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本课的教学设计根据低年级儿童喜欢听故事的特点,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听中有说、说中有听,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理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然而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片面强调培养学生读写能力,忽略学生听说能力尤其是“说话”能力培养的现象还较为普遍。加强“说话”训练,其作用不仅仅在于“说话”本身,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应变能力得到提高,思维得到强化,使学生从“死学”状态中解脱出来,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3.
杨静 《河南教育》2004,(2):40-40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培养学生对口头语言和对书面语言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但在语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着“重文轻语”的弊端,听说的训练被忽视,导致多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严重欠缺。因此,我们必须开辟多种渠道,加强对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锐敏的感觉。”吕叔湘先生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要通过语言实践来培养。这个实践就是学生与教师、与同学、与课文的对话。具体地说,就是通过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听、说、读、写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注重听力的训练,是教学中培养、发展学生语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听力训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听懂一段话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记忆力,也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相似文献   

5.
韦兰珍 《学语文》2005,(2):14-14
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语文教学不仅是为了传授语文知识,更萤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获取语文知识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但在教学实践中,也常常可以看见这样一些不和谐现象:有人口若悬河,有人却呆若木鸡;或是你说你的,我想我的。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值得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关注的。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从能力培养的角度来看,不外乎四个字——听、说、读、写。而从语文的社会功能来说,所有能力的归宿点就是一个:交际.即“说”。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尽管信息的表达、传输方式很多,但对我们来说,最主要、最便捷的还是“说”。可是由于受到“唯本”、“唯考”的教学思路的影响。许多教师只偏重于单纯地传授知识,忽视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课内不愿发问,回答问题时。抓耳挠腮、结结巴巴,步入社会,仍扭扭捏捏、辞不达意,不能适应高效率、高信息、广交际的社会。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精于思想,富于情感,工于表达”。为适应察质教育的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摒弃重读写轻听说的教学思路,重视说话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实施拓展式教学 提高说写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拓展式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说写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可见。没有“读”这个基础,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认为“读——品——诵——用”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英语周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它直接影响着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可是,大部分学生存在害怕作文的心理。“言之无物”、“无病呻吟”是学生作文的通病。怎样才能使学生变“要我作文”为“我要作文”?在教学活动中,我深深体会到: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想自己愿意想的,说自己愿意说的,写自己会写的,才能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相似文献   

10.
传统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注重知识传授,而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则更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语文素养是以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基础的。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练笔活动,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应用、在应用中提高,这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知识构建,提高其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为语文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语文来自生活,为了生活,所以始终必须贴近生活,关注个体发展,重视人文素养。我在教学中注重挖掘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并以“说”为中心,构建了“读听写”活动学习体系。坚持鼓励学生多看、说新闻科普类电视节目,多读、说报刊杂志。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培养。要真正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并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在“活”字上做文章,做到“五活”。  相似文献   

13.
教学设计理念:语文课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培养能力。“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要培养的四个基本能力。“说”是一种能力也是一门艺术,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提高学生对说话艺术的欣赏水平,不仅只是眼下语文课的任务,更是学生步入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后续推动力。今天,我们的语文教学日益重视语言运用,新增了口语交际内容。《触龙说赵太后》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语文教师如果能重视语用学方面的教学,发掘语文教材的语用教学价值。这样不但能丰富教学内容,对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中“说”的能力的培养宜概括为在理论上帮助学生确立“欲说”的观念,在行动上激发学生“乐说”的兴趣,在训练中培养学生“善说”的习惯。  相似文献   

15.
中学语文教学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重点。这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培养学生的能力,用简洁的话概括,就是听、说、读、写能力.以及与之紧密联系的思维能力。长期以来我们各类语文考试中只注重书面表达能力的考查,故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说的能力训练明显不足。实际上,读、写都足无声的说。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早就说过:“读就是用眼睛来听,写就是用笔来说.  相似文献   

16.
潘慧 《陕西教育》2008,(9):60-60
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更新教学理念,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语文教学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而素质是多种构成因素的统一体,“说话”是各种因素之间的交汇点,是大纲所要求的听、说、读、写诸方面能力的综合运用。因此,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就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略谈点滴。  相似文献   

17.
初中语文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要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基础。同时,知识构建也是语文素养培养所不可或缺的。但从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来看,教学中教师多引导学生听、说、读,关于写的活动很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提倡练笔活动,让学生在听、说、读的同时进行练笔,以此来促进学生知识的构建和技能的培养,这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兰星  黄雪梅 《广西教育》2005,(7B):66-67
语感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语感列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规定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要求初中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文感受能力”,高中语文教学要在初中基础上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孙雯 《教书育人》2014,(2):60-60
小学语文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包括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其中读和写是综合能力的具体表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在“读”与“写”之间寻找平衡点,准确结合读与写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存在重“读、写”轻“听、说”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语文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分析“听”的能力构成要素,以引起对学生听话能力的重视,加大对学生听话能力的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