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林贵辉 《考试周刊》2013,(42):113-113
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以提高信息处理能力为主线,以学习信息技术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学科学习,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杨瑞彦 《考试周刊》2010,(5):170-170
信息技术教百是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以提高信息处理能力为主线,以学习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学生的学科学习.把其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技术时代,信息化成为了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将成为中学生学习、生活的工具和必备技能。信息技术课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罗广发生 《学子》2014,(10):94-94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以及学习方式。初中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该课程在初中教学活动中日渐重要。信息技术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具备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让他们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自己将来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  相似文献   

5.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宗旨是要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让学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通过对该课程的有效学习,让学生具备信息获取、处理和应用的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使得信息技术成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重要手段,为全面适应信息社会的需求奠定坚实的基础。一、全面认真反思教学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每一个课堂环节进行  相似文献   

6.
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以提高信息处理能力为主线,进而学习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学生的学科学习。将其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当今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创新,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操作的良好习惯,现就信息技术的有效教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网络信息时代呼唤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实践精神的人才。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培养学生适应现代化社会迅猛发展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学生终身学习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化手段。因此,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要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吃透新课程标准精神,摸清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积极开展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教学,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学习、长足提升打下夯实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基础。  相似文献   

8.
信息技术是近年新开设的一门课程,其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信息技术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与意识,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笔者从信息技术教育的内涵出发,浅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想像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增强学生适应今后社会竞争和终身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应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实现可持续发展。基于作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文章探讨了如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设计探究式教学策略的问题。新课程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要求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以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学生应学会学习,实现可持续发展,为自己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探究式教学就是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采用一定方法进行引导学生.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对学习对象进行主动学习,从而获取知识并提高自身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因此,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研究并实施探究式教学策略是十分必要的,它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最终实现终身学习有着较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留强 《考试周刊》2011,(10):142-143
信息技术是近年新开设的一门课程。信息技术课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具有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  相似文献   

12.
潘刊 《成才之路》2009,(20):88-88
一、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3.
陈艳 《华章》2009,(12)
信息技术是近年新开设的一门课程,该课程日渐重要.信息技术课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雷晓玲 《考试周刊》2014,(34):135-135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初中信息技术是近年新开设的一门课程,该课程日显重要。信息技术课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提高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正在中学教学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和掌握,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就是要让学生知道怎么获取信息、通过哪些渠道进行信息传输、处理和运用等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必须要将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奠基。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生活已成为发展趋势,加强当代学生信息素养培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而言,通过课堂教育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信息的意识和社会道德,不仅是信息技术教育创新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初中生提高信息素养与适应信息社会的现实需求。因此,本文立足信息技术教学的创新,对如何有效培养初中学生信息素养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7.
陈锐 《成才之路》2020,(1):118-119
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对教师的角色、学生的地位、媒体的作用以及教学过程进行重新定位,要探究一种适应现代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信息技术教学的创新应围绕核心素养有效开展,以培养学生信息意识、提高数字化学习能力和提升社会责任意识为落脚点创新现有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周进 《教学随笔》2008,(3):23-23
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信息技术教育以激发人类活动为前提,以发展人们素质为核心.以人的可持续教育作为根本原则。在新课程改革的前提下.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让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产生兴趣.从而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计算机科学计算机的发展不仅仅极大促进了整个科学社会技术的发展.而且明显加快了经济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进程。因此学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可以培养学生优秀的信息素质.为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刘金良 《考试周刊》2013,(24):123-123
<正>初中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该课程日渐重要。信息技术课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