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的高校教育长期缺乏生命意识教育,导致大学生的生命意识较为淡薄.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和谐、校园的和谐及社会的和谐.我们应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途径来培养大学生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缺乏生命意识教育,对生命的认识、生活的体验、生命的价值等问题的思考较少,漠视生命,这才是大学生自杀现象的深层次原因,而不能把大学生自杀问题片面地归因于心理问题。高校应重视生命意识教育,通过重建高校教育价值取向、实现生命意识教育课程化、丰富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多位一体的教育网络等方式,加强生命关怀,从生命意识教育入手,搭建更为有效的大学生自杀预防体系。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5,(63):149-150
每一个现存的生命个体对自己生命的自觉认识,包括生存意识、安全意识和死亡意识,等等。大学生个体对生存及安全意识的冷漠,很大可能是因其生命意识淡薄,家长和学校、社会对生命意识的教育或宣传不足等。本课题小组成员通过调查和了解广东某高校大学生的生命意识现状并提出合理有效的提升生命意识的策略,旨在更好地推进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提高生命教育的受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   

4.
从大学生自杀和校园暴力论大学生生命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自杀和校园暴力不断发生在被誉为天子之骄子的象牙塔内。大学生的生命意识令人担忧,大学生生命教育刻不容缓。文章在剖析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的根源、生命意识教育的内容基础上,提出实施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的关键之所在是转变教育观念、培养生命关怀能力、培育生命智慧、进行个体生命的社会价值教育和创设“体验”情境。  相似文献   

5.
生命意识指人对生命的存在、生命的价值及生命意义的理解和认识.生命意识缺乏、对生命的漠视是当前大学生产生伤害生命事件或案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应通过开设生命教育课程、挖掘高校教育中的生命关怀的因素、加强抗挫折教育与死亡意识教育、加强人文素养教育以及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功能等来促进大学生生命意识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柳州师专学报》2017,(5):95-98
大学生生命意识的缺失是不容忽视的现象。当前,大学生存在生命价值意识的偏离、生命责任意识的淡漠、生命承压能力的脆弱、生命调谐能力的缺乏等生命困境。追本溯源,大学生生命意识的缺失是学校、家庭、社会等三方的生命教育缺位造成的。为此,提出确立生命教育的原则、充实生命教育的内容和拓宽生命教育的途径等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压力也越来越大,有些大学生开始漠视生命,选择自杀、伤人等极端暴力手段来逃避现实,引起高校加强对生命教育的注意。本篇文章说明了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意义以及在生命教育过程中理应强调的三种意识:忧患意识、生命意识、和谐意识,且重点讨论了实行生命教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最近几年,关于大学生的话题越来越多,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大学生的自杀和杀人问题。我们不禁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作为天之骄子的当代大学生,为什么如此不尊重和珍惜崇高而伟大的生命?答案也许有很多,但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因为缺乏生命意识的教育而导致大学生生命意识的缺失。生命是指人的存在和实践活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其现实的存在是人的一切可能性的基础。西方人提出生命神圣论,指出生命的存在是生命的最高原则,没有生命,就无法谈及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我们经常说美国人在战争中最怕死,喜欢投降,其实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人所具有的生命意识。这对我们理解生命本身是有一定启发意义的。生命意识就是指对生命的认识和自觉。它包括生命的存在意识和生命的价值意识两个方面。一方面,人要认识到生命存在的唯一性、不可替代性、  相似文献   

9.
目前大学生生命教育普遍存在课程设置滞后、社会教育理念落后、大学生心理相对脆弱等问题。通过丰富教育内容、典型案例剖析、加强个别交流等,可以在实践中升华生命教育,从真正意义上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生命意识、责任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并最终达成生命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关于用儒家文化对大学生进行生命道德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生命的漠视突出地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的缺失。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大学生本身的弱点说明对大学生进行生命道德教育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用儒家文化对大学生进行生命道德教育,可以使大学生领悟生命的神圣,体认生命的价值,防止生命被异化,提升生命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