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一、要钓暴雨后不要钓暴雨中在雨季,暴雨倾盆,不间断的雨点从空中砸向地面及地面的植物,雨水中夹杂着虫卵、植物的茎、叶、草籽、蛆和人们抛散的谷物、剩菜、剩饭、粮食作物的果实以及来不及躲避的昆虫等。这些鱼儿喜食的天然食物,被雨水携带瞬间汇聚流向地势较洼的养鱼坑塘及河流。而在  相似文献   

2.
《钓鱼》2007,(15)
一、有新水进入盛夏的到来对于我们本地来说也就是进入了雨季,下雨是相当频繁的,有时暴雨倾盆而下,大家都知道暴雨是强对流天气下的产物,有时还夹着冰雹,雨水是相对的较凉,短时间内"冰凉"的雨水  相似文献   

3.
王华良 《钓鱼》2008,(10):36-36
春季,由于小水域水温上升快,人们钓鱼总是选择水面较小的坑塘或小型水库。随着夏季的来临,气温水温相继升高,鱼儿们已忍受不了高温的煎熬,纷纷逃离近岸浅水向库塘的深水区域移动,这时在这些小水域钓鱼,用短竿已很难找到它们的踪影,在那些水位较浅的坑塘内,即便用长竿也已不容易寻觅以往那成群结队的鱼儿了。  相似文献   

4.
夏钓活水     
夏季鱼难钓,是指在一些面积小水又浅的坑塘。由于夏季烈日炎炎,浅水一晒就非常热,水温往往超过30℃以上。这对于生活在塘中的鲫鲤来说,是很难耐的。它们除了一早一晚拿一小阵食外,其余时间都是潜藏在水域中较深的地方和水草里,不食少动。因此,在面小水浅的坑塘,垂钓当属淡季,鱼儿不爱咬  相似文献   

5.
夏钓三法     
徐国刚 《钓鱼》2012,(16):37-37
仲夏以后,天气炎热,水温偏高;鱼儿进入了所谓的“厌食期”,但是我们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时鱼儿有时不但不厌食,反而是积极觅食,只是由于白天水温过高,抑制了鱼儿的觅食欲望,只有在水温较低的早晚,鱼儿才开始正常觅食,鉴于这一点,钓早晚就成了夏钓的一个主要钓法。  相似文献   

6.
“夏天到,鱼难钓”,这是钓鱼人的共识。立夏后,白天气温增高,鱼类进入生长期,食欲旺盛,对垂钓者来说应该是件好事。但任何事物都存在利和弊两个方面。由于夏秋时节高温,烈日当空,骄阳似火,气温和水温太高,水中氧气缺乏,浅水区超过了鱼儿生活的适宜水温,鱼儿都游到温度较低,水中溶解氧较高的地方“避暑”去了,常规钓点的水中无鱼,岂...  相似文献   

7.
黄英忱  李万河 《垂钓》2001,(9):56-58
追求适时、对路的钓饵.是钓鱼爱好者乐此不疲的,说来也怪.有时那狡猾的鱼儿却偏偏不来“恭维”你的钓饵.弄得钓者一筹莫展.围着坑塘团团转.无奈之间突发奇想,撷取那些看来本不是钓饵的钓饵.却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夏钓八注意     
王华良 《钓鱼》2012,(11):26-27
夏季,随着气温水温的升高,那些水面较小、水位较浅的坑塘已越来越不适宜垂钓,因为这些小水面的水温已基本达到或超过各种鱼儿活动的上限,在这里钓鱼,如果没有特殊天气条件和人为因素的帮助,是很难钓到鱼的。  相似文献   

9.
夏季烈日,高照,气温水温都高,天气又闷热,水体中也容易缺氧,鱼儿不愿咬钩,很多钓友认为炎热夏季难钓鱼。但在我们黄河入海口地区,由于引用黄河水,这里平原水库、自然坑塘星罗棋布。引黄灌渠、排洪河、截渗河沟纵横交错,水质清鲜,鱼类资源丰富,七八月鱼儿活动范围广,食欲旺。也是一个很好的垂钓季节。  相似文献   

10.
阿牛学钓记     
吴世雄 《钓鱼》2007,(4X):14-15
晚春时节话浮钓:春天多雨水,且气温变化较大,这是人们的共识。首先,绵绵春雨不仅不会导致气温的大幅度下降,反而还会带来富足的氧量与食物;再者,气温的变化也影响着水温的升降,而水温的升降又略滞后于气温——水体传导冷热的速度比空气来得慢。因此,水表与水底存在着一定水温差:水越深,温差越大。而对水温十分敏感的变温性鱼儿,其体温与水温一般相差在0.5~1℃,这便使得趋温性鱼儿,游向接近它们体温的水温层,也就是说哪里水温适宜,它们就向哪里游。  相似文献   

11.
金戈 《钓鱼》2004,(18):19-19
渔谚中有“秋钓阴”一说。何为“阴”?不少钓友仅仅理解为”树阴”,意思是秋天选在树荫下钓鱼是上策。其理由大体有二:一是,秋天,尤其是初秋的天气,依然比较炎热,树阴下的水温相对比较低,适合鱼儿觅食、憩息.二是秋季寄居在树木上的昆虫较多,树上的果实逐渐成熟和树叶开始凋零,随风飘落下来的昆虫、果实、树叶为鱼儿提供了丰富的天然食物。由此推断,秋季树阴底下的水体中正是鱼儿集聚的“圣地”,钓鱼人将钓点选在树阴下,不失为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12.
<正>夏季天气炎热,雨水较多,水位、水温经常变化。有些钓友鱼获不多,往往认为这个季节是垂钓的淡季。其实,鱼儿栖息、觅食、活动的地点,是随着天气、气温、水温、水位等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的。我们如果能够掌握鱼在夏季的活动规律,追随鱼儿选择钓点,就能钓到更多的鱼。那么,夏季怎样正确选择钓点呢?一、依据天气变化1.热天选深,天凉选浅夏季是一年之中日平均气温最高的季节,但并不是每天都一样高,仍然有酷热和凉爽之分。热天浅水处水温比深水处高,深水区成了“空调室”,鱼会游到“空调室”里“避暑”。这时,深水区是比较理想的钓点。  相似文献   

13.
张忠江 《钓鱼》2009,(17):28-29
“夏天到。鱼难钓”,这是钓鱼人的普遍共识。立夏后.白天气温增高,鱼类进入生长期,食欲旺盛。但由于气温和水温太高,水中氧气缺乏,烈日当空,骄阳似火,浅水区超过了鱼儿生活的适宜水温,鱼儿都游到深水区“避暑”去了,岸边无鱼,岂能钓到鱼?这给钓鱼人垂钓增加了定的难度。但只要掌握了高温季节鱼的活动规律,并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吕文罄 《钓鱼》2005,(2):30-30
“春钓跟着水温走,鲫鱼鲤鱼都满篓”,是则渔谚,它点明了春钓的关键在水温,只有“跟着水温走”,才能做到“鱼满篓”,实际情况正是这样。春,尤其是早春,气温、水温、地温都低,如果钓鱼不跟着水温走,是难有所收获的。因为鱼类是生活在水中的变温动物,其体温随着环境水温而变,二者相差仅05℃~1℃,只有鱼的体温在适温范围内与水温保持一致,鱼儿才能正常活动与摄食。  相似文献   

15.
陕西苏珊同志问:鱼的行动受 什么支配,要是能找到这种支配鱼儿行动的办法,不就可以很容易地将鱼调动起来,这对垂钓者来说是非常有用的。 我觉得这问题提得非常有意思。如果找到支配鱼儿行动的办法,钓鱼的确容易多了。 其实,寻找支配鱼儿行动的办法并不神秘,许多钓友都知道,并且在垂钓中能熟练地运用这些办法去找鱼。那么支配鱼儿行动的因素到底是什么呢?如果简单地回答,就是水温、水中含氧和食物。鱼儿对这三者是绝对服从,有人戏称“这是调动鱼儿行动的三支‘金批令箭’”。 下面就这三方面作些探讨,与钓友共商垂钓对策。 水温 …  相似文献   

16.
鱼儿怕热吗?     
安徽刘金鸣问:鱼儿怕热吗? 答:鱼儿都是一些“娇气鬼”,它们既怕冷,又怕热,动不动就拒食。鱼类属于变温性的动物,它们的体温随水温而变化,一般相差0.5℃~1℃左右。鱼儿对所寓居的水体,也有严格要求,除水温外,还对水的酸碱度有所挑剔,水中其它的有害物质也不能超量。鱼儿反抗环境的办法,首先是“绝食”。稍有不适,就不进食。如果外部条件进一步恶化,例如水温过高过低,水中缺氧,水体偏酸,或其它有害物质过量等等,鱼儿就会昏  相似文献   

17.
夏钓ABC     
何京 《中国钓鱼》2003,(6):22-22
A.最佳垂钓时间 鱼儿吃食的最佳水温是20~30℃之间,由于盛夏天气炎热,白天水温在35℃左右,鱼儿会游入深水中“避暑”,所以中午一般是不容易上鱼的。夏日上午9时之前,下午5时太阳西斜后,水温一般在  相似文献   

18.
王思 《中国钓鱼》2005,(2):23-23
钓小坑小塘。小坑小塘是指一年以上未干,具有一定的水面水深,且避风向阳的小水坑(因被取土后形成的)和小水塘。选择这样的钓场进行冬季野钓,其有利条件主要有三:一是这种钓场不易引人注目,几乎无人捕鱼,坑塘中的鲫鱼较多;二是其水面相对较小,便于陕速诱鱼进窝;三是因其避风向阳,水温相对较高,鱼儿咬钩比较频繁。  相似文献   

19.
郁文生 《钓鱼》2008,(5):27-28
尽管全球变暖是世界性的“趋势”,但是在某一地域,某一时段并非不会有强冷空气侵袭,如2008年临近春节时,我国南方多省遭遇罕见的冰雪天气。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讲春天尤其初春仍是乍暖还寒时节。此时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冰层刚开始溶化,水温大多在15℃以下,在低水温中度过了漫长冬季的鱼儿结束了冬眠,重新感受大自然全新的气息。但这时的鱼儿由于长期处于冬眠或半冬眠状态,对外界形势不甚了解,其生活习性还不太适应,此时垂钓就会发现鱼儿有如下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垂钓》2011,(4):46-46
阳春四月,风和日丽,在旭日暖阳的照耀下,“猫冬”的鱼儿也从漫长的饥寒交迫中缓缓而出,到水温高、溶氧足的水域觅食吸氧,钓鱼的大好时机也就到来了。如此好天气,如此好时机,“蛰伏”了一冬的钓友们又怎能错过,早就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