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构音障碍儿童的辅音声母偏误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由于辅音的发音难度远大于元音,因此构音障碍儿童辅音的发音偏误率非常高。在对11名构音障碍儿童1554人次的普通话和沪语样本分析发现:从发音方法看,样本中以塞音/擦音/塞擦音的区别偏误比例最高,其次为浊音/清音的偏误,再次为送气/不送气的偏误;从发音部位看,样本中以舌根音的失误率最高,其次为舌尖前音和舌面音,再次为唇齿音,而双唇音和舌尖中音的偏误率最低。虽然舌尖后音的偏误率高达53.41%,但其只存在于普通话音系中。另外,构音障碍儿童还存在部分辅音声母的脱落。究其原因,是由于构音障碍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差而造成交际目标低下、音系认知能力不足,以及因发音器官紧张度不够造成的构音功能和自我监控能力不足。  相似文献   

2.
李国俊 《考试周刊》2011,(34):34-36
国内语音学界在普通话语音研究方面,对舌尖前、舌尖后、舌面前三组辅音的发音部位及发音方法研究比较多,但对发音部位及发音方法外的其他影响因素讨论较少。在实际发音时,舌尖后音舌下会产生明显空腔,这种情况也出现在舌叶辅音中。在发舌尖前、舌尖后、舌面前和舌叶音的时候,可观察到这四组辅音气流通道长度有明显区别。作者认为舌下空腔存在与否、气流通道长度对以上四组辅音的发音有较明显的影响,甚至决定相关辅音的音质,并对此进行探讨,旨在揭示其产生的影响及原因。  相似文献   

3.
沙特阿拉伯学生在学习汉语初级阶段常出现一些语音偏误,这种偏误有一定的普遍性和规律性,且具有别于其他国别留学生语音偏误的特殊性。由于篇幅所限,文章仅选取了沙特阿拉伯学生的汉语辅音偏误为调查对象,进行了语音测试,测试分为听辨和朗读汉语辅音两个方面。根据测试结果,文章主要从学生母语即阿拉伯语对其习得汉语辅音的影响方面,分析了产生偏误的原因。最后提出针对沙特阿拉伯学生汉语辅音教学的建议。以期对来自阿拉伯国家、母语为阿拉伯语的留学生的语音教学,特别是初级阶段的语音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现代维语语音和谐律是维语规则规律系统中一种十分重要的规律。我们知道,现代维吾尔文学语言的语音按发音及其在语言中的作用,可分为元音和辅音两大类别。元音按舌位和谐关系可分为前元音(?),后元音(?),央元音(?)三种。按唇状元音可分为园唇元音和非园唇元音两种辅音也可按照发音方法分为浊辅音和清辅音。母语语音的上述分类与该音的和谐律关系甚为密切。因为母语语音在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以及在浊音性和清音性方面相互适配,相互作用,相互协调一致。这种语音关系就叫做语音和谐律(?)。维语的元音和谐律分舌位和谐与唇状和谐两种。  相似文献   

5.
把汉满语音作了系统的对比,并得出了一些对于对外语音教学法的启示,即运用国际音标把母语和目的语(汉语)语音联系起来,采取对比分析的方法,将母语中接近目的语(汉语)的语音以改变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的方式进行加工,再教授给第二语言学习者,从而促进其母语语音在目的语(汉语)语音学习中的正迁移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舌尖后音的习得是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最大的困难之一.本文从语言迁移、"中介语"等理论角度出发,分析了舌尖后音产生偏误的原因,并提出克服这一发音难点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韩国学生在汉语学习中常出现一些共同的有规律性的发音偏误 ,持久伴随 ,不易克服。本文根据负迁移理论 ,试图从中韩语音主要是音素的差异着手 ,通过比较两种语言中辅音与元音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的异同来揭示韩国学生在汉语学习中发生语音偏误的根源 ,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8.
汉语作为越南学生学习的目标语言,在语音学习过程中存在一种"交叉性",既依赖母语中与目标语相同或相近的发音,又要排除母语对学习目标语的负面干扰。基于此,越南留学生中介语声母发音也是如此,从实验语音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声学分析,可以找出发音偏误,以辅助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9.
普通话动态腭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誉为“实时地看语音”的动态腭位技术可以显示发音过程的舌一腭接触图像,因此被广泛地应用于辅音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的研究,特别是在协同发音的研究中有更大的应用价值。为此,我们在2001年建立了一个规模较大的《普通话语音动态腭位数据库》,共含有2081个音节。我们采用接触面积比、接触指数(CA、CC、CP)和约束度(CD)等指数研究了普通话辅音发音的生理特点和双音节环境中协同发音的情况。研究显示:这套指数对描述辅音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是十分有效的;普通话鼻韵尾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辅音声母在协同学喜由曲铂甫序抽旱可而删的  相似文献   

10.
基于EPG的蒙古语/r/辅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EPG和语图相结合的方法,从腭位和舌位角度分析了蒙古语/r/辅音每一个变体的发音位置和发音方法,试图揭示辅音/r/发音过程中舌整体的动作姿态。根据实验结果,蒙古语/r/辅音有三个变体,其中主要变体[J]是一个舌尖后齿龈闪音,出现频率高;变体[r]是一个舌尖后齿龈颤音,出现频率低,发音时舌位和舌姿态与[J]的一致,不同之处在于颤的次数上,[r]一般颤2-3次;变体[r]是一个擦音,出现频率低,只出现在擦音和送气音前,发音时与闪音和颤音同样舌面后抬起,舌面前和舌叶中心下凹,舌叶两侧和舌尖向上抬起,但不会接触到上腭,而对气流组成阻碍,发出擦音。  相似文献   

11.
Interlingual transfer refers to transfer rules from the first language.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which will unavoidably interfere with the English learning.When the interference of mother tongue fosters target language learning,it is called mother tongue’s positive transfer.Conversely,the mother tongue’s negative transfer will emerge.With mother tongue mode of thinking automatically,Chinese students always make errors when they compose a sentence or write a passage.Interlingual transfer includes three aspects:lexical transfer,grammatical transfer and cultural transfer.  相似文献   

12.
维吾尔、哈萨克族学生汉语连接成分偏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篇章语言学理论并通过对大量语料进行分析后发现,在汉语叙述体篇章中,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主要是维吾尔、哈萨克族学生)对连接成分的使用容易出现以下几种偏误:连接成分的误用、冗余和缺失等。以上偏误主要是由于学生母话的干扰、目的语的负迁移、缺乏汉语语感、教材和教师教学指导不足等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3.
韩玲 《培训与研究》2008,25(3):23-25
过渡语是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使用的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传统的二语学习理论过分强调其错误的负面作用。本文依据错误分析理论.重新探讨了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过渡语错误的性质极其重要意义,并分析了过渡语与语言错误之间的关系,指出它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和由此给外语教学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在基于自建中介语语料库的基础上,对老挝学生程度副词作状语的使用情况、偏误情况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冗余、错序主要是由母语负迁移造成的,而误代和遗漏主要是由于汉语规则泛化造成的,再结合语言对比,汉语的程度副词发展时间长,使用复杂、表达细腻,这是老挝语所不具备的。因此对于母语同为依靠虚词作为主要语法手段该类语言的学习者而言,对其母语有一定的认识,能够促进对外汉语虚词教学。  相似文献   

15.
中介语石化现象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普遍存在,尤其存在于学生的写作中,包括大学英语四级和六级考试的写作。学习者在写作中对石化现象缺乏正确的认识、母语的负迁移作用以及对目的语笼统化都造成了中介语石化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教与学的不同方式导致的,并且大部分错误是有规律可循的,可以通过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的调整来改进、减少,甚至避免这些石化错误。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EFL学习者英语写作里使用时间状语时出现的母语负迁移作了实证研究,分析了英语写作中存在的母语负迁移现象和造成负迁移的因素,提出了英语学习中应该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创设真实情境下的英语语言环境,利用语言的迁移规律,帮助学生克服干扰,减少负迁移,促进正迁移,提高英语学习成效。  相似文献   

17.
"爱"类同素词是韩语背景学习者常混淆的一类词,主要混淆原因并非目的语词的意义相近、相通,而是母语和目的语知识的双重影响,其中以拆识复合词的影响最为严重。这启示词语偏误研究今后应多关注同类偏误现象背后的复杂原因,力求客观、准确地找到具体偏误原因,以便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18.
从二语习得和对比语言学的角度对高考短文改错题的重要性和改错方法进行了详细探讨,论证当学习者目标语的用法和母语的用法有差异的时候,学习者往往会出现错误。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如果能够系统地总结出中英文的用法差异,就能较容易识别出自己英语作文中以往所犯的各种错误,从而写出较为规范的英语作文。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EFL学习者英语写作里使用时间状语时出现的母语负迁移作了实证研究,分析了英语写作中存在的母语负迁移现象和造成负迁移的因素,提出了英语学习中应该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创设真实情境下的英语语言环境,利用语言的迁移规律,帮助学生克服干扰,减少负迁移,促进正迁移,提高英语学习成效。  相似文献   

20.
舌后部由于其隐形特点在英语发音中较难掌握。本文分析了英语五个后元音和三个鼻音的发音方法、发音部位、典型错误及纠正方法,阐述了舌后部的气流导流作用,进而论述了舌后部在后元音和鼻音发音中的主导地位,并对语音教学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