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 在编辑加工中,对稿件文字的润饰,往往有两种认识。一种是以为改得越多越好,这样才能尽责;一种则相反,认为文责应当由作者承担。这两种认识都是从表面看问题,而没有考虑实际的需要。我认为,可改可不改的还是以不改为宜,而确有问题的就必须改,以确保读物的文字质量,作者也自然口服心服。但是  相似文献   

2.
记者“写稿”,编辑“把关”,这是新闻从业人员最为平常的工作。但是,就像我们通常所说的那样,记者写稿容易,写“好稿”难;同样,编辑编稿容易,“把好关”却难。编辑稿件远不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只是简单的勾勾抹抹、删删改改,而是编辑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的综合体现。作为一名广播新闻编辑不仅要把好有形的“文字、音响”关,更要把好无形的“政治”关。  相似文献   

3.
删除是一种重要的编辑加工手段,应用范围广泛,如可用于删除重复,删除前后矛盾,删除缺失照应,删除错讹疏漏,删除繁冗多余,删表达不清,删措辞不当,删禁忌,删涉密,删编排上的技术困难等等。本文拟对其中几种用法进行分析,为书稿的编辑加工提供一定的参考。一、删重复文稿中的重复是指语句、多语句(连续的几个语句)或段落、多段落(连续的几个段落)在不同的位置重复出现。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重复可以分为简单重复、关联重复和语意重复。简单重复是不同位置的话语在文字形式、内容、表达效果上基本相同,同时,与上下文的关联又不太紧密。对这…  相似文献   

4.
“稿子总是要改的”,这是我们当编辑的常说的一句话。但是编稿、改稿是一门艺术。如何在不损害原稿事实、内容的基础上,在保持作者风格的原则下,把来稿编得文字通顺、精练又中心突出、主题鲜明,这便是对一个编辑基本功和责任心的考验。目前新闻单位的编辑人员一般工作都很紧张,每天要处理大量来稿。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容易忽略对原稿应有的尊重,在大删大砍之中,出现伤害原稿、造成失实的差错。新闻当然要求快,但更要注意真实、准确。因此,编辑在动笔删改一篇稿件  相似文献   

5.
论编辑删稿     
编辑删稿是指编辑主体对作者原稿以缩简文字为形式的一种编辑行为,它是文字编辑加工处理文稿的方式之一.这一编辑行为从表面看,操作起来很简单,手起笔落,部分文字被删除了,前后方连得上也就行了.然而,这一编辑行为并非真的只这么简单,刘勰在《文心雕龙·镕裁》中说,“才核者善删.善删者字去而意留.”“才核”大抵指精细的文字功夫.笔者认为,编辑要做到“善删”,除了“才核”外,还应作出一定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6.
干记者的,写出一篇稿子,直接交到或电传到编辑手里,就算万事大吉。稿子一见报,往往埋怨编辑删去了不该删的,添上了不该添的。总之,一句话,编辑给改的,不如原来写得好。干报纸编辑的呢,拿到一篇新闻稿件,先看有没有新闻价值,还要考虑整个版面。对写得不深入、大话套话满天飞的稿子,往往会大笔一挥,大加删削,毫不客气。记者和编辑就是这样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大众日报去年搞了编采人员轮岗“试验”,本人作为“试验品”之一,由记者摇身一变为编辑,感觉很好。个中滋味引发了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编者的话     
范靖国同志的意见很妤。文章宜短不宜长,这是个原则。当然,我们不是一概反对长文章,该长的还是要长。现在的问题是写长文章成风,不该长的长了。这一点,我们当编辑的也有责任,尊重作者多了些,照顾读者少了些,可删可不删不是坚决删,而是尽量保留。这是以后要注意改进的,并希望作者合作。一篇文章如删去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终究有损原文,难免有不尊重作者之嫌。  相似文献   

8.
夜班编辑,到了紧要时刻,就象在前线作战似的,遇事需要当机立断。一篇稿子登或是不登?在某种情况下,判断的时间是很短促的,有的甚至在两三分钟内就要确定下来。说登,就得赶紧拼上版面,因为距离压纸型、上机印刷的时间不远了,说不登,就得赶紧抽下来,换用别的稿子。可不能犹豫不决,耽搁时间。当机立断,可以说是夜班编辑的一种职业修养。一篇稿子在大样上删不刪,改不改?夜班编辑有时候也得当机立断。一般地说,检查编辑在阅看大样时,要尽量少改动,以利于保证报纸的开印时间,力求  相似文献   

9.
在编辑工作中,对待“改”还是“不改”,唯一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该改的地方改得正确。喜欢改,习惯改,或改得多,并不表明就是一个称职的编辑;相反地,“慎改”、“不滥改”,才是一个成熟编辑应有的工作态度。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净面条?净面条者,即不加任何油盐酱醋等佐料干净纯粹之白面条也。佐料者,附加物、添加剂也。 新闻与面条何干?此说事出有因。 拙作《新闻:拒绝罗嗦》中有一例:当年笔者刚从事编辑工作的时候,就遇见过记者找编辑抗议的场面。那记者不满地说:“我的稿子本来是一碗佐料齐全的打卤面,可经你们一删呢,光剩下面条了!”笔者议论道:然而编辑这么删难道不对么!只要编辑没把“面条”删了光剩下“佐料”,就是好编辑。 拙作刊出后,本报一位同仁见到笔者,对笔者的“净面条说”表示有不同看法。这位同仁认为:有时  相似文献   

11.
编辑所从事的是选稿和改稿这类繁琐而又辛苦的工作。不论选稿还是改稿,总要把内容积极健康、文字优美动人的文章奉献给读者。就文字方面而言,编辑犹如严格的检验员,有着披沙拣金的眼力;又象辛勤的育花人,具有妙手回春的功底。这样,在浩繁的稿件中,能够辨优劣、分高低,择善而取之;面对带语病的稿子,又可删繁冗、正谬误,使之趋于完美。要想完成这样的文字工作,编辑非具有广博的知识不可,修辞知识就是其中的一种。  相似文献   

12.
中央通讯社要求工作人员一律加入国民党。大约在1940年左右,成都分社编辑桌上摆了许多申请表,可就是没有人拿来填。有一次开会时冯志翔说:“在中央社工作而不参加国民党,简直是笑话。”他问大家为什么不填表,都说没有钱照相,没法“入党”。不知过了多久,一次总社摄影记者  相似文献   

13.
有位编辑说,我一走进夜班编辑室就发怵。心想:一天的推磨又要开始了,又是一大堆稿,要看、改、删、排、制题、计算字数、设计版样、看报样,整天和各种铅字、花线打交道,天天如此,象个走马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单调、枯燥、乏味。夜班编辑无非是个文字匠、组版匠,哪一天能到头呢? 作为一个版面编辑,乍一听,好象是那么回事。细细想,则不尽然。长期的版面编辑工作使我逐渐认识到夜班编辑岗位的重要。版面编辑绝不是个单纯的文字匠、组版匠,而是一个特殊评论员、厨师、守门员。  相似文献   

14.
编辑的“斧头”编辑手中的笔是一把板斧,这把板斧是用来处理稿件的。运斤成风,就是要求砍稿子要砍得妙,砍得恰到好处。兵无常势。编辑删稿子也无一定之规,视具体情况而定。有时候是因为枝叶蔓杂,需要裁剪,有时候是水份太多,需要“甩干”,有时候则是版面需要,“削足适履”。“削足适履”是难度最大的。一篇万字长文,要压缩成三、五千字甚至一两千字而不露斧凿之痕,更要见编辑“耍板斧”的功夫。一位熟练的编辑,能够根据版面的需要删稿子,需要删多少就删多少。敢删并不是本领,会删才是本领。所谓会删,无非是突出主题,摘取精华,善于通过典型事例进行概括。记者往往想把自己掌握的材料都堆进文章里去,而编辑则可以帮助他们“割爱”。不过,“削足适履”并不是一个好  相似文献   

15.
由于工作关系,笔者经常向报刊投稿。将发表的稿件和原文相对照,发现文字更灵秀了、结构更合理了、语句更顺畅了。可以说,稿件的发表,凝聚着编辑的心血,我也很感谢他们。但个别编辑在修改稿件的同时,把笔者的姓名也“修改”了,就连到邮局领取稿费时也要大费周折。姓名是一个人的标志,大部分的姓名注定是要相伴一生的,容不得丝毫差错。作为一个撰稿人,写的文章有时编辑中意,直接拿来就用,一字不改,编辑省心,也是作者最大的欣慰;有时编辑感到要经过修改才可以刊登,这也在情理之中,无可厚非;有时编辑会感到离发表有一定的距离,没法修改,干脆揉成…  相似文献   

16.
1931年秋,谢党哉同志受党的委派到湘鄂西苏区工作,任《工农日报》主编。当时人手不多,他一个人兼做外勤、编辑和校对。他在编辑中特别注意文字的通俗化,“以前文告是给知识分子看的,尽可掉文,现在的文章是给知识分子看的(知识分子也在内),许多文语不可再用,要用也要经过工农群众了解或改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不改不成篇”的思考许淳熙1改稿的矛盾凡出版界同仁,都知道“无错不成书”这句话,笔者近日见到由之引出且可与之匹配的另一句话——“不改不成篇”。其意是说编辑们总喜欢把作者的稿子改来改去,似乎成了一种职业习惯,不改动稿子就不能发排,就无以显示出编辑的...  相似文献   

18.
电视是通过声音、文字和图像作用于人的。所以电视编辑首先要做的是“听”的编辑工作,在“念”字上下功夫。“听”的编辑工作就要求编辑用耳朵来修改稿件。编辑先进行文字处理后再用耳朵来修改稿件诵读稿件,通过诵读稿件可以了解原稿的神韵、气势、感情以及语音等,发现问题。一篇稿件拿到手,不要急于动笔修改,而要先念几遍。看看句子是否有不妥当之处。能够顺顺溜溜通过“嘴巴关”的文字,文字的加工量也就不多。一位老新闻工作者说得好:“视觉对文字的检验和听觉对文字的检验是不一样的。通过视觉很容  相似文献   

19.
3月25日人民日报《今日谈》栏发了署名本人的言论《下午学习不营业?》。说来惭愧,那纯属“挂名”——那篇文章基本上是编辑重写的,充其量,笔者的原稿只是提供了一点原材料、一点素材、一点报料而已。可编辑却仍然署了我的姓名,一分不少地付了稿费。人民日报编辑这种默默奉献精神、这种尊重作者的情怀、这种精神境界,着实令人感动!不由得想起了遭遇的另一起殊异的“挂名事件”。同样是京城一家大报,其编辑作风却实在不敢恭维。前不久,笔者投给这家报纸一篇言论稿,编辑在内容上作了些充实,文字上作了些加工,刊登时编辑也便毫不客气地加署了自…  相似文献   

20.
一、对文字的"再创作"作为新闻编辑每天都会面对许多的稿件,这些稿件对于记者来说都已经是成品,但是对于编辑来说,只是一些基本素材,尤其对于电视编辑来说,除了文字以外,还要对新闻画面进行处理。所以对稿件的再创作才是新闻编辑真正的工作,要想做好这项工作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1.首先编辑要熟悉记者的工作采访过程,如果不知道记者的工作内容,又有什么资格去删减人家的稿件呢?这个过程当中有时会了解到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