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弼籍贯应属魏代兖州部山阳郡高平县制,即今山东省金乡县西北;淮安之山阳国,起于东汉建武十五年光武帝刘秀封皇子刘荆为山阳公,其治理山阳达17年之久,后因大运河而著名。焦作山阳城为西周初年蔡叔度监督武庚、战国时魏邑、秦代嫪毐为长信侯、西汉河内郡山阳县、东汉汉献帝皇子刘懿为山阳王时的城池。战国时山阳城为魏邑经济中心,有上海博...  相似文献   

2.
竹林七贤中,嵇康的影响力较大,嵇康和其他贤人在太行山阳留下许多足迹。山阳范围很大,作者对嵇康在山阳的故居地进一步考证,说明嵇康山阳故居在今太行山脉白鹿山东南二十五里,辉县市吴村镇山阳村南、鲁庄村西北,古城墙(清杨城)东侧。  相似文献   

3.
王东 《焦作大学学报》2012,26(2):44-48,66
"嵇康山阳故居在哪儿"是大家争论和关注的焦点。笔者在之前《嵇康山阳故居考》的基础上不断查找、探访,获得了更翔实、准确的依据。嵇康山阳故居的大致位置在辉县吴村镇鲁(方言读luo)庄西北、山阳村西南山阳故城即邓城(一名清阳城,亦称浊鹿城)东北侧。  相似文献   

4.
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所活动的地区,有文献记载在今河南的辉县和汲县一带,然而,更多的文献记载却是"竹林七贤""游于竹林"以及嵇康"寓居河内之山阳",而且将"竹林"与"河内之山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经考证,关于"竹林七贤"的寓居地问题,本文认为"竹林七贤"的"竹林"在"河内之山阳",其寓居地在"河内之山阳"一带,即今河南焦作一带,主要活动于河南修武县东北五十里的百家岩。  相似文献   

5.
沈坚 《历史教学问题》2005,(5):F0003-F0004
①②敦煌阳关位于甘肃敦煌县西70公里的戈壁荒滩上,周边人迹罕至,赤地千里。因地处玉门关以南,故名。阳关战略位置重要,历史上曾为中原王朝权势范围之边缘,古“丝绸之路”南道起点。唐代诗人王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名句,曾令其名声大噪。阳关遗址在一高阜处,便于远眺,附近低洼处有水源。关城今已无存,仅立一碑,以作标示。其北之墩墩山,尚存汉代烽燧一座,墩台建筑材料由本地所产胶泥、芦苇逐层叠砌而成,历两千年风尘,其貌无改。图为墩墩山烽燧近景①及远景②。③蓟县古渔阳城在今天津蓟县城。战国燕始置渔阳郡,原设治于今北…  相似文献   

6.
《山海经·北山经》载有三条向西流入泑泽的河流杠水、匠韩之水及敦薨之水,杠水即贯穿汉代敦煌郡的疏勒河干流,匠韩之水即今瓜州县之榆林河,敦薨之水即今敦煌市的党河。敦薨本系月氏语,张骞称敦煌,乃因战国秦汉时期敦薨与敦煌同音,故知《山海经》之"敦薨"即敦煌。汉武帝在敦薨地区建县建郡,遂据张骞所说"敦煌",命名为敦煌县、敦煌郡。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谓敦薨之山"在匈奴之西、乌孙之东",说敦薨之水"出焉耆之北",与《山海经》敦薨之水西流注于泑泽的流向相反。杜佑、都实、潘昂霄、朱思本等均据实指出郦道元之谬,而清代以来《水经注》研究家仍从郦氏谬说,亟应纠正。  相似文献   

7.
商丘古城发展研究——兼析明代商丘城市的历史地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运用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对历史文化名城商丘古城演替和明代城市综合分析后,可以看出西周宋国都城为内外城布局,内城又分为东城和西城,东城为宫殿区,西城为作坊区和居民区。汉代梁国睢阳城大致沿袭西周战国宋国城之旧,北魏时期睢阳城有故城和今城之分。故城(秦汉睢阳城),唐代为宋州城之“南城”,宋代位于应天府郭城中,明睢阳旧城南面,弘治中沦于水。明睢阳旧城与考古之睢阳城非一城,应为在考古之睢阳城基础上向北推移一里左右之城。考古之睢阳城,即金元睢阳城,当为唐宋州城中“北二城”之一城,可追溯到北魏之今城。明睢阳旧城功能齐全,弘治十五年黄河水患损毁旧城全部建筑,迫于城北高地另筑新城(今商丘古城)。新城的修筑有个逐步完善的过程,至嘉靖三十七年才将商丘城池修缮完毕,才初步奠定今商丘古城城市的基本格局和风貌景观。  相似文献   

8.
<正>魏晋交替之际,文人名士纷纷远离是非之地,啸傲泉水山林之间,其中,形成了以阮籍、嵇康为核心的名士集团,人称"竹林七贤"。《三国志·王粲传》有注:"(嵇)康寓居河内之山阳县……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琊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竹林之游是名士们自觉逃避政治风险,不肯屈尊降志而退隐山林的选择。曹魏正始年间,名士生存环境虽不宽松,却也并不逼仄。  相似文献   

9.
<正>"更上一层楼"中的"楼"在哪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咏出的千古名诗《登鹳雀楼》。那么这诗中的"楼"在哪儿呢?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此楼在山西省蒲州(唐时为河中府)西南,黄河中高阜处,即今山西省永济市西北的古蒲州城遗址西南的黄河边上,时有鹳雀栖其上,遂以为名。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这样记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王之涣的这首五言绝句正是"唐人留诗"中的不朽之作。诗中所说的"山"即今中条山,"流"即此段由北向南的黄河急流,"千里"是指由此向西略南的中条山、华山、西安一段。  相似文献   

10.
汉末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时的战场阳平关在今陕西勉县西走马岭上,蜀汉时移置于走马岭山下的谷地。三国后期的阳安关、关口为阳平关的别称,而非位于今陕西宁强县西北的关城的别称。张鲁城位于今勉县西北咸河上游的隘垭口,并非今人所谓的白马城。张郃屯兵之地广石在汉水北岸、阳平关西北今勉县西北的隘垭口至茶店一带,决非胡三省等所谓的在"巴、汉之间"。《三国志》之《法正传》、《先主传》中"定军兴势"为"定军山"或"定军山势"之误,与"兴势"无关。刘备与徐晃激战之地马鸣阁应在陈仓道上的略阳东南至勉县西北,不可能在已被多数人认可的今四川广元市境内。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