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查阅和对湖南省部分高校体育教师的走访,分析了高校体育差生参与体育活动时的心理障碍,并对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探讨高校体育差生参与体育活动时的心理导引途径,旨在为广大高校体育工作者提供参考,以便在高校体育差生参与体育活动时能更好地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使其融入正常的体育活动中来。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东北高校体育教师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发现在实际参与过程中普遍存在课外体育活动参与率低、积极性与热情不高等问题。其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高校体育教师科研教学双重压力下,在时间与精力上无暇顾及;另一方面现代休闲娱乐手段的多样性丰富了东北高校体育教师的课余生活;此外,长期的教学任务也使体育教师失去了课余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建议高校管理者要增强认识,全方位多途径、多种方法激发体育教师的课外体育参与行为,树立打造特色体育校园的目标。希望对促进高校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推动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建立与形成等方面提供参与依据。  相似文献   

3.
社会体育发展与社会动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体育作为一项全民运动,其开展及持续发展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发动全社会成员广泛地参与体育活动,需要进行社会动员。通过社会动员可以调动广大社会成员的健身积极性,激发人们的体育参与意识及体育行为投入,使社会体育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经济的发展、社会领域的改革,加深了社会体育发展的力度。体育的社会动员又分为人为的社会动员和自发的社会动员;从参与动力的角度,人们的体育参与又可分为动员参与和自动参与。  相似文献   

4.
高校体育教师人文素质结构与社会评价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以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为背景,在献资料研究基础上,提出高校体育教师人素质的基本结构。研究指出,人素质是由各种社会因素综合形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高校体育教师的人素质,是为适应职业活动需要而从社会教育和环境中习得的个人品质、化修养、精神道德和价值观念,并以内在素养外化的方式呈现。  相似文献   

5.
推行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是适应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适应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高校体育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和提高体育教师职业社会地位的需要。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包括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实践经验和专业创造性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虽然层次分明却又互相渗透、互相制约、互相促进,有机地融合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相似文献   

6.
谈高校体育教师的创新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体育教育创新是当今高校体育改革的主题 ,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 ,体育教育必须进行创新 ,而教育创新教师是关键。就此 ,本文对高校体育教师教育创新观念、高校体育教师应具备的创新素质、高校体育教育创新相关内容和技法加以探究 ,以供高校教育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7.
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王港  田凤彩 《体育学刊》2001,8(3):121-122
为适应高校体育改革的发展.高校体育教师应在观念上进行相应的转变,应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加强对专业技术的研究。高校体育教学内容要符合社会的需求与学生的需要。体育教师应采用学生更易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加强对外交流以便了解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动态。  相似文献   

8.
邓歆红 《体育师友》2009,32(5):22-24
近年来,笔者多次参与广州市番禺区中小学(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观摩交流评比活动,感受到新课改已经在广东省全面推广多年,但新课改效果不明显,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在思想上还没有完全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在观摩的过程中发现一些体育教师对《课程标准》认识存有较大偏差和疑惑,他们参与热情不高或被动参与听课评教活动。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体育教师对《课程标准》还缺乏全面、深入的理解,驾驭《课程标准勘的能力储备不足,难以适应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迅猛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运用社会性别理论分析现行的高校学校体育教学,并结合实证研究的方法进行研究发现:体育教材内容、体育教师的性别刻板印象、体育教师性别比例、体育场地设施方面对男女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的体育参与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和性别刻板印象是女大学生体育参与不如男大学生的根源所在.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男女大学生在参与体育方面的性别平等以及高校科学合理地配置和整合两性的体育教学资源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高校残疾、体弱学生的体育活动现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四川省10余所高校体育教师和残疾、体弱学生进行调查,对影响残疾、体弱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态度、动机、价值及体育锻炼习惯进行分析,提出促进高校残疾、体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对策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高校体育活动作为学校体育活动与社会体育活动的衔接点,对学生终身体育活动有较大的影响,特别是高校公共体育课的开设更是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终身体育行为,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项目进入高校体育课堂,对丰富高校体育、教育内容,具有特殊的意义。因此,对传统武术项目进入高校公共体育课的相关研究,不但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进一步理解与认识,而也助于传统武术项目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研究采用文献资料和问卷调查法对山东省部分高校的学生进行了有关余暇体育情况的问卷调查,揭示了高校大学生余暇体育的兴趣动机,余暇体育的行为等,从而找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如何将体育教学和余暇体育融为一体,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高校体育改革与民族体育项目的发展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现状的分析,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点与作用的阐述,提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应重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接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教育,培养他们对传统体育项目的兴趣,运用民族体育项目进行体育锻炼是提高高校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现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是当前学校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通过对浙江省高校体育基本设施、师资的学历、年龄、职称等情况及教学指导思想、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分析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现状,提出了进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通过查阅研究我国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现状和体育改革的大量资料,走访一些体育专家,并对在校学生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对影响学生体育与健康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目前高校对体育与健康课的认识不一,体育还没有成为高校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此,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考,以利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影响因素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分析了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中教育与体育体制的分离,训练经费不足,教练员既从事体育教学又从事业余训练而致负担过重,运动员的先天不足、就业困难与体育科研力量薄弱等影响因素,并指出只有发挥高等学校、竞技体育系统和社会力量的作用,使竞技体育院校化,解决引进和培养优秀教练员等问题,才能加速推进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水平,并走上健康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竞技体育人才。  相似文献   

17.
普通高校武术长拳类教学方法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术长拳运动是高校体育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武术长拳类教学方法与基本技法教学要点进行了阐述,以达到提高普通高校体育课武术长拳类教学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驻日照市高校武术社团的开展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现目前日照市大学城各高校都设有武术社团,其对促进高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推动高校群众体育活动的深入发展以及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武术社团还存在社团活动单一、经费缺乏、领导不够重视等问题,在此基础之上,文章提出争取各级领导重视、加大对武术社团投入力度、完善社团管理制度与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等相应对策,旨在为高校武术社团的建设以及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高校体育社团在构建群众性多元化服务体系中的功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校体育社团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与校外群众性体育组织相比,具有专业水平高、运行机制灵活的特点。高校体育社团在构建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中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社团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是现代高等体育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另一方面,社团通过与校外群众体育的交流以及指导,带动校外群众体育的发展,提高校外群众体育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宋忠良 《体育科技》2014,(1):121-122
目前,在高校扩招和阳光体育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选择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很多高校的通行做法,在新一轮课程教学中该举措显得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分析了当前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实施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的意义、困境及对策,为研究体育教学理论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为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