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海涅既是一位著名的政治诗人,又是一位卓越的爱情歌手,其成名作《诗歌集》是一部以写爱情诗为主的诗歌集。《诗歌集》以诗人不幸的爱情生活为基础,展示了诗人“维特式”的情感历程,即所谓的“梦起、梦酣、梦疑、梦醒、梦碎、梦嘲”的爱情过程。这种“维特式”的爱情描写情真意切,清新自然,优美和谐,成就了海涅一代诗名。  相似文献   

2.
爱情是诗歌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惜别诗则是爱情诗的重要组成部分。爱情诗中描写惜别的作品很多,它们大多写于诗人与爱人分别的时候,表达了诗人对恋人不尽的思念与深深的爱意。然而,不同时间、不同地域的惜别情诗的感情基调和表现情景却有着不同的风貌。这里我们试着对中西惜别情诗的经典——柳永的《雨霖铃》与拜伦的《雅典的少女——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进行比较分析,并以此管窥中西惜别情诗的异同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3.
人类不可能离开爱情而求得生存,于是爱情成为中外诗人笔下永恒的主题。作为一个诗人,几乎没有哪一个不涉及到爱情的。创作爱情诗在英美文学历史上成为了一种传统;中国诗歌史上有关爱情作品也是层出不穷,尽管有的学者认为中国文学史上缺少“真正的情诗”。在当代中国,许多一流诗人也有一流的爱情诗作,如郭小川、余光中、舒婷与翟永明等,也许只有贺敬之是一个例外。所以,当我读到如此精致与深切的爱情诗篇,我是一点也不感到意外。  相似文献   

4.
一位曾被闻一多夸作不写情诗的诗人——卞之琳,写出了一部富有深厚个人情感色彩、艺术性很强、至今仍广受赞誉的诗集《装饰集》。在那一个诗歌的年代里,像每一位情胎初动的年轻人,卞之琳借着诗歌含蓄而节制地表达着他对爱人的痴恋与对爱情的理解。文章欲从分析卞之琳的情诗入手,探究卞先生与张充和女士那段在外界看来如镜花水月般迷离的爱情真实,从而更深入地走进卞之琳,了解其诗其人。  相似文献   

5.
《长恨歌》是白居易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诗歌给我们塑造了一个集好情人与坏皇帝于一身的“君王”形象。全诗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写生前的欢爱,第二部分写死别后的思念与“长恨”。在第一部分里,诗歌刻划了“君王”的专情,也批判了他沉溺于温柔梦乡而荒废朝政、任人唯新的错误及弊端,由此酿成了天下大乱。第二部分则专写他的深情思念和上天入地的寻觅,着力抒写他对爱情的坚贞深挚执着,并虚构了一个仙凡相见的场面,从而将诗中的爱情提升到神化超越的境界。综观全诗,诗人的同情与赞颂主要在“好情人”一边,这也是《长恨歌》情感重心之所在。  相似文献   

6.
英国剧作家兼诗人马洛的牧歌情诗《多情牧童致爱人》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优美的田园抒情诗之一。诗人通过牧羊人对爱人的爱慕和山川景色的赞美肯定了现实生活的珍贵和美好,表达了此时期人文主义者理想的爱情境界。透过诗中纯朴的爱情和优美的田园风景可以发现,诗人所要力图构建的是现实世界的伊甸园。  相似文献   

7.
四川诗人马安信创作了大量十四行体情诗,采用该诗体传统的独白抒情方式,形成了情意绵绵的独白和纯情盈盈的倾诉的风格。本文紧扣“独白”进入马安信的十四行情诗,从诗人“说什么”、“怎么说”和“谁在说”三个角度作出具体的解说,从而肯定马安信的创作在中国新诗史上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8.
朱淑真一生为“情”所扰,其创作的主要内容也可用一“情”字所概括.本文意在通过对其情诗所作剖析,揭示其爱情心理的独特性.进而对其人其诗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全文着重论述了朱淑真与众不同的择偶观和特殊的婚外恋情.突出了诗人对和谐高雅的、以精神因素为主的爱情生活的向往追求和对无爱婚姻的大胆反抗精神,并用心理学的理论对此作了简要铨释。  相似文献   

9.
辨"骚"     
《离骚》是诗人屈原的作品,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早有定论,但是无论对于屈原的评价,还是对于《离骚》的解说,历代都存在着不同看法。其焦点是如何解释“骚”字。本文从字源字形以及民间文化资源出发,认为“离骚”本义是“幽怨的失恋”,屈原开创了中国文人情诗的先河,也体现了屈原在性别认同方面的迷离状态。“离骚”也表现了文学创作中“变性叙述”的特点和特色。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戴望舒,李商隐的情诗比较,力图揭示戴望舒诗歌的传统渊源,作为乱世中的苦难诗人,从深层讲,悲苦的末世情怀是戴承继李的内在因素。至于戴望舒情诗的感伤特质,则从他与李难诗人,从深层讲,悲苦的末世情情是戴承继李的内在因素。至于戴望舒情诗的感伤物质,则从他与李商隐相似的爱情观和情诗氛围的营构得以体现,其区别则在情感和情绪分别成为李,戴表现的不同侧重点,另外,由于他们客观上面临着查相同的艺术上的反判任务,因而导致俩人对含蓄诗美的追求,其结果是造成他们情诗艺象的多义性,略有不同的是,李商隐爱用典,而戴望舒偏爱传统意象。  相似文献   

11.
古今中外,爱情诗一直占据着诗歌领域的重要舞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北岛和爱伦.坡是处于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的两位诗人,但其爱情诗《爱情故事》和《安娜贝尔丽》却有惊人的相似性,即对遭遇平庸及灾难后的爱情进行了理性的反思。由于诗人所处国度的文化差异及诗人本人的生活阅历及个性等的不同,在其诗中又蕴含着不同的爱情观及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文学史上,以“渔父”意象来抒写文人心曲的诗词很多。这些“渔父”都是诗人自我形象和人格的写照。诗人们通过放浪江湖、临渊垂钓的“渔父”,唱出了对高洁人格和自由人生理想的追求,创造出了一种闲适幽雅的审美人生意境,从而为中华文明保持了一份圣洁的理想。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茶的故乡,自从茶的出现,历代诗人便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唐朝作为中国茶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茶诗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今,当我们再细细地品读这一首首茶诗时,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了唐朝诗人对茶的浓浓情意,充分体现了唐朝诗人与茶的深深情结。  相似文献   

14.
天才诗人的造就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那就是贬谪,这不幸的逆境造就了一代代的天才诗人。从先秦到明清的两千多年,一系列有成就的诗人,无不是因贬谪而创作了水平卓绝的贬谪诗,从而奠定了他们在诗坛的地位。屈原因"放逐"而著《离骚》,以香草美人比喻象征,开拓了我国诗歌创作寄情言志的传统;号称唐代"三大诗人"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和韩愈,宋代的苏轼以及很多朝代的诗人,他们在逆境中创作的贬谪诗,堪称他们的代表作。贬谪诗写的是个人之遭遇,抒发的却是人间之真情;在艺术上往往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诗歌成就。  相似文献   

15.
唐果的保佑     
作为中国诗歌一部分的女性诗歌,一直有着光辉的历史和发展。冰心、舒婷等人的诗歌为中国新诗的历史增添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放眼望去,女性诗歌在今天更是群星璀璨。唐果的诗歌“诗风新锐,语言独到”。在她身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华女性传统的爱这一主题在诗歌中的延伸和传承。  相似文献   

16.
在中西诗歌里,"月"是一个常见的意象,它积淀了人类浓郁的文化情蕴。在中西诗人的笔下,"月"所被赋予的审美内涵在以月喻人、寄托孤怀上有相通之处。但由于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中国诗歌往往借月抒写离情和忧患意识,而西方诗歌则通常借月表达爱情与赞颂热情。  相似文献   

17.
在中西诗歌里,"月"是一个常见的意象,它积淀了人类浓郁的文化情蕴.在中西诗人的笔下,"月"所被赋予的审美内涵在以月喻人、寄托孤怀上有相通之处.但由于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中国诗歌往往借月抒写离情和忧患意识,而西方诗歌则通常借月表达爱情与赞颂热情.  相似文献   

18.
在唐人心目中,五岭作为一个重要的地理文化分界线,具有独特的自然与文化景观。唐代诗人在越岭之时在诗文中强烈表达着自己对岭南的地理体验,其中最主要的感受就是远、炎热和瘴气。他们过岭之后,心系北方,诗歌中时不时地表达着北归情结。同时,岭又作为“华夷”之界,在唐人的诗歌中反映着他们对蛮夷文化的认知与对华夏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19.
王维和华兹华斯是中英诗坛上杰出的田园诗人,他们的诗都以歌颂自然之美而闻名于世,他们都热爱宁静悠闲的田园生活,生活经历上有颇多相似之处。而细观其诗,我们会发现在相似的自然美景之下,却包含着诗人不同的思想情怀和人生态度。显示出了东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20.
我国唐朝山水诗人和日本江户时期的许多汉诗诗人皆以山水自然为素材,来表现其政治思想和人生态度。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自王朝时期就受到中国汉诗的影响,创作了不少优美的汉诗,但也由于各自时代背景和中日文化传统的不同,两者又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