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的房东帕特汪一鸣衣食住行,恐怕住是最重要的。在我来到英国前,感谢中国学联朋友们的帮忙,已为我联系了一处住所。但朋友说,先别忙搬,房东太太帕特有言在先,她要先见见我,出租与被租,得由双方敲定。于是,第二天,朋友开车送我前往。英国人对房客会有什么要求呢...  相似文献   

2.
Bigar 《海外求学》2004,(17):70-71
猫姐是我的房东,但她更愿意我说她是我的FLATMATE(室友)。因为她的名字缩写是CAT(猫),所以我叫她猫,她今年33岁,比我大,所以我叫她猫姐。她是我在英国最好的朋友和最能信任的人之一,也是我的第一个英国朋友,第一个和我住在一起这么长时间的女性。  相似文献   

3.
张君从英国留学归来,我们几个好友为他设宴洗尘。席间,一个朋友不雅的口头禅使他很不快,几次露出厌恶的表情。席散送张君回家的路上,我替那位朋友解释说,那句口头禅不过是无所指的语言习惯,听惯了也就不觉得有什么了。张君沉默了一会儿说:“我给你讲一下我刚到英国时的经历吧!”  相似文献   

4.
张泽  落花 《成长》2007,(12):39-43
远航捕鱼 暑假期间,我第一次听说了“成人礼”这个词汇。而且,我最要好的几个英国朋友都要参加,说成功后就表明自己已经成人,会获得绅士的资格。我于是去英国特有的成人礼协会组织报了名。  相似文献   

5.
含露 《神州学人》2001,(4):51-51
妈妈到英国攻读博士学位已经四个月了。我好想好想她。终于有一天妈妈在电话中告诉我,过两天,一位阿姨(妈妈的一个朋友)将从香港来深圳接我,然后从香港乘飞机到英国与妈妈团聚。我激动地在屋里跳上跳下。那时是1999年10月29日,我刚过完8岁的生日。  相似文献   

6.
独临风 《教育》2009,(9):63-63
前些时候,我到英国旅行。朋友NIC是英国一所中学的英语教师,我就向他提出希望能到他的学校去听课,看看英国的中学是怎样的,他答应了。  相似文献   

7.
自从7年前我搬到伦敦来之后,每年秋天我都会与中国朋友在电话中进行内容几乎相同的谈话——这些朋友的孩子都是到英国或欧洲其他大学来留学的:我们谈话的内容大致就像这样(以下是我的回答):  相似文献   

8.
大家好,我的名字叫劳拉·杨,我是在英国出生的。我和许多其他英国孩子一起在南韦小学上学。尽管据我所知在全校再也没有其他中国孩子,但我的朋友从来没有把我与其他英国孩子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9.
黄尹 《留学生》2013,(1):36-37
认识吴洋是在大学的时候,那时候在工艺美院的校园里,这个特立独行、桀骜不驯的研究生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后来我们成了朋友,毕业后大家各奔前程去了,吴洋去了英国。  相似文献   

10.
刘惠苑 《教育导刊》2004,(10):58-60
英国的幼儿学校(Infant School)相当于我国的幼儿园,主要招收3到5岁的幼儿。在幼儿学校里,英国儿童首次接触到人生中较为正规的学校课程,这些课程既体现了学前教育的理念,又为儿童向小学过渡提供了桥梁,其设计和实施无不体现了西方经典的教育魅力。不久前,我从国外的朋友处收到一些关于英国学前教育的书,里边介绍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英国幼儿学校,  相似文献   

11.
前些时候,我到英国旅行。朋友NIC是英国一所中学的英语教师,我就向他提出希望能到他的学校去听课,看看英国的中学是怎样的,他答应了。这所学校位于伦敦南部肯特郡,名  相似文献   

12.
我和琼     
除了导师之外,琼是系里第一个请我去家里作客的朋友,那时我到英国刚刚几个月,与琼也只是每天见面打个招呼,最多停下来说几句不关疼痒的客气话。由于初到异国,人地两生,倍感孤独,加上对于英国人生性冷漠耳闻过多,于是我平时也不太与人多谈。然而,琼,以及随后我结识的许多英国朋友彻底改变了我的这种观念,那天琼特意请好朋友我导师的秘书希拉同她一起开车接我到家中,以免她在厨房忙碌时我感到寂寞,那天她做了许多  相似文献   

13.
孙盛起 《学子》2004,(11):51-52
张君从英国留学归来,我们几个好友为他设宴洗尘。席间,一个朋友不雅的品头禅使他很不快,几次露出厌恶的表情。席散送张君回家的路上,我替那位朋友解释说,那句口头禅不过是无所指的语言习惯,听惯了也就不觉得什么了。张君沉默了一会儿像有什么话要对我说,但是看看太太,又把话咽了回去。我开始猜测,他们是不是嫌收我的房租太少,想加租又不好意思说?  相似文献   

14.
我爱香港     
我爱香港志鹏英国人“爱香港”,不仅政治家们把它视为珍宝,即使普通百姓也以香港的繁荣和给英国带来的丰厚利益为自豪。自然,“港督”也成为一个“宝座”。留英时,多次与英国朋友谈到香港,朋友们常问:中国已经那么大了,为什么一定要收回这小小的香港呢?回答:东西...  相似文献   

15.
张君从英国留学归来,我们几个好友为他设宴洗尘。席间,一个朋友不雅的口头禅使他很不快,几次露出厌恶的表情。席散送张君回家的路上,我替那位朋友解释说,那句口头禅不过是无所指的语言习惯,听惯了也就不觉得什么了。张君沉默了一会儿说:“我给你讲一下我刚到英国时的经历吧。”  相似文献   

16.
一天,马克·吐温在英国遇见一位朋友,这位朋友朝他走来,说:“我破产了。我希望你能给我买一张回伦敦的票。”“嗯,”马克·吐温说,“我自己也几乎破产了,不过我知道我们该怎么办。在火车上你藏在我的座位下,我用腿把你挡起来。”这位朋友同意了。然而,马克·吐温到售票口买了两  相似文献   

17.
有时候在想.缘分是什么?在英国为期两个月的学习时间里,只因为在当地的一所小学听了一节课,那位上课的美丽女教师艾比.就在那一天之后,成了我的朋友。这种遇到的感觉,让我一直很珍惜。  相似文献   

18.
曾飚 《留学生》2013,(8):43-43
每次朋友新来英国,我总是听到有趣的评价。朋友说英国电信的客服,就装个网络,让自己等一个月,这就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穷途末路的标志。另外一位朋友,用筷子挑起一根Wagamama(一家英国的东亚口味快餐连锁)的面条问,这不就是方便面吗,为什么这么贵?  相似文献   

19.
余平 《学习之友》2008,(4):26-26
刚到英国的时候,一位久居英国的华人朋友提醒我:出门要当心,在英国的公共场所、大街小巷,遍布着摄像头和小喇叭——摄像头拍摄的内容源源不断地传到监控中心,监控中心的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摄像头旁的小喇叭,直接向当事人喊话。人们出门在外,频频被摄像头“照顾”,几乎没什么隐私可言。  相似文献   

20.
佚名 《新读写》2014,(7):76-77
张君从英国留学回来,我们几个好友为他设宴洗尘。席间,一个朋友不雅的口头禅使他很是不快,几次露出厌恶的表情。席散送张君回家的路上,我替那位朋友解释说,那句口头禅不过是无所指的语言习惯,听惯了也就不觉得什么了,张君沉默了一会说:“我给你讲。下我刚到英国的经历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