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第22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刊登在《河南日报》2011年1月21日头版上的《在转变中赢得大发展——九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以下简称《转变》)一文,荣获评论最高奖一等奖。这是一篇用必读性塑造出的新闻评论精品。  相似文献   

2.
2011年2月10日,中共河南省委办公厅下发文件,要求全省各级党委认真学习《河南日报》刊发的"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系列政论文章(俗称"何平九论")。党报评论被列为必读文章,一时间,成了机关单位、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2012年7月5日,《河南日报》又一次刊发何平文章《亿万人民的热切期盼》,"新九论"再次成为读者争相传阅的必读佳作,在社会上引起巨大的反响。当今时代,读者素质明显提高,阅读期待也不断提升,其中很多人都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获得信息,而开始关注信息背后的"故事",所以说,必读的也许是都市报,必看的也许是电视和网络,因为必读和必看不是自封的,如果观点不新、写法不活,要想靠行政命令实现必读是不可能的。面对这样一个客观现实,党报评论如何适应读者,换位思考,如何考虑  相似文献   

3.
新闻评论节目采取哪种编排方式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天天五味评》、《时事开讲》、《一虎一席谈》、《新闻1+1》这四档栏目分别采用了个人说新闻式评论、演播间访谈式评论、辩论式评论和综合表现式评论四种编排方式,不同的编排方式各有利弊,为我国时事类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编排方式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张斌 《东南传播》2015,(1):132-134
作为国内都市报的领航者,《南方都市报》以其高销量和高品质成为行业标杆。其中,其时评板块中的"个论"版更是以其精英化评论模式成为行业中的典范。该报摒弃碎片化的评论方式,跳出"正确的废话"的评论窘境;用包罗万象、重点突出的话题;具有专业背景的行业精英;用专业解读"专业"的评论团队打造了南都的时评品牌。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2005到2009年五年间的《华商报》评论文章中进行抽样,通过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对样本的定量研究,梳理《华商报》评论五年迅速发展的轨迹。五年来"华商时评"适时而变硕果累累。文章最后探讨了在新的形势下《华商报》新推出的"评论周刊"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成茹  苏蕾 《新闻知识》2007,(10):23-25
2007年3月5日,浙江省嘉兴市市委机关报《嘉兴日报》在一版推出了一个栏目《嘉兴时评》。栏目名称下方的两句话强调了栏目宗旨:第一时间发布新闻,第一时间发表评论。此外,栏目文章的署名方式"本报评论记者"也引人注意。所谓"第一时  相似文献   

7.
新闻评论,作为新闻园地里的一种重要体裁,随着传媒的变革发展和受众的需求变化,已愈来愈为业内外人士所重视。本人曾试笔新闻评论多年,自1990年代始,先后担任过《泰州市报》"及时语"、"寻味集",《扬州日报》"扬州半月谈"、"一周走笔",  相似文献   

8.
2004年.是新闻评论发展强劲的一年。全国不少晚报、都市类报纸,相继增设了评论版。在重庆,有影响力的报纸也都开设了评论版。《重庆时报》一创刊,便设了评论版,在此前后,《重庆晨报》有《每日时评》,《重庆商报》辟了《评论》,《重庆晚报》开设《新闻评说》(后改为《都市评说》)。  相似文献   

9.
田勇 《新闻实践》2004,(11):35-36
基于互联网互动性之上的网络新闻评论,已是当前新闻网站的关注点和生长点--仅仅依靠即时新闻已经不能满足网民的需要,新闻正向专题化评论化的方向发展。人民网的《强国论坛》和"人民时评"、新华网的《发展论坛》和"焦点网谈"等,在新闻媒体和网民中已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网络评论中最具互联网特征的无疑是网民的交互性评论,这是新闻网站吸引网民的新形式,  相似文献   

10.
王旭辉 《视听界》2013,(1):95-96
以提供观点为主的广播评论近年来发展迅猛,一些广播人甚至提出:广播可以没有独家新闻,但不能没有独家观点。各地广播纷纷创办评论节目,多档优秀评论节目涌现。2005年,南京新闻调频《马青时间》节目开播,这个节目的特点是,广播评论不再以单篇稿件的方式,而是以一档节目的形式出现,一档节目中包含了多个评论,有主持人的评论环节《观察》,有摘选其他媒体观点的《声音》环节,  相似文献   

11.
作为国内有影响力的新型综合类日报,《新京报》的评论版一直是其吸引读者的特色版块。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京报》评论也在不断创新和改革,借力用户黏性更强的微信公众平台,《新京报》相继开设了包括"新京报评论"、"沸腾"、"新京报社论"三个评论类公众号。本文试从对"雾霾"这一热点话题的评论文章来比较《新京报》评论部三个微信公众号的评论特点,从而探讨《新京报》评论部在新媒体平台上的实践特色。  相似文献   

12.
孙慧 《新闻实践》2014,(6):99-100
一、中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与现状我国最早的电视新闻评论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94年《焦点访谈》的开播,标志着中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走向成熟。目前电视评论节目形式多样,有电视述评结合型,如《焦点访谈》、《新闻1+1》、《新闻深一度》;谈话类评论型,如《郎眼财经》、《锵锵三人行》、《今日谈》;主持人评论型,如《新闻周刊》、《有报天天读》、《新闻深呼吸》等多种形式。这些评论节目各具特色,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但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它们在观众心目中的地位也日渐式微。  相似文献   

13.
范荣康在《新闻评论学》中认为:“遣词造句,语言修辞,是新闻评论写作中的一个问题。一篇评论的语言好不好,不仅关系到一代人的文风,这是因为新闻评论天天同读者见面,而新闻评论的语言在读者中,特别在青年中有一种无形的示范作用。”看来,能影响“一代人文风”的作者,必当用最好的语言艺术来驾驭新闻评论,以示范于读者了。  相似文献   

14.
《中国记者》2013,(2):18
"九论十八谈"是一个时期以来《河南日报》署名"何平"的大型政论文章的总称。"何平"是《河南日报》重要评论简称的谐音,是一个富有战斗力的团队,成员是报社相关领导和业务骨干。历史上,《河南日报》曾经创作过一些大型政论文章,但在省内外真正产生巨大影响、真正形成品牌,则肇始于署名"何平"的大型政论文章"九论十八谈"。"九论十八谈"发轫于一篇千余字的短文。2010年6月3日,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新的发展阶段的重大命题,点明了解  相似文献   

15.
在传媒速度越来越快捷的形势下,简单化报道和发表意见已难以激发人们的阅读欲,而视角独特、见解独到、说理透彻、思维方式新颖、富有知识张力的言论,才会受到读者青睐.2012年12月,中央政治局作出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随后,中宣部发出的《关于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切实改进文风的意见》,再次提倡短、实、新,反对假、长、空的文风.随即,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主要媒体推出了一批改进文风的评论,各地媒体也积极行动起来.2013年1月4日,人民日报推出了该报历史上第一块评论版.可以预见,一个评论发展的好时机正在到来,中国的评论界在传递"中国好声音",推进社会进步中将会更有作为.  相似文献   

16.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侵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内容,新闻报道侵犯名誉权主要分为“内容失实”和“评论不当”两种方式.天津高级人民法院法官李杰认为,对评论不当的考察,既要认识到评论的主观性,允许不同意见,甚至是不正确的意见;又要坚持评论的客观性,防止评论者滥用新闻自由的权利,给他人造成损害.  相似文献   

17.
谈广播评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谦诚同志最近选编了一本《中国八十年代广播评论100篇》,同时为此书写了一篇评介性的文章—《起飞的十年,探索的十年—纵览80年代广播评论的发展轨迹》。论文回顾总结了80年代的广播评论,简介了80年代以前的广播评论发展的历史,并且怀着乐观的心情展望了广播评论发展的美好前景。这本书的出版,对于广播评论工作的发展将会起到促进的作用。白谦诚同志和其他许多同志曾撰写了一些优秀广播评论,可谓  相似文献   

18.
肖超  王佳彤 《出版科学》2021,29(6):97-107
"学生办刊"作为一种独特的办刊模式,有利于创新办刊思路,促进学术期刊更好地发展.以《哈佛法律评论》《耶鲁法律杂志》《斯坦福法律评论》为例,探究美国法律评论类期刊学生编辑的选拔与分工机制以及期刊的栏目设置和集稿审稿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办刊"模式的主要特征包括学生主导、独立办刊、组织严密、体系完备、民主制衡等.采用"学生办刊"模式应建立严谨的学生编辑选拔机制,明确学生编辑的职能分工,规范期刊集稿要求,健全期刊审稿制度,实现采用"学生办刊"模式的期刊间的联合,办出期刊特色.  相似文献   

19.
崔力文  彭文轩 《东南传播》2010,(12):131-133
本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的评论进行分析,探讨在此次危机性事件中两报评论所表现的特色,生动说明评论在地震报道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凸显评论的价值与意义,并思考其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新闻前哨》2009,(11):7-7
刘华在2009年第9期《新闻爱好者》中撰文说,读者在阅读一篇文章时,希望文章能有贴近的内容或者贴近的语言表达方式。新闻评论在不能忽视评论指导性作用的同时.也要讲究贴近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