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长恨歌》和《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两篇经典之作。唐宣宗有诗云:“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如同《长恨歌》一样,《琵琶行》采用七言诗的写法,字里行间饱蘸着浓重的情感,令人读后久久无法释怀。假如说《长恨歌》写的是君王和爱妃的爱情悲歌,那么,《琵琶行》则是一首才子佳人同病相怜的长恨歌,关于人世沧桑人生无常的长恨歌。[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创作于元和十一年(816)的抒情性很浓的长篇叙事诗《琵琶行》,是与《长恨歌》并称的传世名篇。这首诗的内容非常真切、深刻、丰富,结构严谨、缜密、工巧,充分显示了诗人驾驭诗歌艺术的非凡才能,集中表现了诗人创作诗歌的高超艺术技巧。《琵琶行》记叙了诗人和琵琶女两个“天涯沦落人”偶然相遇的经过,把怜人与怜己,同情琵琶女的悲凉身世与抒发自己的郁愤感情,熔为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给人以深沉的艺术美享受。《琵琶行》的美主要体现于悲剧美、人情  相似文献   

3.
“枫叶荻花何处寻,江州城外柳阴阴。开元法曲无人记,一曲琵琶说到今。”这是清代诗人张维屏游浔阳琵琶亭时写下的诗句。千百年来,《琵琶行》为人们所传诵,除了它特具的思想内容外,它在语言艺术方面的卓越成就也是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图从"士农工商"角度来尝试解读《琵琶行》,希望能够从琵琶女、商人以及作者的社会地位出身,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主题。  相似文献   

5.
《琵琶行》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名篇,也是我国古代叙事诗的经典之作,后人不惜赞美之词,大加赞赏。他们从《琵琶行》的内容主题,到她的艺术手法,从整篇构思到部分诗句,都受到后人热议。而对诗中的如草灰蛇线,贯穿于全篇的"离别"之元素之意蕴,从主人送客开篇,到琵琶女演奏结束而曲终人去卒章,却无人从语篇的角度去论述和赏析一、见于全篇的"离别"1.主客之别这是全篇之别的开端。  相似文献   

6.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是历代文人对白居易文学成就的高度评价。《长恨歌》突破了《琵琶行》伤痕情感的故事高度,把一代帝王唐明皇与绝色宫妃杨玉环的爱情悲剧通过“人性”的底片冲洗出来,使人品读了“其情悠悠,其意切切”的“惊天地,泣鬼神”的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7.
《琵琶行》自诞生以来就脍炙人口。据《唐摭言》记载,"白乐天去世,唐宣宗以诗吊之曰:‘……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白居易及其  相似文献   

8.
对《琵琶行》的社会学解读会得出控诉性质的主题。而从学角度看,琵琶女痛苦的深层原因是物质与精神、现实与浪漫这一人类永恒的矛盾,这是琵琶女形象的艺术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9.
白居易的《琵琶行》,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广为流传,被誉为描写音乐的千古绝唱。唐宣宗李忱在为白居易去世所写的悼念诗中就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的诗句,  相似文献   

10.
《长恨歌》和《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两篇经典之作。唐宣宗有诗云:"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如同《长恨歌》一样,《琵琶行》采用七言诗的写法,字里行间饱蘸着浓重的情感,令人读后久久无法释怀。假如说《长恨歌》写的是君王和爱妃的爱情悲歌,那么,《琵琶行》则是一首才子佳人同病相怜的长恨歌,关于人世沧桑人生无常的长恨歌。  相似文献   

11.
教授《琵琶行》,一般老师都会紧紧抓住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或紧紧抓住琵琶女的自述,尝试走进琵琶女的情感世界。这两者,一为间接的“语言”,一为直接的“语言”,俗话说“言为心声”,借此去揣摩琵琶女的心理自然没什么不可以。但卡尔·莱特曼曾说过:“一个普通人在谈话的过程中,平均10分钟就会说3个谎言。”真正能透露人们内心真实想法的...  相似文献   

12.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中国诗歌史上不朽的名篇,诗歌对琵琶女的音乐演奏进行了详细的描绘,展现了琵琶的音乐之美。诗人通过偶遇琵琶女来展开叙事,饱含了白居易丰富的内心情感,其情感的表达方式亦甚为独特。《琵琶行》中情感的表达方式对中国抒情诗歌的创作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后世涌现出了许多借鉴《琵琶行》的音乐诗和同悲诗。准确理解《琵琶行》中的情感,以及其情感的表达方式,对读者整体把握《琵琶行》,并由此而推广至其他诗歌的深入领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琵琶行》是白居易乐府诗歌的代表作品,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对人才的压抑,主题深刻。我教《琵琶行》把重点放在音乐描写上,通过欣赏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结合琵琶女和作者的身世,理解作者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及听众的感情融为一体的。一、抓住音乐描写,鉴赏诗歌艺术美1.设置教学情境。课前播放《琵琶行协奏曲》,引导学生进入琵琶声乐的美妙情境中去。课堂播放《琵琶  相似文献   

14.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有两句诗“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成为流传极广的千古佳句。许多人认为,诗中的琵琶女之所以迟迟不肯出来相见,之所以用琵琶遮住自己的半边脸,是因为她比较害羞,怕见生人,特别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动作,更表现出她羞羞答答、遮遮掩掩的一面。  相似文献   

15.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是唐诗中七言歌行体的扛鼎之作。诗歌明白晓畅的语言,高超的艺术手法,令人叹为观止。但让读者为之动容、感慨良深的当是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正因为感情深笃,因而广为传诵。唐宣宗李忱赞誉日:“童子解吟《长恨曲》,牧儿能唱《琵琶篇》。”  相似文献   

16.
白居易《琵琶行》中“大珠小珠落玉盘”这一段音乐描写最具特色,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材对其中语句注解作比喻琵琶的乐声,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的“课文解说”则认为是“恰切的比喻生动地摹画出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从琵琶乐声的音色、旋律、传播和发音几方面物理特征来分析,即可见这几句诗文既是用现实生活与自然现象中常见的声响来摹拟琵琶弹奏的乐声,以熟写生;也是用比喻描摹乐声发散传播的态势,化无形为有形;又是用比喻刻画琵琶弦发声的情状,从而突出琵琶女出神入化的演奏技艺。  相似文献   

17.
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我们平时只是听,要描写它十分困难,然而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对琵琶音乐的描写却非常成功,历来被人们所称道。  相似文献   

18.
《琵琶行》作于自居易被贬江州司马的第二年(唐元和十一年)。唐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杀,自居易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贬为江州司马。“童子能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它自问世以来,就传遍神州,与《长恨歌》一起成了白居易感伤诗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9.
白居易的经典名篇《琵琶行》中,诗句“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中“重”的读音,颇有争议。从古诗词意蕴上的一唱三叹重章复沓的表现手法来看,读(chòng)为上。  相似文献   

20.
<正>《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唐宣宗李忱曾赞许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吊白居易》)《琵琶行》被选入人教版等各种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语文教师在讲授此诗时,一般会侧重讲其中的音乐描写艺术以及诗中所表达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思想感情,笔者认为同时还应该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