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新课标中把过去的“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能力。对处于起步阶段的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阅历浅,知识有限,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往往是表层的,语言表达往往言不由衷、辞不达意。在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时,他们有时不知道如何说,从哪儿说起,说的话东一句西一句,看到什么说什么,想到哪儿说哪儿。如何上好低年级的口语交际课。让学生会说、爱听、乐于表达呢?在教学实践中.我对口语交际课进行了尝试。  相似文献   

2.
范芳芹 《考试周刊》2014,(63):35-35
<正>《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由此足见"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但口语交际的现状是学生不愿说,不会说。如果教师能在口语交际训练中放足"调味品",为学生奉上一节"色香味"俱全的课,那么学生定能大开其口。我针对农村儿童的特点和语言教学情况,探索了一些口  相似文献   

3.
口语交际是现代公民的必备素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符合中学语文学科性质的。它应从以下五个途径实施:凭借语文教材里的说客形象,加强口语交际训练;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口语交际训练;借习作训练,加强口语交际训练;课前三分钟的演讲活动中,加强学生的口语训练;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口语交际训练。总之,只要教学得法,学生的"嘴功"是可以练出来的。  相似文献   

4.
<正>一、利用教材,上好口语交际课"口语交际"训练的主要途径是课堂,训练的主要素材来源于教材。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口语交际训练资源,教师应该明确把握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针对口语交际教学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活动方式,扎实开展口语交际教学活动,让学生想说、敢说、会说、乐说,逐步提高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想说";营造民主平等的交流平台,让学生"敢说";教给基本的交际方  相似文献   

5.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买文具》是一篇口语交际课,要求学生知道买文具时应该说什么,能正确表达自己购买文具的愿望,能与售货员正确交流。这篇口语交际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容易激发他们与人交流的愿望。根据本课的特点和修订版“大纲”对口语交际的教学要求,本人采用了如下方法进行教学:一、买一买课前我布置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到文具店里购买文具,要求学生记下你是怎么和售货员说的。这一步,是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初步感受到文具店购买文具时该说些什么,为下面的口语交际训练作好准备。二、演一演课堂上,就地取材,在…  相似文献   

6.
构建立体化的口语交际体系,包括贯穿高中三学年的课前三分钟演讲的"主线训练",以及热点新闻采访、辩论赛、读书沙龙的专题训练;探索多样化的口语交际训练路径,让口语交际与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相结合,促进读、说、写的协同提升。  相似文献   

7.
口语交际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认识能力,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发展思维能力最理想的手段之一,也是小学生作文起始的必经阶段.因此,小语教材新增添了口语交际训练项目,而且每次口语交际都配有具体形象的图画,设计了提示或问题,为口语交际训练提供了很好的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上好"口语交际"课,抓好口语这一基本训练,能促进儿童语言和思维的协调发展.那么,如何抓住重点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呢?  相似文献   

8.
杨丽梅 《教育导刊》2003,(8):118-119
A.接到任务 5月28日我校要进行科研成果汇报活动.我将要承担一节"口语交际"课.我很兴奋,能参加这样的汇报课是一件很荣幸的事,虽然口语交际课对我来说是一种新事物,但我还是很乐意地接受了任务.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我和潘校长及同级老师最后商定口语交际课课题--《水果》.可是口语交际课到底怎么上呢?我请教同级老师,他们都认为和说话课差不多.接下来,我按照这一思想认真备课,准备试教.  相似文献   

9.
口语交际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新课标要求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景,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我尝试在课前三分钟、课堂教学、专题训练、具体活动、日常生活等几方面,创设情境,努力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0.
正如何体现新课标理念,优化口语交际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努力凸显口语交际的双向互动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二字,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这是口语交际训练不同于以往听话或说话训练的一个显著特征。听话、说话是单向的活动,而口语交际则是一个听方和说方双向互动的过程,不是听和说的简单相加。只有交际的双方处于互动的状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因此,我们在口语交际  相似文献   

11.
这是于老师21年前上的一节一年级口语交际课。1985年,于老师在中央教科所潘自由老师和徐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张庆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言语交际表达训练”的作文实验。21年后的今天,其中“口语交际”部分已写入《语文课程标准》。于老师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在这节课上,老师精心创设情境,使学生在一定语言环境中,跃跃欲言,不吐不快,儿童的表达欲望被激发起来,于是,课堂上,他们情之所生,妙语连珠。  相似文献   

12.
一节口语交际课,训练重点是看图编故事。本课配有两幅图画:一幅画的内容是小鸡、小兔、小猫和小羊坐在长颈鹿家里.每个动物前都放着一个空盘子;另一幅图画上画着青草、萝卜、虫子、小鱼四盘小菜。在这节口语交际课中,如何体现新《课程标准》对低年级提出的“能说一段意思完整的话,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态度大方、有礼貌”的要求呢?  相似文献   

13.
口语交际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具体生动的交际情境、交际活动的设置和开展,培养学生交际能力及口语表达的一种课型。这种课型完全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基础,所以,要想上好口语交际课,激发学生已有的经验与生活十分重要。而这次有幸观摩了几节口语交际的赛课,我从赛课教师们讲的口语交际课中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14.
莫纪梅 《教师》2014,(31):51-51
正一、语文课内强化训练(1)在口语交际课上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要让学生获得完整的系统的口语交际能力,就必须在语文课内安排一定数量的课时,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专题训练,从倾听到表达、从口头语言到体态语言,按部就班,逐步推进。这是学生获取口语交际知识和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2)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口语交际训练。口语交际训练仅仅依靠几节口语交际课远远不够,应该贯穿在语言教学的始终。阅读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师、文本、学生三者互动的过程,是师与生、生与生进行学习交往的过程。因此,充分重视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口  相似文献   

15.
懂得倾听,学会表达和交流是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也是口语交际教学关注的研究点。怎样利用短短的45分钟有效地开展口语交际训练,切实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节口语交际课中都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呢?作为引导者和提供交际平台的教师来说,关注学生差异,构建开放式口语交际体系能促进学生口语交际力。  相似文献   

16.
明天口语交际课的教学内容是"介绍我国的一个民族",我不禁想起了去年教学这一内容的情景:学生们课前已搜集了资料,准备得充分的学生还能丢开资料介绍,准备得不够充分的学生则捧着资料读。别人介绍的什么,大多数同学不感兴趣。读的人读得冗长,听的人昏昏欲睡,课堂气氛比较沉闷。介绍一个民族,成了"走过场"。我想,这样的口语交际,学生"倾听、表达与交流"的能力能得到锻炼吗?那一节课一直压在了我的心头。  相似文献   

17.
小学阶段是口语交际训练的起始阶段,我们应重视这阶段的口语交际训练。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努力上好口语交际课,逐步使学生做到有话可说,有话想说,为学生以后作文有话可写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廖秀艳 《考试周刊》2007,(29):135-136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要利用各种机会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使他们具备一个合格的劳动者所具备的素质。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利用课前三分钟、课堂讨论、教材中的口语交际材料,给学生的口才训练"铺路搭桥",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激发学生的说话潜能,那么职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9.
程瑶 《广东教育》2003,(2):29-29
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由此可见,口语交际的重要性在于服务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正是言语交际的最终训练目的。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教学,我坚持从学生会说的简单训练入手,给学生一个低台阶,让他们敢于、乐于跨上去,继而使其自信地面对下一个台阶。如教言语交际《我喜爱的动物》一课,我先用课件出示一个点,让学生用“这是……”来说话。这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较简单的,而且孩子们可以充分发挥其想象力,随心所…  相似文献   

20.
杨静 《教育文汇》2012,(1):41-41
这是两年前我上的一堂口语交际课,主题是学会安慰。教材提供了三种情况。我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然后请他们任选一种来说一说。这个教学流程很顺利,可是我仍然很纠结——这就是口语交际课吗?这两周一次的口语课,每次重复着相同的过程,只是内容不同而已。难道口语交际课就不能上出不一样的味道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