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近几年来,我国的新邮预订采取一次性交纳全年新邮票款,然后定时或年终一次性取票的方式。虽然方便,但邮人对此抱怨不已。众所周知,每年邮政部门发行20套左右的新邮,均事先公布计划,这些邮票题材丰富,设计手法多样,有精品,也有平庸之作,即便是同一套邮票,每一枚之间也有优劣之分,更何况每位邮人也有自己所喜欢的选题和图案。对此,早在几年前,就有邮人提出能否在预订新邮时可以随意选择预订,即可任选种类。甚至有邮人提议每一套新邮也可以按枚选择预订,但终究未能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2.
窗外,骄阳似火。盛夏的天气日渐热煞人。与酷暑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令邮人爱恨交加的邮市似乎成了“扶不起的阿斗”,依旧软绵绵。今年已面世的12套新邮首次全线告“负”,从面值线上集体“下岗”,又成打折新族。经过深思熟虑,笔觉得,对目前市道下的新邮不宜放量投资,但这并不意味着邮市无机会。因为,新邮毕竟只是邮  相似文献   

3.
双首日邮品     
崔刚 《中国集邮》2001,(12):32-32
集邮已有5年多了,与各地邮友们互寄新邮首日自然封一直没有间断过。我认为这是专题邮集的基础,也是集邮研究的最好素材。我在收集新邮首日自然封的过程中,也在邮友们的指点下,制作了一些特色邮品,如双首日邮品。  相似文献   

4.
2002年新邮发行计划公布后,众邮人从计划中看到,在24套新邮里,只有两套显而易见是纪念邮票,即“军队将领”和“古代科学家”,占计划的8.3%,这是史无前例的。于是有人得出结论:特种邮票偏多,是为了迎合邮人需要,激刺二级市场兴旺。然而,这仅只是计划,有时计划没有变化快。按惯例,纪念邮票不可能就这么少,但是计划中已有24套邮票,再多了有扩容之嫌,如果以后逐步增加,自然顺理成章。  相似文献   

5.
邮迷玩邮票     
于爱波 《集邮博览》2012,(11):85-85
2011年底,抱着对2012年中国邮市的坚定看好,想着反正自己也要做新邮首日封,"一头是养,两头是放",索性在往年预订的基础上,又多订了几套邮票,准备在2012年的邮市中试水一搏,以邮养邮。时至今日,纵观今年前8个月我所经历的新邮市场,用"雾里看  相似文献   

6.
看似小小的一枚邮票,却承载着丰富厚重的信息。大千世界的一切,似乎都能从方寸间找到印证。新邮背后,有哪些有趣的故事?新邮背后,有哪些隐藏的人物?新邮背后,有哪些渊源和典故?且听我们在此为您一一道来—岁月流转,百年芳华。2016年4月8日,中国邮政将发行纪念交通大学建校120周年邮票一套一枚。作为上海交大的校友,同时又是一名集邮者,对以发行邮票来纪念校庆的方式,我感到十分欣喜,并很想以"邮"为媒介,回顾一下交大肇始时期的故事。于是,我联系了母校的关系,得到  相似文献   

7.
宝木 《中国集邮》2000,(1):12-13
21世纪起始年的邮票内容如何,以及会对邮市造成什么影响,是众多集邮非常关心的事情。从近20年来新邮在邮市好恶的变化看,除了发行量作为影响价格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外,邮票本身的设计、票幅、印刷版别和质量以及题材等诸方面因素。也往往影响到新邮的价格定位和走势。国家邮政局于新邮预订前夕,将明年纪特邮票发行计划中85%的邮票图稿亮相公众,以引起邮人的关注。笔根据业已公布的2000年计划安排20套83枚(其中3枚小型张)邮  相似文献   

8.
次日封     
正相对于我们熟悉的首日封,次日封就是我们比较陌生的东西了。所谓次日封,就是某套邮票首发日第二天贴该票寄发的信封。它产生的原因大概有三种。其一,新邮不能在首日到货或售出,集邮者只能在首发次日购到新邮。如西安邮友寄我的《陶行知诞生一百周年》邮票次日封(图1),寄封者明确在封背记录(图2),邮票在当地为次日到货出售。其二,接收邮局  相似文献   

9.
编辑寄语     
《上海集邮》2005,(4):37-37
年票欣赏本期的重点题材是上年度发行的新邮评赏。在集邮传媒上,对于每种新邮的评赏,通常有两个高峰期,一是发行不久,众说纷纭;二是年度最佳邮票投票前夕,攸关各套新邮蟾宫折桂的命运。自从“上海市集邮活动日”升格为“上海集邮节”以来,每年都有好几家基层邮协举办新邮评赏的分会场活动,因为上海全市掌握的选票总量在全国范围内举足轻重,这类评赏会的倾向性言论就格外引人关注。  相似文献   

10.
苏善言 《集邮博览》2010,(10):70-70
"邮童"是我独创的词语,意为集邮的儿童。遇到两件事情,反映了当前开展青少年集邮的两大障碍:买票难,缺邮刊。便顺口溜出几句打油诗:孩童集邮怪可怜,购买新邮犯了难。敞开供邮有多好,凡是爱邮不差钱。集邮未来在少年,普及邮识靠宣传。  相似文献   

11.
肖言 《集邮博览》2014,(6):60-61
正近几年,新邮预报印制水平提升,设计美观,深受广大集邮爱好者欢迎,不少集邮爱好者变着花样把玩,引得邮友兴致盎然,其乐无穷。2014年初,换了新颜的新邮预报,一改前三年设计基调,全新推出,引起邮迷兴致。笔者闲暇时,将2011、2012、2013年的部分新邮预报宣传品与2014年仅有的5套宣传品进行了对比,从而发现改版的宣传品有"五大变"、"三不足。"  相似文献   

12.
大家议论     
集思广益助设计 现今各邮刊都设有“新邮赏析”和“质量揭短”等一类栏目,对发行的新邮进行评析,这无疑对邮票的设计和印刷会起到一点“亡羊补牢”的作用。但是,这毕竟是“马后炮”了。笔者以为,邮票发行部门如能在主要邮刊上设一个“新邮构思”新栏目,凡新邮出台前,先让大家来畅谈票图的创作构思,使设计者从中获得启发;或者是将设计者创作的初  相似文献   

13.
1999年的邮市赶上了众多的热点和题材,但只掀起了几朵小小的浪花,邮市还是那么沉闷,新邮还在不停地打折,邮人的心也在流血。回顾1999年的邮市,建国系列、元帅系列、伟人系列、名山等都轰轰烈烈,部分提前抓住这些题材的邮商收获不菲,因此不妨做做题材上的文章。前不久,国家邮政局提前公布了2000年的新邮发行计划,虽然暂时只有20套邮票,但结合2000年的大事仔细琢磨.如果能抓住其中的热点和题材。也值得在邮海中一搏。  相似文献   

14.
每逢新邮发行,邮友之间都会制作新邮首日封实寄给对方。这些首日封不论官制抑或自制,因其风格鲜明、个性独特而受到邮迷朋友的倍加喜爱。  相似文献   

15.
朝晖 《集邮博览》2003,(4):58-58
当前邮票市场正处于寒冷季节,新邮打折一片,邮人苦不堪言。尽管管理层多次采取减少发行量等救市措施,但市场并没有启动,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我以为新邮的销售方式或许有问题。大家都知道,邮票有双重属性。其一是邮资凭证,这是根本;其二是供人们欣赏、研究、收藏,这是派生的属性。按上述属性,新邮应该先在通信领域流通,然后进入集邮领域。而纵观这些年新邮的发行方式,恰恰相反,新邮发行后直接进入集邮领域。在很多地方,新邮被人们戏称是“集邮邮票”。因此,要振兴邮市,改变新邮打折的局面,应从改变其销售方式入手。  相似文献   

16.
乐轩 《上海集邮》2006,(9):39-39
上海市邮协于8月9日召开研讨会,发动基层邮协秘书长和集邮活动专家为改进新邮评选方法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17.
秋风乍起之时,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新邮预订日子,按近年来的惯例,2004年的新邮预订即将在今年11月初开始。由于新邮预订是影响未来一年中集藏者的新邮收集方式和市场运作的基础,所以许多人对此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措施关注有加,因此绝大多数邮人对新  相似文献   

18.
2000年的新邮预订已经尘埃落定,尽管此次投放的预订额度较1999年的新邮预订总量削减了40%,而且国家邮政局还破天荒地提早公布了17套新邮图稿供邮人先睹为快。从种种迹象表明,为了提高新邮的透明度,管理层还是有所作为的,并且花了一番心思。但从预订的情况看,实际反映并未如人们先前预料的那样,出现火爆的抢订场面,许多地方(尤其是大城市)的新邮预订既没有早早地高悬免战牌,又没有如数完成已削减的额度,而是出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平静,一些邮政企业在截止日期后仍然对手中尚未完成的额度发愁,此情此景不得不让人感到悲愤。  相似文献   

19.
今年7月28日,是唐山大地震20周年。为此,邮电部特发行《震后新唐山》特种邮票1套4种,以下,辑录唐山抗震纪念碑之碑文,供邮友在品赏这套新邮时参考。 “唐山乃冀东一工业重镇,不幸于一九七六年七月  相似文献   

20.
2000年新邮图稿在众多邮迷的期盼下,终于通过专业报刊展露芳容了。拍手称快之余,我们深深体会到国家邮政局的用心良苦。实事求是地说,2000年的邮票设计就总体而言是较为成功的,我周围不少邮友也持有相同看法。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邮票设计也不例外。下面我想谈谈自己对新邮图稿的一些观后感,也许有吹毛求疵之嫌,仅供有关部门和个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