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倡导生命教育的课程应是基于增进学生体验、促进学生快乐成长的课程。本文结合实际教学案例,从因地制宜,确定探究课题;降低成本,就地选择材料;切合实际,优化实验方法;重视反思,做好实验分析;寓教于乐,开展主题活动等五个方面,总结了东北师大附中生物学探究教学在生命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实施与改进经验。  相似文献   

2.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新课改下的科学课程一改以前"读、划、背"的陈旧模式。它不仅要求学生要掌握科学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积极参与获得直接感受和丰富体验的"认识活动",即实践、探究、体验的活动。积极有效开展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认真经历每一个科学探究过程,以此帮助学生将学习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3.
上海中小学二期课改的《课程方案》提出,建立以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探究)型课程为主干的课程结构。目前,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主要在研究(探究)型课程中开展。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提出课题或项目,在课题研究或完成项目的全过程中获得体验、经验等内隐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已成为师生双方和社会有识之士的共识。然而,从中也不难发现,以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和合作交流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的方式,如果仅在研究(探究)型课程中加以实施,而不…  相似文献   

4.
赵建 《贵州教育》2014,(10):39-40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课程。生物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严谨的科学探究态度。在实验探究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不仅符合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的内涵,还能在进一步增强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对个体生命体验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中学生物教学》2019,(10):58-59
以学生的实践体验和生活体验为基石,以教学过程中"三探"为智育明线,以生命观念养成为德育暗线,引导学生在体验中质疑,在探究中发现,通过观察与实验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知识,完成"生活体验→理论升华→实践检验"的认知过程。并通过明暗两条线的交互融合将学科教学和立德树人的德育教育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生命观念的养成。  相似文献   

6.
<正>近几年,学校组织我们参与教育部"十二五"重点课题"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公民实践教育模式研究"子课题的研究过程中,经过反复实验与总结反思,我深深感到:把小学生命教育课程当成开展小学生责任教育的重要内容与主要渠道,把责任担当这一主题贯穿生命教育的始终,结合生命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活动,不断地强化小学生对生命的体验与实践过程,对于促进学生责任意识的心理内化与担当意识的增强,促进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践行责任于行动,促进责任教育研究活动  相似文献   

7.
王惠莉 《现代教学》2009,(12):48-49
探究型课程是伴随着上海市二期课改而兴起的一种新型课程,其强调以学生的兴趣为起点,激发、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强调学生以探究方式进行学习,并在探究活动中学习探究方法,提高发现问 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型课程的意义和价值在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8.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高中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教材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发和设计时,要精心创设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探究的情境、重视科学探究活动素材的收集和设计、重视探究性实验等实践活动的设计等,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体验探究过程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目前出版使用的人教版、苏教版和鲁科版三套教材是如何落实"课程标准"要求、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认真研读三种版本《化学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学校课程已由单一的基础型课程扩展为与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三者并存.随着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等新型课程的兴起,新型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也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并受到重视.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由师生共同参与,采取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多种方式求得知识之根由与突破,以养成学生的探究心向和探究能力的学习方式与策略.作为三种课程可共适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表现出一些明显的共性,即重视认知过程的曲折性与积极的情感体验的结合;重视巩固知识与拓展知识的结合;重视理论学习与实践摸索的结合.而在具体的课程形态里,探究学习又有它不同的任务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生命教育要有机渗透在教育的各门学科、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教学中要充分重视让学生体验与感悟真实生活,要给学生更多的观察、探究等体验活动的时间与空间,采用讨论、交流、辩论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活动兴趣和参与能力;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1.
王慧 《现代教育科学》2015,(2):44-45,58
中小学的生命教育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问题。从哲学的角度看,生命教育是一种关注人的教育,是一种关注人的生命的教育,是一种关注人的生命价值的教育。中小学生的生命教育应该从理念和实践两个角度出发:首先在理念层面上让学生了解生命、感知生命;其次,在实践活动层面上注重学生的体验,设置生命教育的专门课程、展开生命教育的学科和管理渗透、开展相关生命实践主题活动以及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并从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多个角度促进生命教育的开展。  相似文献   

12.
上海市中小学研究型课程是上海二期课程教材改革,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而专门设置的一类课程。课程面向真实生活世界,关注学生兴趣,基于问题解决,倡导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对各种现象的观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现和增强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发展与成长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  相似文献   

13.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科学探究"一词对广大中小学教师已经是耳熟能详了,目前中小学各科教育都极力倡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尤其以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为甚.  相似文献   

14.
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科学探究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特征.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方式的改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现新课改的有效途径.立足:了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通过化学实验教学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三维目标体系,是初中化学教学的主要任务.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就不能不重视发挥化学实验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中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2017年,教育部正式发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要求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同时《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活动方式是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和职业体验。本文以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以下简称"一六一中学")考察探究类综合实践活动方案为例,探讨这类课程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6.
为了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高中生物学教学时,融入生命教育,促进学生认同与形成生命观念,深化立德教育。以科学探究为基点,践行立德教育,促进学生体验、内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科学实证精神。指导学生关注、参与相关社会议题讨论,做出理性分析和正确判断,增强公民意识,拓展立德教育。  相似文献   

17.
吴海云 《辅导员》2011,(6):44-45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游戏与活动为主要形式,融综合教育于一体,充分动用学生的多种感官、体验,以培养学生乐于探究为主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课程。要想使课程得以顺利开展,笔者经过一年多的摸索、尝试,认为课程教学应以"活"字当头,即处理教材  相似文献   

18.
陶行知"生活教育"对我国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和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借鉴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理解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质,指导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应该做到注重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性,有效整合课程资源;关注学生的亲身体验,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中心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9.
本文立足于粤西地区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通过"教学合作实践共同体"等项目,因地制宜搭建起高师院校与中小学互利双赢的职前教师教育实践课程平台。根据古德莱德课程层次理论,创建"实践取向课程——参与体验课程——模拟体验课程——探究体验课程"体系。在操作实施层面,形成基于课例研究的认知学徒教学模式,进而有效促进职前教师课程教学实践能力的成长。  相似文献   

20.
唐卫军 《成才之路》2020,(3):132-133
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新型的教育课程,它以锻炼学生生活能力及社会实践能力为主要教育目的,能够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提高。学校在开展综合实践课程教学时,要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巧妙设计综合实践的相关主题,让学生在一系列实践教育中不断进步、快速发展,用主题活动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学生在实践中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