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华武术》2006,(3):9-9
被称为李连杰武术片收官之作的《霍元甲》正在全国各地热映,观众不仅对影片中的情节大饱眼福,也深为霍元甲那种自强不息为中国人争气的精神所感动,但是,这部影片却引起了霍家后人的不满,他们认为部分情节与事实不符,对霍元甲的声誉造成不好的影响。2月17日,记者特地前往霍元甲的故乡——天津市西青区南河镇小南河村,采访了霍元甲的曾孙霍自正。  相似文献   

2.
张力 《精武》2006,(11):39-39
《霍元甲》是李连杰全程参与创作的电影,他试图通过这部影片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与武术生涯。李连杰曾提到其中的“武学三境界”(手中有剑,心中有剑;手中有剑,心中无剑;手中无剑,心中无剑)不仅是对武术境界的描述,也是对人物性格、段落主题乃至影片主旨的定性。一、手中有剑心中有剑剑在手中,便成伤人之举;剑在心中,则有害人之势。这一阶段霍元甲对武术和人生的理解,也只停留在“强其筋骨”和“胜者为王”的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3.
张力 《中华武术》2006,(12):36-38
从17岁拍摄第一部电影《少林寺》至今25年,李连杰共拍摄了30多部影片,《霍元甲》是一部他伞程参与创作的电影,他试图通过这部影片回顾自己42年的人生经历与35年的武术生涯。  相似文献   

4.
车星辰 《精武》2009,(8):26-26
霍元甲(1869~1909年),字俊卿,天津静海小南河人,出身镖门,家传迷踪艺(即秘宗拳,亦称燕青拳),是我国清末著名爱国武术家。随着20世纪八九十年代《霍元甲》影片的不断涌现,这位被艺术化了的武术大师遂成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民族英雄而被国人顶礼膜拜。其实,历史上真实的霍元甲是人不是神,他只是一个有民族气节的普通爱国武术家而已,其真实短暂的一生,绝非影视剧中渲染夸张的那样尽善尽美。对此,史料有详实记载,我们切莫将“戏说”混同于“史说”而认假为真,以讹传讹。因此文主旨在于陈述霍元甲与李瑞东的比武过程,故不予离题赘述霍李二人的武术历程与生平传略。  相似文献   

5.
《精武》2006,(4):13-13
起因 2006年春节期间,电影《霍元甲》火爆国内影坛。截止到2006年2 月6日,该片票房收入已经冲破 7000万元大关。但自《霍元甲》上映后,有关影片失实、霍元甲后人不满的新闻日渐增多。终于,霍元甲的曾孙霍自正决定起诉制片方。不满霍自正起初对《霍元甲》一片并不关注,直到今年2月初看到该电影时,才勃然大怒。他认为,该影片没对  相似文献   

6.
试论武术影视对武术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82年,影片《少林寺》为新中国的电影业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该片上映后,票房收入打破了建国以来最高记录,观众达到数亿人次,全国影院专场放映达半月之外,全国掀起了武术热。此后,一批比较优秀的武术影视片相继问世,如《武术志》等。与此同时,电视也以它独特的形式推出了一系列武术电视片,如《霍元甲》等精品之作,使武术在全国掀起空前的热潮。这对武术运动的宣传与普及,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武术影视片发行量的增加,武术影视业也不断发展、壮大。到90年代,武术影视从开始以影视片在表面上推广武术到通过影视业更…  相似文献   

7.
武术电影是中国电影中的重要类型,深受我国甚至世界观众的喜欢。文章从传播学、电影学、文化学的角度对电影《霍元甲》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影片成功阐述了武学精神——修炼自身,拒绝暴力;珍惜生命,兼爱,非攻;心怀天下,为国为民,对于武术文化传播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传统不灭     
2005年的12月26日,《霍元甲》全球公映。经过了42年的轮回,李连杰终于觉得自己有资格诠释霍元甲这位大侠。李连杰本人也完成了从一名少不更事的武术运动员到武术家的蜕变。化蛹变蝶,他认为自己已经触摸到了武术的真谛,可以在武术的空间自由翻飞。  相似文献   

9.
刘斌 《精武》2006,(4):57-57
近来,电影《霍元甲》正在热播。作为李连杰武术电影的收山之作,《霍元甲》制作之精、武打水平之高自不必说,但是百密一疏,小失误还是未能避免。如果说,近来网上热炒的关于片中的“灭门”情节而引起的官司还勉强可以说是剧情设计的问题,属于见仁见智的话题,以下两处则  相似文献   

10.
<正>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始上武术课,首先我想问大家都看过《霍元甲》吗?都知道里面的霍元甲耍的迷踪拳吗?见过《天龙八部》里面乔峰的降龙十八掌吗?"  相似文献   

11.
一部以奥运和中国武术队为主题的电影《夺标》,3月24日在浙江横店影视城开机,目前正在进行武术场面的火热拍摄。《夺标》由香港骄阳电影有限公司投资制作,公司行政总裁徐小明亲自执导。徐小明被誉为上世纪80年代武侠剧的开路先锋,由其执导的《大侠霍元甲》《木棉袈裟》《海  相似文献   

12.
《中华武术》2001,(9):5-9
1901~1949年 1909年 霍元甲(1869~1910)创建上海精武体育会,初名为精武体操学校。第二年,改名为精武体操会,简称“精武会”,传习武术。 1911年 天津中华武术会成立。 1912~1949年 武术论著大量出现。如陈鑫著《陈氏太极拳图说》,孙福全(字禄堂)著《八卦拳学》,唐豪著《少林武当考》《内家拳研究》《中国武艺图籍考》,姜容樵著《八卦掌》《太极拳术讲义》《秘宗拳》《青萍剑》《当代武人奇侠传》等。  相似文献   

13.
“昏睡百年,国人渐巳醒……”八十年代初,一曲2万里长城永不倒》唱遍大江南北,霍元甲、陈真等艺术形象深入人心,一时间成为武术之魂、民族之魂。确实,一个多世纪以来,我们的国家惨遭蹂躏,我们的民族饱经忧患,我们被称作东亚病夫,在世界体坛上,难有我国的一席之地。这种深埋在心底的郁闷和忧愤,如火山爆发般在鲁迅的《呐喊》、郭沫若的《女神》中喷发出来。在体育方面,这种深深的民族积郁的喷发,最恰当的形式莫过于武术和武术文艺。霍元甲、王子平、韩慕侠。王苔斋勇挫外国大力士,至今破人传颂,成为神话般的民族英雄;李小龙…  相似文献   

14.
高贯发  武冬 《武当》2010,(9):33-33
一部围绕武术为素材的电影《叶问2》诞生了,如期所待,这部影片再次折射出武术能彰显出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武术文化的自觉与自信,注定武术必上升为国学的层面。《叶问2》生动形象的佐证了武术作为国家形象的“代言”,  相似文献   

15.
康鹏 《武当》2012,(1):32-33
电影《叶问》是近几年评价很高的一部武侠片,也是甄子丹最好的功夫片。正是由于电影《叶问》的热映,才使得叶问这一武术宗师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作为咏春拳的一代宗师,叶问的"江湖地位"毫不逊于津门大侠霍元甲。然而叶问为人极为低调,  相似文献   

16.
武术电影,是以中国武术运动为主要表现手段的片种,并与中国的文化传统有密切关系。它不但推动了电影的发展,也促进了武术的普及。 电影是舶来品,电影的动作性是它最主要的特性之一,中国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京剧武打影片《定军山》,可以说.中  相似文献   

17.
张力 《中华武术》2006,(3):39-39
“武术是什么?”这是近期李连杰频频亮相媒体中常谈到的话题。李连杰是一个生活低调的人,从影二十多年,接受采访不多。然而,这半年他却以一名人世“僧人”的形象出现在各大媒体上。当然,一方面是为其最新作《霍元甲》做宣传;另一方面,也足更重要的,就是借此传递他习武三十多年对于“武术是什么”的理解,希望大家通过他和他的电影的讲述,真正了解流传千年的中华武术的真谛在哪里。  相似文献   

18.
武术精神是推动中华武术发展的内在动力。文章通过影片《叶问》来解读武术精神的内涵,揭示武术发展的趋势,明确武术精神在中华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发掘中华武术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9.
讨论武术现代化,有两方面问题需要解决:一是观念转变问题,二是以信息化促进武术现代化问题。1.观念转变(1)观念转变之一:都市化武术传播模式的形式历史上早有“四方之法各异,唯京师为善”的都市现象,时代越向前发展越是清晰可见。董海川、杨露禅,艺播京城,霍元甲南下沪上创办精  相似文献   

20.
朝阳  丁子 《精武》2008,(1):1-1,4
世界的东方,有三大奇迹——中国武术、气功,以及印度瑜伽术。气功、瑜伽术的神奇,人们或许知之甚稔。譬如,气功的“金枪刺喉”、“滚油捞物”、“赤足走火”、“踩气球”、“踩电灯、灯管”等等表演;再譬如,将瑜伽师地下深埋,封闭铁箱沉海等试验,电视、报刊、杂志都曾报道过,惟独武术的神奇,多出自于演义、传奇故事中。尤其现代新武侠小说的崛起,金庸、古龙、梁羽生等人的作品,更是将武术的神秘、神奇编织、营造得几欲令人如醉如痴,所以才有人将新派武侠小说喻为“成年人的童话”。而上世纪80年代初,电视剧《霍元甲》,电影《少林寺》先后公演,又将武术推向登峰造极的地步。那时候,凡是涉及武术、武侠的文艺作品,即或沾上点“武”字边的报刊、杂志,发行百八十万册,恐怕都不在话下。武术浪潮滚滚,炙手可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