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半天”一词在现代汉语尤其北方方言中应用广泛,可作为量词使用。在灵丘方言中“,半天”是一个典型的语气副词,在语句中位置灵活,句首、句中、句尾均可出现,可以表达醒悟、意外、怀疑和讽刺等多种语气,可以与其他副词共现,并具有丰富的语用功能。研究发现,语气副词“半天”是“动词+半天”构式的省略用法。灵丘方言中的语气副词“半天”是由其它词类虚化演变而来的。在“半天”虚化为语气副词的过程中,语境是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副词“就”和“才”在时间、数量、范围等方面的使用中有交叉现象。本文着重从句法.语义来论述“就”与“才”在时间、数量、范围方面的异同,探究其原因。同时,分析“才”对“就”的歧义分化作用。  相似文献   

3.
当客观事实与说话人心理预期偏离时,副词“才”与“就”都是言者主观小量立场的表达手段。句中只有一个表量的成分时,其出现在“就”或“才”之后,并与该副词在语义上密切相关,体现主观小量。两个副词的不同之处在于,句中出现两个与量相关的成分时,其分居副词前后,“才”仍只与其后的量相关,“就”却与其前的量相关。另一个与副词无关的表量成分仅用作对比来凸显量之小。副词“才”与“就”这一核心语义并不受语义指向和焦点位置的影响。焦点和两个副词一样,都是凸显言者立场的手段,其作用是激活相关预设,以顺利展开会话涵义推导,传达言外之意。  相似文献   

4.
主观评价性副词“就”和“才”都是预设触发语,当二者语义指向左边时,在时间、数量、速度、难易程度等方面,“就”表示“少、短、快、易”,而“才”则相反。由此出发引申用于条件逻辑关系方面时,“就”侧重条件的充分性,有它就够,其条件松、要求低、标准宽;“才”表示条件必要性,缺它不可,其条件紧、要求高、标准严。它们在时间方面可以引申到条件的有无,充分与否。由此得出二者的预设情况,进而区别“只要”句和“只有”句。  相似文献   

5.
语气副词“势必”由非词的分立的句法单位词汇化而来。在古汉语中“势”与“必”共现有四种句法类型:其 “势必” VP;主语 “势必” VP;小句 “势必” VP;“势必” 小句。在这四种句法类型中,“势必”为副词的形式标志有三个:“其势必”中的“其”由指示代词转向人称代词;“势”的实指义虚化;“势必”居小句首表示一种主观态度。根据上述标志,“势必”作为副词形成于魏晋南北朝与唐宋时,完全成熟于元明清时期。其词汇化的主要因素是“势”的意义虚化,与“必”融合为一个复音副词。  相似文献   

6.
中学英语中“也”有多种译法,现归纳如下: 一、用一些副词来表示“也”,如:too、also、either、as well等。1.副词too,它用于肯定句和疑问句,位置既可位于句中,也可位于句尾。如: Have you been to Beijing,too?你也去过  相似文献   

7.
在肯定性陈述结构中,一般主语位置上的施事成为对比焦点且受“是”标记是有一些限制条件的。如果焦点标记词“是”与范围副词“都/就”都针对某个施事,则“是”与“都/就”只能分现,不能同现,因为一个施事只能允许被凸显或强调“量性”和“施者”这两个信息成分中的一个。对比焦点标记词“是”与“连”在同一句子里不能共现,其原因在于违背了“单一强式焦点原则”。在变式句中,一般主语位置上的施事(话题)都不能接受“是”的标记而成为对比焦点,因为话题与焦点在本质上是对立的。  相似文献   

8.
泉州方言拥有丰富的程度副词,在以往的方言研究中,对程度副词关注不够,只是做些典型例举而已。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分析,记录了30个程度副词。文章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给程副词做语义上的分类和内部差异阐释;二是对程度副词与形容词性、动词性、名词性成分的组合能力做出描写;三是就程度副词与其它副词、程度副词自身的连用共现现象展开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9.
基于北京大学CCL语料库,采用描写和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对副词“一点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一点儿”为否定极性副词,强制性地要求用于否定语境,且为严格、非自由、非黏着否定极性副词。在句中作状语,有两类典型固化的否定句法槽,常与“也”“都”共现。用在否定句中表全量否定,可增强语势,凸显前景信息以及强调主观认识。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语中的“没法儿”由述宾结构词汇化演变而来,多用于口语。语义上,“没法儿”既可以表达客观否定,也可以表示“不可能及绝对不会”(含肯定语气),还有“达到极限”(含夸张语气)的义项;句法上,可出现在句首、句中和句尾,可与其他动词共现,且常与副词连用,其后接成分主要是谓词性成分;语用上,具有主观强化功能、焦点凸显功能以及互动性功能。“没法儿”能灵活适用于不同句类,但不能出现在祈使句中。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汉语中,“才”与“就”是使用频率很高,而又具有着复杂意义和用法的副词。有关副词“才”与“就”的研究很多,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才”与“就”在句法应用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其表义类型及结合功能两个方面去探讨、分析“才”与“就”在句法中的用法。“才”与“就”都属于主观性相当强的副词,具有基本相同的表义类型,但在具体的用法中,所表达的语义,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以时与量两种表义类型中存在着的差异最大。副词“才”与“就”都具有很强结合功能,但副词“才”在结合功能上更要优于副词“就”。  相似文献   

12.
说“乃”     
“乃”是文言文中使用相当广泛的一个虚词。它在句中主要用作副词,其次是作代词和连词。本文准备就副词“乃”的一些用法特色,谈一点粗浅的学习体会,希望有助于理解和翻译使用副词“乃”的文句。 “乃”作副词,一般多用于谓语动词之前,起修饰、限定、强调,确认等作用。如果用于叙述句后一分句之首,则有时间和事理上的相因关系。应当指出的是,不论副词“乃”的功用如何,一般说来,它大多带有事情发生之不易,结果出现之难,强调数量之少、时间之久的意义。这里的“乃”字,大略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于是”、“就”、“才”、“仅仅”,“原来是”、  相似文献   

13.
一.中文句子:他因为现现优越,所以被提升了。此句的含义是:“表现优越”是“因”,“被提升”是“果”。在中文句子里,“因为”与“所以”必须并用,但是,在英文中却没有这个必要。要把上列句子译成英文,我们可用下述两种方式。(甲)用“副词短语”(adverbial phrase)来表示“因”: 在此译句中,“for his excellent performance”为副词短语,修饰动词“was promoted”。在用法上,此短语一般置于句尾。此外,我们也可用“because of”,“on the score of”, “on account of”或“owing to”来取代“for”,意思及作用不变。例如:  相似文献   

14.
"从来"句的语义语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深层语义及语用角度重新审视时间副词“从来”所在句子即“从来”句,可以发现在表层句法结构和意义背后隐藏着人们使用“从来”句的主观心理认知基础,即对某一主观事态的强调申明,或对某一客观事态的强调评断。“从来”句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无论在否定句还是肯定句中,说话人对前文或隐或现的某种个人看法或公认看法的积极否定提供了“从来”句的语用前提和背景。  相似文献   

15.
本文着重讨论了“就”、“才”句中出现实际语境和不出现实际语境两种句法条件下“就”和“才”的语用过程。同时,本文也对“就”、“才”因估价义弱化而与副词“只”近似同义以及能愿动词对“就”、“才”的使用产生不同的约束作用等情况作了比较详细的分析。笔者最后指出,“就”和“才”在其语用过程中虽表现出多种不同的句法、语义特点,但本质上却只有一个词汇意义、一种用法  相似文献   

16.
“不一与程度副词共现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是“不+程度副词+形容词”;一种是“程度副词+不+形容词”。第一种情况的程度副词一般为深度绝对程度副词,整个结构表对深程度的削弱,形容词一般为褒义词,有委婉口气;绝大多数的程度副词都能进入第二种情况,其中的形容词一般也为裘义词,当为深度程度副词时,表加强否定,有讽刺之意;当为浅度程度副词时,表委婉口气。  相似文献   

17.
时间副词"刚"和表示完成意味的动态助词"了"何时可以共现,以满足句子的自足条件;何时二者取其一,才不会造成语义多余和重复表达,这是外国学习者比较困惑的地方.本文旨在针对这些问题来探讨"刚"能否与"了"共现的问题,以及共现的条件,规律及其相关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评注性副词“究竟”是现代汉语的高频词,本文从它所处的句式、句法分布及与其他副词的共现分布来对副词“究竟”进行句法考察。副词“究竟”后常跟表疑问的词或词组,还能构成“NP究竟是NP”的句式;在句子中常常修饰VP,只能充当状语;它作为副词,还能与别的副词连用共现。  相似文献   

19.
“程度副词 名词”结构是一种新现象,模糊修辞的历史也不久,本文把“程度副词 名词”结构与模糊修辞结合起来,主要通过探讨“程度副词 名词”结构的模糊形成原因和模糊修辞功能,来说明“程度副词 名词”结构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语气副词进行了重新分类并制作了语气副词与六个典型语气词共现的句类分布表,结合实验语音学的研究方法,对比留学生的语调语图和标准语图,进行了偏误分析,从而全面考察了低级局部共现中的语气副词与语气词共现的句子语调,为书面形式标志在对外汉语语调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