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白开元十八年所作《上安州裴长史书》是研究李白生平的重要文献。书中记载,李白此前曾干谒安州都督马公,马公“一见尽礼,许为奇才”。此“郡督马公”之名,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即开元十五、十六年出任安州都督的马正会。然钩稽近年新出十一方唐代墓志,参证传世文献,可知马正会实卒开元九年前。“郡督马公”并非马正会,当为马克麾。  相似文献   

2.
李白的出生地,对考证其家世源渊,研究其复杂思想,探讨其飘逸风格,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唐人对李白出生地无确切的记载。太白本人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一文中自述:“白家本金陵,世为右姓。遭沮渠蒙逊难,奔流咸秦,因官寓家。少长江汉。”李白自述300多年前祖先避难“奔流咸秦”,近祖如何,一字末提。“咸秦”二字《全唐文》注:“此二字不可解”。七十年代初,郭沫若  相似文献   

3.
一、关于李白《冬日归旧山》诗的作年。论者认为是开元十二年李白即将告别“旧山”的产物。本文辩其对李白此诗理解有误,坚持李白“归旧山”当是开元九年冬的笔者原说。二、关于李白是否开元十年出蜀。开元十年出蜀论者对李白于江陵见司马承祯的时间持论不确,以至结论错误。本文以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为依据,结合李白出蜀前的行踪,辩其出蜀为开元十三年。三、关于李白拜谒并上书韩朝宗的时间。论者将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诗中所叙洛阳至随州之游为开元十七年前,至有开元二十四年拜谒韩朝宗之说。本文以考察李白“还山寻故巢”的时间为基础,结合韩朝宗作镇襄州的期限,辩其拜谒并上书韩朝宗的时间为开元二十二年。  相似文献   

4.
清代以降,文学界认为古代地名“江汉”意项有二:江汉平原,巴蜀。后一意项中的“汉”指“西汉水”,即今嘉陵江。作者认为这一理解是望文生义的结果,不能成立。前此曾撰文加以辩析,得到文学界回应。此文中作者对文学界的回应意见再加以讨论,指出中古时期蜀人虽有以“江汉”指称蜀地的传统,但所言“汉”仍是“东汉水”,即今汉江。而这一认识并不足以动摇作者前此考证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为伪作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唐代干谒之风盛行,干谒诗文应运而生。许多大诗人如李白、杜甫、高适都写过干谒诗或干谒文,通过与杜甫、高适干谒诗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李白干谒诗文的特点。同时,通过对李白干谒诗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唐代文人在干谒过程的复杂心态以及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依附性。  相似文献   

6.
诗人李白一生浪迹江湖,饱览名山大川,足迹遍及全国。浔阳(包括庐山)也是他多次驻足之地,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到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先后五次来到浔阳,留下了几十篇诗文。它为九江的灵山秀水增添了光彩,也在文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一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二十五岁,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离开家乡四川,开始了漫游生活。第二年(开元十四年)他经洞庭,第一次来到浔阳。此次来浔阳居住的时间不长,以庐山风景为题,他写了四首诗,即《望庐山瀑布二  相似文献   

7.
本文辨证李白在安陆期间的事迹:一、开元十七年春后上书安州李长史;二、开元十九年自安陆首次入京;三、开元二十一年"浮黄河去京阙";四、第一次入京离去后的行踪。  相似文献   

8.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以下简称《望》)与苏辙的《上枢密韩太尉书》(以下简称《上》)是新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新添篇目,一诗一文,都是“干谒”(乞求仕宦)的文字,但都不露“干谒”的俗相,特别是在结构行文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从动机背景看起笔。《望》诗由“八月湖水平”的“湖水”为突破口;《上》文以“辙生好为文”,然后提出文与“气”的关系:“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以此起笔,起势突兀,立意不凡。两篇均在开头避免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考察李白的干谒行迹入手,归结出三个比较集中的时期:年轻在蜀中时期,隐居安陆到二入长安前期,晚年安史之乱前期到流放夜郎时期。从中看李白一生干谒的原因,从而得出李白的干谒诗在自喻和结尾上的特点,以及李白在精神上平交王侯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10.
李白文见于《全唐文》的共计 66篇。大致表现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咏物抒情 ,二是干谒求功 ,三是纪游赠别 ,四是歌功颂德。内容上 ,李白的文有一个显著的特点 ,即喜欢谈“道”。李白的文主要有雄奇豪放与清新婉约两种基本风格 ,其成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自身经历的影响 ,其次是辞章的安排 ,再次是意象的运用 ,最后是继承与创新。本文既是对李白文章内容与艺术两方面的总结与梳理 ,也是对其文章的一次鉴赏  相似文献   

11.
再论杜甫与道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一书中“杜甫的宗教信仰”章之部分论点提出商榷,就该章涉及的下列五方面问题阐述了作者的见解:一,杜甫求仙访道,是否受李白影响的问题;二,关于《三大礼赋》;三,关于《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四,关于《前殿中侍御史柳公紫微仙阁画太乙天尊图文》;五,关于丹砂、葛洪、蓬莱及其他。  相似文献   

12.
从李白对待现实、对待干谒、对待富贵、对待前贤等的态度表现上,剖析了李白形象的矛盾性,这种矛盾性也暴露出李白形象的消极面。作者认为,把李白还原成真实的“人”的存在,这种研究方法无论是对李白研究、抑或对古代文人心态研究,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干谒行为在唐代极为盛行,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李贺等都有数量不少的干谒诗传世,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士子的入仕热情。干谒诗的创作虽然有一定的政治目的,但也具有色彩纷呈的美学风格,这是值得我们注意和探讨的。  相似文献   

14.
李旭东 《学语文》2007,(3):6-17
宋仁宗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苏轼、苏辙兄弟随父亲苏洵去京师,在京城得到了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赏识。嘉祐二年,十九岁的苏辙与兄苏轼同中进士。苏辙在高中进士后给当时的枢密使韩琦写了一封信,这就是《上枢密韩太尉书》。这是一篇干谒文,文章着重阐释了自  相似文献   

15.
综观古今的李白研究,一般仅限于诗歌,少数论文兼及古赋,未尝见涉及李白文、表、书、序等方面的专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李白的文章(当为书、序、文表、碑、记、赞等之总称)只有六十五篇,数量上与集中近千首诗相较,不及十一;同时,这些文章的思想内涵与艺术成就,毋庸讳饰逊色于其诗歌。宋人晁补之说:“李白天才俊丽,不可矩矱,然长于诗,而文非其所能也。赋近于文,故白《大鹏赋》辞非不  相似文献   

16.
李家烈先生和《李白诗酒人生》一书提出“李白是外国人”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从李白与儒家化的关系,李白自述家世,李白的外语,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分析,李白是汉人,不是外国人,是明明白白的。  相似文献   

17.
读《语文教学与研究》一九八四年第二期史巧芝同志《说李白<赠汪伦>》(以下简称《说李白》)一文,总觉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原因之一:史巧芝同志《说李白》一文的引文,出处以至观点同罗忼烈先生《话李白》一文如出一辙(罗忼烈先生的文章见中华书局一九八二年  相似文献   

18.
如果从1984年在李白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李白学术讨论会上宣读的《〈蜀道难〉探索》算起,并将《李白史迹考索》中的几篇论文一并计入,那么迄今为止,王辉斌在12年的时间里,共在全国13个省市的28种学术刊物上发表了研究李白的论文整50篇.在这28种研究成果的载体中,既有专业性的《中国李白研究》、《李白研究论丛》、《文学遗产》、《唐代文学研究年鉴》等,又有如《天府新论》、《中州学刊》、《社会科学研究》之类的综合性社科刊物,而更多则为如《四川师大学报》、《齐鲁学刊》这样的一些高校文科学报.仅此,  相似文献   

19.
正01《上阳台帖》所说的阳台在哪里,我始终不得而知。如今的商品房,阳台到处都是,我却找不到李白上过的阳台。至于李白是在什么时候、什么状态下上的阳台,更是一无所知。查一下《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发现《上阳台帖》(书中叫《题上阳台》)没有编年,只能打入另册,放入《未编年集》。《李白年谱简编》里也查不到,似乎它不属于任何一个年份,没有户口,来路不明,  相似文献   

20.
1.按要求填空①李白在《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运用典故表达了对以往诗(文)人及其作品欣赏之情的句子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