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旋毛虫感染小鼠肌组织的病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旋毛虫感染小鼠肌组织的病理变化。方法:取40只昆明小鼠。用灌胃法建立轻度(L组)、重度(H组)旋毛虫感染动物模型,观察其膈肌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第1周时可见肌纤维变性、水肿、肌膜破坏等病理变化;肌幼虫囊包周围有较多的炎症细胞浸润。第5周时发生玻璃样变性,出现透明带。第7周时,幼虫及囊包周围开始有钙盐沉积。L组、H组两组除感染第13周外.其余时间病理变化没有观察到明显的差异。结论:感染旋毛虫后,肌组织出现变性、水肿、炎细胞浸润及幼虫囊包的钙化等病理变化,为旋毛虫病的病理检测提供有用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旋毛虫感染兔肌组织的病理变化.方法:1.旋毛虫肌幼虫的制备;2.实验用兔的分组及感染;3.分别感染后第2、4、7、10、14周从臀肌取材按常规固定、包埋、切片、HE染色,进行病理切片观察.结果:在第2和第4周时肌纤维变性、水肿,肌膜破坏等病理变化明显;在第4周时肌幼虫囊包周围炎症反应明显,有较多的炎症细胞浸润.结论:肌组织的特征性病理变化,为旋毛虫病时病理检测提供有用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3.
旋毛虫病检测技术及ES抗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旋毛虫病检测技术和ES抗原研究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利用旋毛虫肌幼虫的排泄分泌抗原(ES抗原)建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可成功地用于旋毛虫病检测。  相似文献   

4.
感染旋毛虫兔五种血清酶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旋毛虫感染兔,研究旋毛虫病时肌酸激酶(CK)、醛缩酶(ALD)、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乳酸脱氢酶(LDH)五种血清酶的变化,为旋毛虫病血清酶的检测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将31只实验用兔随机分成三组:轻度感染组11只,每只用灌胃法感染旋毛虫肌幼虫5×103条;重度感染组10只,每只喂入10×103条幼虫;对照组10只。感染后不同时间检测血清CK、ALD、ALT、AST和LDH活性。结果:兔旋毛虫病时五种血清酶(CK、ALD、ALT、AST和LDH)均升高,但以CK的升高程度最高,五种酶均于第3周达高峰,随后逐渐降低。在峰值时,兔血清CK的阳性率(100%)最高,其他阳性率分别ALD81%、ALT66.7%、AST61.9%和LDH52.4%。结论:兔旋毛虫病时,CK、ALD、ALT、AST和LDH五种血清酶尤其是CK的检测对于该病具有辅助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旋毛虫病时肌酸激酶(CK)、醛缩酶(ALD)、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乳酸脱氢酶(LDH)与虫体密度的关系,为旋毛虫病血清酶的检测分析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将实验用兔随机分成三组:轻度感染组、重度感染组和对照组,感染后不同时间检测血清CK、AI,D、ALT、AST和LDH活性,处死后用人工消化法进行肌幼虫计数。。结果:兔旋毛虫病时五种血清酶(CK、ALD、ALT、AST和LDH)均升高,五种血清酶与宿主腓肠肌虫体密度有相关性。结论:CK、AI.D、ALT、AST及LDH与宿主腓肠肌虫体密度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南美斑潜蝇发生危害的特点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美斑潜蝇是从国外传入的一重要害虫,已在国内数省发生,并对蔬菜和花卉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通过室内研究和野外调查,初步掌握了南美斑潜蝇在莱阳一带发生危害规律和各个虫态的危害特点,发现不同寄主植物被幼虫危害后的症状有差异,化蛹部位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分布也不一样.成虫在6月中上旬有个日活动高峰期,为5:30~7:30.  相似文献   

7.
结合近十年来我国淡水车轮虫的相关研究资料研究了网状车轮虫Trichodinareticulata Hirschman&Partsch,1955的形态分类学与种群多样性、地理分布及宿主特异性.结果表明:网状车轮虫是世界性分布的鱼类外寄生纤毛虫,集中分布在南、北温带地区的暖水区域;不同种群网状车轮虫的虫体表现出的形态学变异与宿主和水温的变化相关;网状车轮虫不表现为寄主和寄生部位的专一性.  相似文献   

8.
对小鞘指环虫、鲢指环虫和河鲈锚首虫行为的研究表明:在寄生状态下,这三种单殖吸虫的活跃性很不一样,而被剥离到清水中之后,其活动性均大大加强.纤毛幼虫孵出后即开始活跃的运动,对水流敏感且对来自宿主鱼和非宿主鱼的组织有相似的趋向反应。  相似文献   

9.
对小鞘指环虫、鲢指环虫和河鲈锚首虫行为的研究表明:在寄生状态下,这三种单殖吸虫的活跃性很不一样,而被剥离到清水中之后,其活动性均大大加强.纤毛幼虫孵出后即开始活跃的运动,对水流敏感且对来自宿主鱼和非宿主鱼的组织有相似的趋向反应.  相似文献   

10.
南美斑潜蝇是从国外传入的一重要害虫,已在国内数省发生,并对蔬菜和花卉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通过室内研究和野外调查,初步掌握了南美斑潜蝇在莱阳一带发生危害规律和各个虫态的危害特点,发现不同寄主植物被幼虫危害后的症状有差异,化蛹部位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分布也不一样.成虫在6月中上旬有个日活动高峰期,为5:30~7:30.  相似文献   

11.
本文时寄生在人工养殖真鲷(Pagrosomusmajor)体上的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irritansBrown,1951)感染期幼虫进行了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幼虫阶段虫体虽无明显的口器结构,但其内部已具有将会发育成口器的口器原基;幼虫质股外同样具有泡状物的外套结构;质膜下的线粒体丰富且分布规律,并有许多梨形的细胞器,它们开口于质膜外的泡状结构;细胞内无Lieberkuhn’s胞器.  相似文献   

12.
许多细菌寄生在一些动物的体内,靠寄生对象——宿主体内的营养过活,这些寄生物通常不会要了宿主的命。但有些拟寄生物会把宿主改造成自己的奴隶。如胡蜂和寄生蝇。它们把卵产在毛虫体内。让孵化出的幼虫以宿主为食,直到宿主献出生命。  相似文献   

13.
稀土元素对黄粉虫生长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含不同剂量稀土的饲料喂养黄粉虫,发现在每公斤饲料中添加100mg氧化镧可使黄粉虫的一些重要的生理指标发生明显的变化:①在生长力方面,幼虫的生长速度显著加快,幼虫的存活率有所提高;②在繁殖力方面,雌虫提前两天产卵,雌虫的产卵期缩短了5天,雌虫的产卵量显著提高,实验结果还表明稀土在黄粉虫体内的蓄积量很低,稀土处理50天的幼虫主要营养成分含量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莫氏扩張絛虫是牛、羊的重要寄生絛虫,特别对犢牛和羔羊有致命的危險。在印度的东巴基斯坦,山羊感染达到90%(Rohman,1958)。当莫氏扩張絛虫局限于腸管一定部位时,妨碍宿主食物的順利通过,引起腸管的堵塞,腸套迭,粪滯、腸扭結或腸破裂。虫体的新陈代謝产物常使宿主产生中毒現象,引起幼畜的发育迟緩,減低宿主对各种有害因素作用的抵抗力,提高宿主对各种續发性傳染病和侵襲病的易感性(1956)。  相似文献   

15.
奥妙神奇的大自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生物 ,而生物界最普遍、最引人注意的现象之一就是雌雄性别。大多数生物特别是高等动物雌雄间的差异非常明显 ,这种差异表现在许多外部形态特征及内部生理结构上。在植物界 ,雌雄性别的差异不像动物那样明显 ,雌株和雄株的差异多表现在花的结构上。有些低等生物雌雄性仅表现在生理差异上 ,而在外形上却完全相同。下面 ,我们就来看其中最奇妙的几例 :海生蠕虫后 的雌虫大 ,口吻长 ,雄虫很小。这种虫的性别决定很偶然 ,成熟的后 在海里产卵 ,卵发育出的幼虫不具性别。等幼虫落到海底将发育成雌虫 ,落到雌虫…  相似文献   

16.
固始鸡肌纤维生长发育规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选择200只固始鸡饲养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分别于0、2、4、6周龄各随机抽取10只宰杀,对小腿肌(腓肠机)、大腿肌(股胫外肌)、胸肌(肋提肌)、翼肌(臂二头肌)肌纤维直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日龄的增加,不同部位纤维的直径均显著增加(P<0.01);不同部位肌纤维直径在不同时期发育速度不同;肉质的改变与肌纤维的发育有关。  相似文献   

17.
汉英动物隐喻的文化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英两种语言中都存在大量的关于动物的比喻语言,尤其是以动物喻人的语言,我们认为这是存在于人类思维中的概念隐喻,即:“人是动物”。但两种语言关于动物的隐喻表达和意义存在诸多差异。本文分析,文化差异是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其因素有三个方面:一是不同文化对源域特点的民俗看法不同;二是源域在不同文化中的突显程度不同:三是不同文化民族的认知视角不同。  相似文献   

18.
食虫植物     
大千世界真是千奇百怪,既有能吃植物的动物,又有能吃动物的植物。人们通常把能捕猎一些小昆虫的植物称作食虫植物。食虫植物在地球上分布很广,它们大多生活在热带或亚热带地区。全世界约有食虫植物500种,我国有30多种。那么,这些植物是怎样捕捉虫子的呢? 猪笼草是一种很有名的食虫植物,它在我国海南岛、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海水硬骨鱼的3种主要脏器的组织化学染色实验,研究了海水鱼“白点”病时宿主非寄生部位细胞中的糖原、蛋白质、AKP酸及线粒体含量和活性的影响;分析了组织化学变化与宿主体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3年研究结果表明:沿黄稻区稻象虫1年发生1代,仅以幼虫在土中越冬。春季越冬幼虫化蛹羽化,稻田插秧后产卵危害,孵化幼虫沿稻茎入土危害稻须根。稻象虫发生程序与土质、耕作栽培方式等因素有关,沙壤土稻田重于粘土稻田,单季稻田重于麦稻轮作田,秋季免耕田重于秋耕田。成虫羽化后在土蛰留8-9d,出土时已发育成熟。成虫早晚活动,具有假死性,有一定飞翔能力和趋光性。稻象防治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配合药剂防治。具体措施:提倡秋耕种麦;水稻插秧时多耕多耙,人工打捞泥水中土上浮成虫集中消灭;插秧后1周用3%呋喃丹G1.5-2.0kg/mu,拌细土撒施或40%甲基异硫磷Ec75ml/mu,兑水喷雾,防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