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5 毫秒
1.
本文在覆核敦煌原卷的基础上,从"不明词义而误录误改"、"不明对仗而误录"、"不明繁体字分工不同而误改"、"当改而不改"、"不当改而改"、"径改而不出注"、"自乱体例"、"脱文"、"未吸收前人成果"、"不明韵律而误"、"不明俗字而误"十一个方面,对《全敦煌诗》中的校勘失误进行了纠谬。  相似文献   

2.
浅析《论语》的"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伟丽 《承德师专学报》2005,25(1):41-43,62
<论语>中用"而"的地方多达300多处,作者从句子构成的角度将<论语>中的"而"分为"动 而 动( 宾)"、"主 谓 而 不 动"、"动 而 动"、"动 而 动 之"、"动 宾 而 动 也"、"动 而 者……也"、"主谓 而 主谓"、"而已中的'而'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八大类二十多小类进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为进一步研究古代汉语"而"的语法作用作了铺垫,具有一定的资料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正>陆机在《文赋》中写道:"体有万殊,物无一量。纷纭挥霍,形难为状……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意思是不同类型和体裁的文章表达的情感是不同的,为文者要根据表达的需要"因宜适变"。写作是由"意"到"言"的转换,而阅读则是据"言"知"意"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老子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之一,其技术价值思想丰富而深刻。基于"道生"、"德畜"、"自然无为"的价值根据和取向,老子提出了"朴散则为器"、"埏埴以为器"、"大制不割"、"善行无辙迹"和"物象精信"等深邃的技术思想。在老子看来,技术的发展过程作为"无技术→有技术而用之→有技术而不用"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无为→有为→无不为"的价值实现过程;技术因道而生,得道而动,借道而行,为道而去。  相似文献   

5.
多年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我发现有不少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总是处于"学而不懂"、"懂而不会"、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状态,总陷入"雾里看花"、"模棱两可"的境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把他们从学习的困境中解救出来。笔者大胆进行物理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一系列教学的探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6.
荀子的"明于天人之分"不是"切割"之"分",是"联系"之"分"和"复归"之"分"。"天"无"意"而"人"有"愿",这是"天人"之所"分",而"天"、"人"皆有"成"有"得",则是"天人"之所"同";"天"之所"成"所"得"是"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而"能参"之"人",则以此"成"此"德"为之所"为"之所"求"的价值原则,故称为"天德"。进而,"人"也是"天"之"不为而成,不求而得"之一,其"形具而神生"而可知"天功"、效"天德",成"王者之政"。由此,荀子对"天"、"人"之间的勾连作出了新的理解,重建了天人关系的学说,在哲学上完成了一次革命性突破。  相似文献   

7.
“然而”的词汇化过程及其动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音词"然而"来源于代词"然"和连词"而"组成的语素序列。在上古汉语中,"然.而"的语境有四种类型:(甲)"S,然.而VP1者+VP2也";(乙)"S,然.而VP也";(丙)"S1,然.而S2";(丁)"S1,然而S2"。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审视,这四种类型可以视为"然而"词汇化的四个阶段。甲式是"然.而"语素序列的原始形态,丁式是"然而"词汇化的终结,中间两式则是过渡。从"然.而"到"然而"的演变,正是在这四种语境中逐步酝酿完成的。语境中语义关系的变化和"然.而"后续成分的改变是促成这一演变结果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教"不可教,表现为:有些教师无需受教而会"教",甚至比受教的教师更会"教";大多数受教的教师确实会"教",但难说是受教的结果。"教"不可教,理由是:"教"是实践智慧,而能教的是理论知识;"教"基于"教育观念",而能教的是"关于教育的观念";"教"是"能力之知",而能教的是"命题性知识";"教"内含缄默知识,而能教的是显性知识;"教"是反思性实践,而能教的是技术性实践;"教"需要机智,而能教的是知识。"教"虽不可教,但却受其影响,可间接教育。"教"不可教,启示是:应采用广义的课程概念;应强化实践课程;应重建理论课程概念。  相似文献   

9.
<左传·僖33年>"妇人暂而免诸国"句中"暂"字向有两解.对"暂"字的正确训释与正确认识连词"而"的语法功能有关.连词"而"字的语法功能是连接谓词或谓词性短语.先秦单音时间副词在连词"而"前作为分句中的谓词与"而"后分句构成一紧缩复句,而并不充当"而"后分句中谓词的状语."暂而免"中的"暂"字,无论作为表示"突然"意义的单音时间副词,还是作为表示"欺诈"义的动词,都不充当"免"字的状语,因此"暂而免"是连谓短语,"暂"字应当释为动词"欺诈".  相似文献   

10.
建构"因教而学"的策略是探析成人"因教而学"艺术的目的所在。为了有效的"因教而学",我们不妨尝试以下的策略:(一)培养"因教而学"的意识自觉培养"因教而学"的意识是实现"因教而学"的必要前提。实际上,许多成人学员根本就不研究"教"。为何会出现这一现象?究其原因还是认识问题。在许多成人学员的意识里,教学目标是为他们服务的,教学计划是为他们制定的,教师是以完成教学任务为职责的,而对自己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角色使命缺乏正确的认识,更遑论对"因教而学"意义和价值的认识了。成人学员即使有"因教而学"的能力,也成了埋在沙子里…  相似文献   

11.
博学而笃志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夏说:"学识广博而志向坚定,急迫地钻研而切实地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相似文献   

12.
马际娥 《中学教育》2004,(12):17-18
作为一个教师,曾经为自己培育出的一批优秀学生而自豪,也曾为一些"无方可施"、"无药可救"的所谓"低差生"而遗憾,而"恨铁不成钢"。我把教育失败的  相似文献   

13.
在生本理念下,教学活动必须立足学生实际展开已成为教师的共识。在教学的准备和实施阶段,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能力并对其发展的"势"头做出预判,在此基础上因"势"而动,力求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融、乘"势"而导、顺"势"而引,可以有效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教学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从而助力课堂走向精彩。  相似文献   

14.
在刘勰看来,从文章发展流变史的角度分析,纬书和《离骚》分别代表了经典文章之后最早也最为典型的两种方向不同的"文变"之路:前者,走的是完全"乖道谬典"之路;后者,走的是"取熔经意,自铸伟辞"之路。因此,如果从文学发展的源流来探讨创作之得失,进行理论概括,则舍纬书、楚辞而莫能办。针对诸家之说"褒贬任声,抑扬过实","鉴而弗精,玩而未核",刘勰以"情深而不诡"、"风清而不杂"、"事信而不诞"、"义贞而不回"、"体约而不芜"、"文丽而不淫"为批评标准,进一步考察了楚辞创作之得失。刘勰在《辨骚》中,既肯定了文章要新变,同时要防止因求新变而过分,提出了"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的为文思想。这是从文章发展的源与流、得与失出发而得出的又一重要的文变思想。  相似文献   

15.
张喆 《生活教育》2013,(8):63-64
本文以《鸿门宴》为例,探讨了教学设计中的"起承转合"。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做到"起"得有新意而不哗众取宠,力求"承"得自然,而言之有物,讲究"转"得巧妙,而又合情合理,才能"合"得严丝密缝,且能画龙点睛。  相似文献   

16.
正"设而不求"是数学一种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基本技巧之一。所谓"设而不求",就是根据题意巧妙设立未知数,来沟通"未知"和"已知"之间的关系,以帮助我们解题,而未知数本身并不需要求出它的值。在一些反比例函数综合题中,已知量很少,在解题过程中常常采用"设而不求"的策略,本文,笔者将对"设而不求"的常见类型加以归纳,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17.
引言"为X而X"是前后两个"X"相同的格式,是现代汉语口语和书面语中经常使用的一个表达形式。例如:"为艺术而艺术","为出国而出国","为考试而考试"等。吕淑湘先生在《现代汉语八百词》[1]里讲到了"为……而……"这  相似文献   

18.
中学生课外阅读存在三大"误区":因"偏食"而形成"阅读误区",因"涉奇"而形成"阅读误区",因"求速"而形成"阅读误区"。急需教师加强指导,帮助学生解决"读什么"怎么读"这两个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厚积厚发     
苏东坡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在我看来,"博观而约取"没有问题,"厚积而薄发"却是一种浪费。曾有"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一说,若只是单纯为磨剑而磨剑,任时光荏苒,不将好剑用在该用的地方,未免太过悲  相似文献   

20.
谢德三《墨子虚词用法诠释》认为"而"作指示代词犹"此"、作系词犹"乃"、作准系词犹"如"、作副词犹"乃、才",并根据译义把"而"归为介词和连词。这些"而"的语法功能都是连接前后两个谓词性结构,是连词。《墨子虚词用法诠释》忽略了"而"的语法功能,用强赋实义、翻译的方法,对"而"做出的词性归类是值得商榷的。《墨子》中的"然而"大部分都不是凝固结构,"而后""而况""而已""而已矣"都是词与词的组合,《墨子虚词用法诠释》把它们都归为熟语也是有问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