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文章从人文社科与工程教育融合、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互联网+”与教育平台融合、虚拟仿真与“5G+”技术融合等四个方面,探讨新工科形态下文理特色院校新工科建设的自身优势与面临的挑战,提出创新与融合、协调与共享的建设理念,以期为不同类型高校的新工科建设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高等学校的优势与特色学科和专业建设已经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地方工科高校的优势与特色学科和专业建设更为迫切。只有认清地方工科高校的特点,在办学目标定位、学科布局、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立足长远,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真正办出有优势和特色的大学。  相似文献   

3.
"新工科"时代的到来赋予工程教育新的使命,工科专业调整是新工科建设的应有之义,而调整后的工科专业布局则是验证新工科建设是否得以扎实推进的重要维度.本研究以新工科建设中的33所重点综合性院校、工科优势高校和地方高校为研究对象,在对其工科专业调整与布局进行全面资料搜集与分类处理的基础上,认为当前工科专业调整主要包括外生新兴专业与内生新型专业相结合的专业新建、内部转型升级与外部跨界沟通并存的专业调整与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之下的专业退出三种基本路径,调整后的工科专业布局则可归纳为基础类工科专业支撑、主干类工科专业引领与特色类工科专业差异化发展三种基本模式.工科专业的调整方式与布局模式之所以呈现出如上形态,既是国家政策与市场需求等教育外部因素的驱动结果,也是工程教育转型、工科院校办学传统与师资力量等教育内部因素的必然生成,这为 日后"新工科"建设之专业转型提供了一定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4.
新工科是国家基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对工程人才的新要求而做出的工程教育改革决策,是我国高校未来工科教育改革的主方向。民族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工科建设起步相对较晚的组成部分,积极开展新工科建设是保障更好践行服务民族地区产业升级、补齐工科领域短板和实现工科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结合民族地区文化、语言以及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对工程人才的特殊需求,本研究发现民族院校在新工科建设中具有地域、生源和特色学科等比较优势,同时也面临着工科基础相对薄弱和办学条件相对滞后等困境。因此,民族院校在新工科建设进程中应当积极发挥比较优势,坚持以响应政策精神、服务区域产业和整合办学资源为原则,以打造具有特色的新工科课程体系、设置面向特定区域的新工科专业群、建成一批高水平的新工科教师队伍、搭建"非实体"的新工科平台和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新工科办学模式为抓手,协同推进新工科建设。  相似文献   

5.
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导、天津大学主办的工科优势高校新工科建设研讨会4月8日在天津大学举行。会议以"新工科建设:愿景与行动"为主题,研讨并形成了"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天大行动")。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作了主题报告,对新工科建设的背景、目标、要求和途径等进行了深刻的阐述。  相似文献   

6.
孙明 《大学教育》2018,(12):42-44
在国家推动创新教育,要求高等院校开展"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根据地方高校在产教融合上的发展现状,针对当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遇到的问题,提出利用BIM引发的建筑技术革命,通过建设土建类专业产教融合平台,探索地方高校依托自身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产学研一体化路线,为地方高校其他类似专业在新工科建设这一重要发展转型期,进行产教融合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孙明 《大学教育》2018,(12):42-44
在国家推动创新教育,要求高等院校开展"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根据地方高校在产教融合上的发展现状,针对当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遇到的问题,提出利用BIM引发的建筑技术革命,通过建设土建类专业产教融合平台,探索地方高校依托自身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产学研一体化路线,为地方高校其他类似专业在新工科建设这一重要发展转型期,进行产教融合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国家工业化程度是审视当代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参照坐标。工程教育的层次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工业经济技术结构所决定的。行业性工科院校在国家工业化建设中具有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原煤炭高校是具有鲜明行业特征的工科高校,特色与优势是其核心竞争力与根本生命力所在。巩固和发展自身的办学特色与优势,是原行业院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和有所作为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工科建设的不断深入,工程教育改革成果不断涌现。为完善新工科建设框架,探索新型工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有效评价的标准与方法,文章基于CIPP模型,从背景、输入、过程、成果4个维度,构建工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评价指标体系,同时选取7所有代表性的地方理工类高校,采用因子分析和CRITIC法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各高校在新型工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评价的4个维度上各具教育特色,在培养过程当中也呈现出6种不同的培养模式。为进一步推动高校工程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建议从健全创新制度、加强软指标建设、设立长效投资机制等方面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10.
从"新工科"的背景出发,以高校人才培养实际要求为导向,在认真总结归纳国内高校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方面的优势与不足的基础上,全面分析"新工科"背景给高校带来的新趋势、新要求,从而提出高校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