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3 毫秒
1.
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分析,一篇习作的诞生,作者在认识过程中,要经历两次"飞跃"。第一次是客观事物作用于大脑,触发冲动,经过分析研究,确立习作的主题。这次飞跃主  相似文献   

2.
习作内容:我们的生活中,有过许许多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动手做饭,第一次走夜路……一个个"第一次"就像一个个小脚印,印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以《难忘的"第一次"》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把"第一次"的经历写清楚,还要写出经历"第一次"获得的启示。习作指导:1.认真审题,紧扣关键词。这篇习作必须写"第一次"  相似文献   

3.
古人说"文章不厌百回改"、"三分文章七分改"。可是在以往的习作教学中,唯有写作的过程是学生经历最多的,而忽视了学生体验习作修改的过程。习作前的构思来源于教师的启发诱导,写后的批改评价更是教师的专利。教师忙得  相似文献   

4.
习作要求:以《难忘的第一次》为题写一篇习作。要把第一次的经历写清楚,还要写出在经历第一次之后获得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习作要求:以《难忘的第一次》为题写一篇习作。要把"第一次"的经历写清楚,还要写出在经历"第一次"之后获得的启示。我家离学校有十多里路,平时总是爸爸用摩托车接送我。而今天,我却要独自"长征"回家,这是为什么呢?放晚学了,爸爸要开会,给了一元钱  相似文献   

6.
<正>我带的班级今年已经三年级了。记得第一次的习作主题是"我的课余生活",由于第一次上习作课,学生显得格外兴奋,早早地拿出最近的课余生活记录,昂着头,聚精会神地听着老师讲要求,待我话音刚落,大多数学生便迫不及待地动笔写起来。聂榕写道:"暑假里我迷上了转呼啦圈,一有时间我就去练习,还有机会参加比赛呢!"接着她具体写了参加比赛的过程。"赛前心情特别紧张,去比赛的路上心就开始怦怦直跳",她还写:"呼啦圈快掉下来了,我一使劲,  相似文献   

7.
<正>第二学段的统编版语文教材中,基于生活并以观察为主的习作训练有19次,如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猜猜他是谁》,要求选择一名同学,用几句话或者一段话写一写他(她),而且强调不能在文中出现所描述对象的名字;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习作《我做了一个小实验》,要求写清楚实验的过程。此外,该学段的想象类习作训练有7次,其中不乏依托生活想象的习作要求。如何引导学生在习作与生活之间多“走”几个来回,帮助学生用生活的钥匙开启习作之门呢?  相似文献   

8.
小学生习作的性质是什么?是练习、练笔。所谓练习,通俗地说就是评价小学生习作的标准不在于他写成了什么,而在于他写出了什么。小学生习作与成人写作的根本区别在于:小学生习作是把"内容"放在第一位,即把想写的内容写出来、写具体就好,写出来、写具体了就是意义本身,"立意"自在其中;而成人写作反其道而行之,即把"立意"放在第一位,先有要表达的"意义",然后根据"意义"来选择材料、谋篇布局、写作修改等。换言之,小学生习作是写出而有意义,成人写作是为意义而写出;小学生习作是率性写开去,成人写作是为意写回来;小学生习作是言毕  相似文献   

9.
从第一学段的写话过渡到第二、三学段习作,《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对学生的习作兴趣、观察、习作题材以及内容形式、速度连同书写格式,都有进一步的要求。"新课标"规定的这些要求如何理解,又怎样让学生达到,在这里作如下解读:第一学段"新课标"要求学生"对写话有兴趣",第二学段则提出"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一、关于习作的兴趣。  相似文献   

10.
语文园地一习作要求: 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以《难忘的“第一次”》为题写一篇习作,要把“第一次”的经历写清楚,还要写出在经历“第一次”之后获得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二次习作"是相对于一篇写话训练写过了,教师批改过了,也就完事了的"一次性习作"而言的。它指的是在一次写话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精心的点评和激励,让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重新加工和修改,而在学生对自己原作加工修改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明显的  相似文献   

12.
在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那就是课文与习作的完全脱节。也就是说,上课归上课,习作归习作",读"与"写"完全脱离。在教学中我发现尽管让学生积累了书中的优美词句,理解了作者的表达方法,但学生的习作总是不尽人意。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习作好像蜜蜂酿蜜。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犹如一对孪生兄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落实这一目标,我充分挖掘教材中"读"与"写"的结合点,对学生有目的地加以指导;并加强课外阅读,进行读写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写能力,能以读悟写,以读带写。经过三年的培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3.
正【教学内容】六年级第一单元"难忘的‘第一次’"或写有感触的某一事物习作评改课。【学情分析】通过四、五年级的教学训练,学生对写事、状物的基本方法有了初步的掌握,这次习作要求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学习围绕一个主题表达,而且要求写出自己受到的启发、或感悟、或想法。【教学目标】培养习作兴趣,学会欣赏、评析他人的习作,通过自评自改、互评互改,提高写作能力。【教学用具】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明确任务  相似文献   

14.
《考试周刊》2013,(67):61-62
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实际习作过程中,不少学生的作文脱离实际,空话套话多,离题甚远,生编硬套,为了达到规定的字数用废话前拉后扯地凑,甚至东一句西一句不知所云。为此,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入手,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被动写"为"主动写"、"害怕写"为"喜欢写",让使学生想写、乐写、会写成为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师的一项繁重的任务,一般要经历习作指导、学生习作、二次指导、学生誊抄、作文批改五个步骤,其中"作文批改"是教师最头疼、最耗时费力的工作,但对学生习作水平提升的实际意义并不大,学生游离于此环节之外。改变策略,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习作评改的过程中来。有益的尝试带来可喜的变化,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语文园地一习作要求: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以《难忘的第一次》为题写一篇习作,要把第一次的经历写清楚,还要写出在经历第一次之后获得的启示。在生活中,我有许多的第一次,最让我难忘的是第一次牵牛。寒假,我回了一趟老家,在老家  相似文献   

17.
微仿写,是有针对性的短、频、快的片段仿写训练,这种"写"是以学会语言表达为目的的。在小学第一、第二学段,可以挖掘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生长点,采用点式微仿写构句,句式微仿写构段,为篇章的习作教学奠定基础,架设起一座阅读通往习作的桥梁。  相似文献   

18.
习作赏评课,立足一个"赏"字,通过真诚欣赏学生,在赏评中唤醒写作种子,激发学生自觉表达,同时紧扣文体特征,在赏评中夯实写作方法:在赏中导,在赏中评,在赏中改,在赏中写。通过习作赏评,师生共同经历丰满而多元的习作旅程,从而达到"不教之教"的美好境界。  相似文献   

19.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鼓励学生写想象中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而前置性习作导学单可以让学生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童话的语言一般充满童趣,具有故事性,学生的可读性比较高,阅读经历也比较多,这为童话的习作提供了可能性。基于此,本文对《童话》习作进行了一次指导课教学。  相似文献   

20.
邹学超 《成才之路》2014,(20):51-51
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有了习作的兴趣,学生才会展开一双想象的翅膀,在作文的天地中快乐飞翔。下面结合笔者多年的习作教学经验,谈一谈在学生习作兴趣培养上的做法。一、树立自信,激发习作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习作信心很重要。但是当前作文教学的功利化,让很多学生“谈虎色变”,以至于一上作文课就头疼,对习作有一种恐惧感。要消除恐惧,树立自信,就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有表达的愿望。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然地打开记忆的阀门,回忆生活中那些观察仔细、印象深刻的人、事、物、景。从写短小的片段开始,不断提高学生习作自信心。例如,我让学生练写半命题作文“第一次……”。在学习范文、讲解习作的基本要求后,我给学生介绍了我第一次炒菜的情景,学生听了我第一次炒菜发生的同事后,兴趣大增,此时我顺势引导学生回忆,通过交流,想到了许多“第一次”:第一次买菜,第一次洗衣服,第一次穿衣服,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表演……曾经经历过的这些“第一次”的情景和场面再次在学生头脑中浮现,由于这些事情都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笔作文学生普遍感觉有内容可写,写出来的作文自然也很有个性。此时教师适时表扬鼓励就会点燃学生内心习作的火种,使学生明白原来作文并不难,有了自信心,学生自然也就喜欢上了作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