要写好作文,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是关键。在平时的作文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一旦有了写作的兴趣,就能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和良好的习作心境。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真切感人,精彩纷呈。因此,在作文教学中,笔者除了引导学生积累习作素材,生活体验,还特别注重对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黄磊 《语文天地》2013,(11):53-54
如今的作文教学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学生不想写,教师不会教。《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我们在教学中应该以培养学生习作兴趣,培养学生习作自信心为主,从习作命题、指导以及评改、评价人手,切实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深入地体验生活,在一次次的体验中学习写作,这已成为作文教学的主旋律。体验是学生通过自身经历和实践获得真实感受,形成知识和能力的一种内在活动。离开了生活体验,作文教学便成了无源之水。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就要求我们,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并通过习作来反映生活,描述生活,表现生活,抒发自己的独特感受、个性认识和真切体验。那么,如何架设生活与习作的桥梁呢?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教师应当让习作教学的课堂面向生活,尽可能扩展学生的生活空间,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悟出作文的真谛——生活是精彩的。  相似文献   

10.
陈永安 《广西教育》2013,(45):39-39
在当前作文教学中,学生习作失实的现象屡见不鲜,这表明他们缺乏生活的真实体验。学生只有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作文才有生命力。对此,教师应创设条件,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写作,并在习作中认识生活,体验生活。  相似文献   

11.
作文指导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作文无病呻吟、语言干瘪、缺乏真情的现象,往往与我们的指导有着密切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作文指导如何贯彻落实这一课标精神,作文指导如何凸现以“习作”为目的,笔者谈些肤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王春秀 《甘肃教育》2011,(16):86-8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强调作文教学要生活化。因而,教师在平常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作文,从生活中寻找写作材料,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作文的强烈愿望,同时将习作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作文,在习作中更好地生活。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就要求我们,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并通过习作来反映生活,描述生活,表现生活,抒发自己的独特感受、个性认识和真切体验。那么,如何架设生活与习作的桥梁呢?一、链接生活——丰富体验作文教学必须依托大语文教育环境,把习作与生活链接起来,在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等学校、家庭、社会、自然各种环境中,引导学生用童心去感受生活,用童眼去观察生活,用童身去体验生活,增强积累,丰富体验,为习作开渠导源。1.引生活之水,灌习作之园。一是要以文化为食粮,…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要贴近生活,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农村学生生活在广阔的农家天地,只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激发学生的习作情趣,学生就会在生活观察中丰富习作内容,在生活体验中拓宽习作思路。  相似文献   

1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一语道破了作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因此,我们要让学生体验生活,抒写生活的真情实感,点燃学生的习作激情。一、留心生活,积累生活之源学生的作文应来源于生活,作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从  相似文献   

16.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作文教学应探索一条符合儿童语言习惯的规律,开放作文教学视野,突破教学课堂,让学生走进多彩的生活,寻找更多的写作源泉,引领他们快乐航行在习作活动之海上,不断提高习作能力。  相似文献   

17.
《语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学生实际”是学生习作过程中表述和交流的对象。习作教学只有引导学生“关注现象,热爱生活”,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运用中“易于动笔”,在生活需要的驱动下“乐于表达”。《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界定“生活”的:“人或生物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实践证明,生活越充实,作内容就越丰富,学生才会写出令人耳日一新的习作来。因此,教师应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实地观察,体验生活,从生活中选取素材,引导学生把家园、校园及村坊街市和社区活动中的感悟和体验,成长的欢乐和苦涩,向往和梦幻,用自己的语言,充满激情地真实自然地记录下来,或尽情地倾吐。  相似文献   

18.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中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一指导思想要求我们教师应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体验和感受,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情,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圈子,多接触外部环境,培养健康的人格。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就一语道破了作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体验生活,以生活为本源,方可表达真情实感。据此,在作文教学中,我运用新理念指导小学生的作文教学,将少先队的体验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作文教学互相整合,并以学生写的体验小练笔为切入口,进行了小小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体验教育渗透在习作教学中,激发了学生习作的兴趣,使他们写作时有内容可写,在作文中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