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英国著名女作家达芙妮·杜穆里埃的中期作品《替罪羊》从第一人称的角度讲述了一个身份对换的故事,通过人类社会常见的替罪羊现象,给读者展现了代人受过的无奈境遇中人物复杂的心路历程。本文将从原型批评的角度,借鉴吉拉尔"替罪羊"迫害范式,分析这部小说,以期深入了解作者对于"替罪羊"这一文化原型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野草在歌唱》中玛丽的悲剧形象深入人心。笔者试图用原型批评理论分析这一悲剧形象,得出玛丽就是一只"替罪羊"的结论,她的悲剧不仅是社会的必然产物,更是她"替罪羊"这一身份赋予的,她的牺牲是不可避免的。正是因为她的献祭才换来他人的救赎。  相似文献   

3.
郝利军 《文教资料》2010,(28):15-16
在《飞越杜鹃巢》这本小说中,肯·凯西将基督教文学中的“替罪羊”原型进行了移植,通过写主人公麦克默菲代替人类受罪而死这一替罪,希望以此能唤醒大众逃离非人道的现代文明。  相似文献   

4.
马克·吐温的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自1884年出版以来就一直广受欢迎。该小说讲述了小哈克在密西西比河上的逃亡旅程,已经成为美国文学的经典之一,而哈克也成为美国文学史中一个经典的青少年形象。本文主要从原型主义批评理论的角度分析哈克的"英雄"形象,从"追寻"和"替罪羊"两个方面着重阐述哈克的英雄原型。  相似文献   

5.
在敷演黛玉之死的戏曲中,无不充斥着悲凉的况味。她双亲早逝,寄人篱下,心无所依,魂难归里。黛玉的结局是悲剧性的,但又不尽然一悲到底。黛玉之死不同凡人之死,而是升仙去了。这是融合了道教文化的结果。既符合戏曲演出的需求,又多了一点宗教式的关怀。"红楼戏"既在一定程度上忠实于小说,又融合于传统文化,并结合自身特点来改编。  相似文献   

6.
《拉帕西尼的女儿》是19世纪美国著名浪漫主义作家霍桑最具特点同时也是主题最具疑问的一部短篇小说。作为一名笃信加尔文主义的清教徒,霍桑在《拉帕西尼的女儿》中利用圣经原型构建了一个尘世的伊甸园,但男女主人公伊甸园中堕落的结局却是一幕凄婉的爱情悲剧。对替罪羊原型的分析与阐释揭开了伊甸园神话这一另类结局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谭恩美的新作《接骨师的女儿》塑造了一位受迫害的中国传统女性“宝保姆”的形象。“宝保姆”挑战了当时社会的礼教和道德,受到了集体的迫害,成为一个被牺牲了的替罪羊。本文运用原型分析的手法,和集体无意识的理论,分析了替罪羊形象产生的原因和意义,以及它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8.
《金粉世家》一经成书,便被人们誉为是"民国时期的《红楼梦》",其中的人物设置和《红楼梦》的人物也有一些相似之处,如冷清秋和林黛玉在很多方面就比较相似。很多读者都为黛玉夭折而遗憾。本文通过比较冷清秋和林黛玉的结局,论证了黛玉之死是黛玉的最好结局。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被称为"悲剧中的悲剧",既是悲剧,死亡便是必不可少的描写,而在众多死亡中,最令人痛心的莫过于黛玉之死。黛玉之死,既是因其生长于贾府这一衰落的大家族,也是由其自身性格导致的。  相似文献   

10.
读黛玉     
黛玉一生的还泪之旅不啻于一部悲哀史,她的悲哀超过了作者笔下所有的泪人,令人感伤肺腑。哀莫大于心死,焚稿断痴情是一种怎样的心痛,也许永远不会有第二个人似黛玉这般了然于心。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托尼·莫里森的《秀拉》,分析了作品映射出的生死母题。从与生死母题紧密相关的三个方面——通过仪式、再生和替罪羊原型——出发来解读《秀拉》的主题和人物性格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约伯,民众的替罪羊》一书中,勒内.基拉尔对《约伯记》的解读基于"模仿欲望"、替罪羊机制基础,通过对《约伯记》文本的分析,基拉尔揭示了《约伯记》中存在的集体暴力和替罪羊机制,通过区分"迫害者的上帝"和"受难者的上帝"两种形象,探讨了《圣经》的独特意旨是揭露替罪羊机制。基拉尔的解读属于一种人类学解释范式。  相似文献   

13.
薛宝钗“德言工貌”样样俱全,才智出众,而“罕言寡语”、“安分随时”的处世哲学使她成为封建社会淑女的典范,体现着封建朝代贵族女子传统的风范。她虽极力争取美满幸福的生活,却成为了封建礼教的殉葬品。她作为与黛玉对立的典型,实际上和黛玉一样,是一个悲剧人物,值得人们同情。  相似文献   

14.
简·里斯在小说《藻海无边》中主要塑造了安托瓦内特一家人作为克里奥尔人的典型代表,他们被赋予了不同的话语能力,然而悲剧性的结局却几近相同。文章从人类学的角度对其悲剧命运进行了阐释,认为他们的悲剧命运不是偶然的,不论从先天的生理特征还是后天的心理特征来说,他们自始至终都游离于主流权利话语之外。殖民者白人和本地土著黑人为了维持他们群体的各自意义系统的稳定,一切不满足他们神话标准的个体都会被强制驱逐与边缘化,安托瓦内特一家人正是他们献祭的替罪羊。  相似文献   

15.
《追风筝的人》中的哈桑善良、忠诚,但他的命运却以悲剧收场。导致其悲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种族歧视和身份低贱让哈桑深感自卑,从而看轻自己的生命;阿米尔父亲的人格面具使他与哈桑不敢相认;阿米尔的人格面具欺骗了哈桑,使他甘愿牺牲。  相似文献   

16.
试论美国文学中的“替罪羊”小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替罪羊”模式是美国小说用于表达思想主题的极为常见的文学表现形式 ,但到目前为止 ,国内极少有人对此专述。这里选取四篇具有鲜明“替罪羊”模式特征的小说 ,从内容、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透视它们在利用“替罪羊”模式时所表现出不同的深层主题涵义 ,展示这四篇作品艺术魅力的另一面 ,并为读者解读美国其它包孕类似模式的小说提供一条新路径  相似文献   

17.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黛西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黛西一直被评论界批判为导致盖茨比失败的罪魁祸首。本文将以波德利亚的消费文化理论对黛西做进一步的探讨,并挖掘她被男性视角所忽视的痛苦经历,指出黛西是消费社会被“商品化”(Commodification)的悲剧式人物。黛西更大程度上是一位受害者,是男性失望根源的“替罪羊”。  相似文献   

18.
法国当代文学批评家勒内·吉拉尔提出了“迫害文本”及“替罪羊”机制等主张,而《羊脂球》体现出了吉拉尔“迫害文本”的四类范式,是一个典型的迫害文本;羊脂球是集体暴力的受害者,她成为众人的“替罪羊”。  相似文献   

19.
从盖茨的喻指理论中意象的喻指入手,分析解读莫里森《秀拉》中替罪羊意象和自杀意象在非裔美国黑人语境下的重复与改写。这些喻指意象的使用在莫里森的小说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有着强大的召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