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国际教育改革中,美国、英国、苏格兰以及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地区掀起了不同类型的卓越教育行动。2012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印发了《重庆市义务教育“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研究和把握国际卓越教育行动理念,有助于更好地落实“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  相似文献   

2.
周旭 《今日教育》2014,(5):10-13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重庆市自2012年9月正式启动“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以来,区县、学校、教师积极行动,设计“卓越课堂”实施方案,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值得充分肯定。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不同区县、学校还存在观念转变不够彻底、推进力度不够均衡等问题。虽是改课堂,但功夫却在“课外”。  相似文献   

3.
黄瑞 《今日教育》2013,(7):46-49
重庆市教科院伉大林书记如此定位这次会议的意义与作用——进一步总结“卓越课堂”行动计划第一阶段的经验和不足,为第二阶段深人推进“卓越课堂”行动提出要求、布置工作。那么,以本次会议为契机,“卓越课堂”行动近一年有哪些可以推广的经验,当前还存在哪些深层次的问题,会议提出了哪些工作要求?  相似文献   

4.
赵亮 《今日教育》2013,(11):54-56
“卓越课堂”行动计划推进已一年有余。在行政推动到学校响应的过程中,不少教师已自觉成为“卓越课堂”的创建者。本期推荐的文章正反映了两位教师立足本学科构建“思维导图”,用实际行动创新课堂教学的智慧。刘良华教授曾指出:“如果教师既不阅读,也不观察,也没有改进自己的行动,这就意味着教师今天的生活是一种‘混世’状态。”他倡导所有教师都应当参与到行动研究中来。课例就是教师进行行动研究最好的舞台,而“卓越课堂”行动则为广大教师营造了良好的大环境。  相似文献   

5.
自2012年秋重庆市教育委员会提出义务教育“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以来,重庆教育人对课堂的“卓越”进行了不懈的探寻。研究从宏观、中观层面考虑多,从微观,特别是从细节处着眼很少。今读郭蕾老师的文章《卓越之行从关注“习以为常”启航》,让人感到“卓越”可以落地了。  相似文献   

6.
曹雷 《今日教育》2013,(5):53-53
“卓越课堂”行动计划专门提出“师生学习共同体构建计划”,旨在提升教师在合作探究学习中组织与引导教学的水平,科学课作为新课改设置的一门综合类课程,因为缺乏对口的科学教师的职前培养,如何运用合作探究更成为一大难点。为此,我建议科学课教师要炼就以下本领。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新课程教学实践异彩纷呈,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如何让我们的课堂既生动活泼,又扎扎实实,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与新课标“形似神异”的九种倾向●刘春双、薛连宝在《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4年第3期上发表文章《关注实践新“课标”中的九种倾向》,认为有一些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主要有以下的倾向:一是虚假自主。有的教师在整堂课中忙于组织学生交流、汇报、表演、操作、检查,表现为“他主”迹象明显;有的教师则淡化出场,在没有充分引导学生或创设情境…  相似文献   

8.
郭蕾 《今日教育》2013,(5):46-48
“卓越课堂”强调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彰显多元、开放、包容的课堂教学文化,最大程度地优化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形成最优化的课堂形态。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育人质量。相信从字面理解这些要求。对于每一位教师并不难。但是不同学科、不同学段、面对不一样的教育对象,如何将“卓越课堂”行动计划推进“落户”在自己的日常课堂教学中。让“卓越课堂”建设变得真实具体。成为当前最棘手的问题。办法有多种。但无论哪种方法。首先要学会观察课堂。观察他人的课堂,思考示范课上行云流水一般的教学背后有着什么智慧。研讨课上矛盾冲突源于何处,磨课中如何一步一步解决存在问题。观察自己的课堂。审视习以为常教学中隐藏的误区,反思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差距,琢磨传道授业中引导与主导把握的度。学会微观课堂。做一名“卓越课堂”建设的研发教师。  相似文献   

9.
2011年秋,重庆市教委启动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石柱县教委乘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东风,以“读、思、练课堂主体导学模式”探索卓越课堂,推进新课程改革,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主动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促进学生生态成长。我通过理论学习、教研活动、跟班听课、互动交流等形式,深度反思“读、思、练”,对小...  相似文献   

10.
近十年来,重庆市沙坪坝区先后实施了统筹城乡教育行动、特色学校建设工程、教育内涵发展三年规划,教育逐步实现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型。正当我区完成第一个内涵发展三年规划,启动新三年发展规划的关键时刻,重庆市教委出台《重庆市义务教育“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这恰好与我们以深化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新三年内涵发展规划思路高度一致。2012年9月以来,我们聚焦“学本式卓越课堂”行动,深入推进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以教学公平促进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11.
开栏语     
《今日教育》2013,(2):4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提高质量确定为未来十年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十二五"期间重庆教育发展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狠抓教育质量,深入推进素质教育。2012年7月重庆市启动"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要求分阶段推进"卓越课堂"建设,力争通过  相似文献   

12.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政策的推出,标志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即强调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阶段。在这一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开展信息化教学成为实现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但目前小学数学课堂信息化教学实践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成为影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深度融合的阻碍。文章从问题出发,结合实践对小学数学课堂信息化教学有效开展策略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3.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指出,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数学实践能力为主线。"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每位数学教育工作者都应切实转变教学观念,优化课堂结构,在向学生传授数学  相似文献   

14.
重庆市中学语文高效课堂观摩课暨卓越课堂研讨会展示了三节示范课《声声慢》《咬文嚼字》《装在套子里的人》,都是卓越课堂,却有不同的精彩。破解“卓越密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一个教师都可以从自己的理解和经验出发。可以说,所有自在而美好的境界都是“卓越”,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层面出发,最终抵达“卓越”的境界,实有异曲同工之处。这其中必然还包含着另一个“同”,即蕴含丰富的教学机智。  相似文献   

15.
渠水清 《山东教育》2002,(31):46-47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是2000年修订后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中明确提出的一项新的教学目标。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总体目标中更明确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大纲”语)应是一个主要方面,而这个“提供”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两年来,我在教学中努力作了一些尝试,现介绍如下,以求教于同行。  相似文献   

16.
吴联兴 《广西教育》2012,(21):34-34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课堂上的数学观察、数学分析与数学思考。”数学课堂上,教师过多的讲解,过于包办替代,会使学生在学习上产生依赖心理。因此,教师不妨在数学课堂上“装装笨”,以此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智”,从而让数学课堂更高效。  相似文献   

17.
铜梁县深入推进“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积聚了全县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智慧和力量,弘扬“踏石有印,抓铁留痕”的坚韧和务实精神,使课堂教学改革在“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中悄然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此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学生的个性.”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更有效,引导学生行为投入和思维投入很重要. 一、引导行为投入——让学生学有所“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参与是自主学习数学的前提.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及小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在“做”中学数学,让学生学有所“动”,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9.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新课改下,教师如何在课堂上落实素质教育,优化教学过程,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让课堂活起来,成为摆在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面前的问题。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体会和看法。  相似文献   

20.
为了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有效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全面提升教育质量,重庆市教委制定了全市义务教育“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主要探讨在七年级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围绕初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坚持德育为先、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通过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打造高效卓越的课堂,体现出思想品德课程的作用和价值,使思想品德课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