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尹湛纳希创作的《一层楼》、《泣红亭》等小说,开创了蒙古族长篇小说创作的先河。《一层楼》在情节、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悲剧精神方面都深受《红楼梦》的影响,《泣红亭》中人物命运的设计则完全脱离了《红楼梦》的模式,更多的融入了《再生缘》的内容。尹湛纳希对《再生缘》的接受,扩大了作品的传播范围,也艺术地批驳了弹词作家们对它的批评和非议。从作品传播与接受的角度来看,《再生缘》在蒙古族中或说对于尹湛纳希的影响是仅次于《红楼梦》的,在这一点上也可称得上是“南缘北梦”。  相似文献   

2.
子弟书是一种独特的曲艺形式,红楼梦子弟书是《红楼梦》传播过程中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是其艺术生命的继承和延续,子弟书其独特的体制特点造就了红楼梦子弟书独特的文化内涵,这主要表现在子弟书对《红楼梦》人物、故事情节及语言艺术的继承和接受。故《红楼梦》子弟书在某种层面上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本文基于此探讨《红楼梦》子弟书的文化意义,得出结论:第一,《红楼梦》子弟书在内容上放大了原有的文化价值,具有文化增值意义;第二,在思想上继承了著作的悲剧精神,具有思想的继承意义;第三,从创作而言,打破了传统的叙事诗文体,具有创造性。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里收有灯谜二十七则。《红楼梦》借助灯谜来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命运、增添悲剧气氛。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摈弃了文人对于民间谜语的偏见,创作了有“江湖意”的字谜、物谜,显现出曹雪芹向民间谜语学习的诚挚态度。而《红楼梦》里的“竹夫人”、“风筝”等谜语却在民间流传。《红楼梦》中灯谜的出现既是清朝岁时习俗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同时也与清朝兴盛的谜语研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运用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对《红楼梦》与《源氏物语》两部东方古典文学著作中的男主人公贾宝玉、源氏进行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这两个人物形象的特点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但同时又有各自独特的个性。而这两个人物形象异同的深层原因主要源于两位作者所生活的时代背景、性别、社会经历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许潮创作的《武陵春》继承了《桃花源记》的故事主题、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又从遇仙主体的深化、对社会犀利的批判、人物形象的丰富和剧作诗化特征四个方面对《桃花源记》进行了发展。  相似文献   

6.
今本《红楼梦》原是由一稿多改而成的。它的第三稿由“吴玉峰则题曰《红楼梦》”。而《省亲》回出现是《红楼梦》诞生的标志,因为曹雪芹1747年爆发《红楼梦》创作灵感。而《省亲》回是《红楼梦》创作灵感创作的开端故事。随后它速成一块十七回《红楼梦》故事。它原来在探春理家之前位置上,而后被《红楼梦》创作灵感向前移至第四回和第22回两者之间位置上。然后曹雪芹才沿着这里往下创作下去,最后创作成功“百回”《红楼梦》。《红楼梦》这种创作特点既不同于《风月宝鉴》创作,也不同于《石头记》创作。后来这稿虽然经过《金陵十二钗》诸稿的增删,内容作出多处修改,成为“百十回”,但始终未能改变这稿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对《京华烟云》的影响有目共睹,但二者本质的不同又使《京华烟云》独立于《红楼梦》的光辉之外,显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以人物塑造为切入点,试图通过对暗香和香菱这一组人物形象的对比,从人物的出场、救星以及结局的安排等三个方面论述《红楼梦》对《京华烟云》的典范影响。  相似文献   

8.
试论贾平凹对《红楼梦》之接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贾平凹十分推崇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他的文学创作也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了《红楼梦》的影响。在对悲剧艺术之体认、细节描写之继承、女性形象之钟爱、宿命结构之模仿、语言风格之学习、家庭日常生活题材之选择等几个方面的表现尤为明显。正是由于贾平凹对《红楼梦》之创作优点的接受与借鉴,使他成为当代最为著名、最有影响力作家之一。  相似文献   

9.
高淮生的《红楼梦新论稿》带着“话题意识”去追索《红楼梦》中的“话题价值”,通过多视角、多层次的文本研究与综合研究,分析了古代著名思想家与文学家对于曹雪芹思想以及《红楼梦》的影响;揭示了《红楼梦》中“意淫”、“情痴”、“诗意”三大重要关目的文化意蕴和美学内涵,并对《红楼梦》的艺术创作和人物形象塑造进行了文化阐释,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以诗人的才情秉承传统文化的精华营造而成的心灵之诗。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的女性人物形象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比较《红楼梦》与前代的优秀戏曲小说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红楼梦》里的女子之美与崔莺莺、杜丽娘相当,但个性化和真实性胜之;《红楼梦》里的女子在个性化真实性方面与《金瓶梅》中的潘金莲、李瓶儿相当,而在人物美上远胜之。可以说《红楼梦》的女性形象总结了前代优秀作品的优点,而又舍其不足。达到这样的艺术水平和作者曾在实际生活中和女子长期生活在一起,观察体验颇深很有关系。  相似文献   

11.
从中国现代文学大儒钱钟书所著的《围城》,我们可以看到《红楼梦》的影子,通过对两部作品的创作主旨、人物形象塑造的比较,大胆地推论了《围城》之源在“红楼”。  相似文献   

12.
由程伟元、高鹗整理刊印通行的百廿回本《红楼梦》用掉包计、黛死钗嫁表现宝黛爱情悲剧。1987年电视剧版《红楼梦》吸收当代红学研究成果并对结局进行了新的创作,在宝黛爱情悲剧上顺承前八十回情节走向,对贾母、凤姐、宝钗、袭人等人的形象处理更加合理,创作了一个更接近小说原意的“元妃赐婚”的结局,弥补了程高本人物形象扭曲、情节发展突兀、前后矛盾等缺陷,带来了全新的解读视角。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塑造了众多鲜活生动、让人过目难忘的人物形象。胡文彬的《红楼梦人物谈》从一个新的视角,抓住人物具有个体特性的“情态”,用相对精短的的篇幅,评析了《红楼梦》里60多位人物形象,列举了红楼人物情态的多样性,揭示了红楼人物情态的心理活动基础,分析了红楼人物情态与肢体语言相映成趣的关系,阐明了红楼人物情态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为《红楼梦》人物研究提供了新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鲁迅是中国新化运动的闯将与旗手,他的小说创作以人物形象的个性鲜明,思想内涵的深刻而称于世:鲁迅又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学,对中国小说历史的研究更见功夫,有《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古代小说对鲁迅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拟就《故乡》来分析《红楼梦》对鲁迅小说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是我国历史中重要的经典名著,在宏篇叙事中作者成功塑造了很多的人物形象。《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改变了传统正面人物都善、反面人物都恶的叙事模式,作品中所应用的诗词对人物形象描写塑造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与读者更好地了解《红楼梦》,本文从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勾勒、人物命运暗喻、人物对照、女性意识展现几个方面对《红楼梦》诗词和人物形象塑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老庄哲学对《红楼梦》的创作构思产生了深远影响。《红楼梦》中僧道形象展现出的独特美丑观、真假神俗之间的二元转换体现了老庄朴素辩证法思想;以物喻人、以物观物是对齐物论的继承;"因空见色、自色悟空",以"无"来导向人世的最终归宿,则是老庄哲学返璞归真理念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单立勋 《现代语文》2009,(11):68-70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深受《红楼梦》的影响,她对《红楼梦》的热爱几乎到了疯狂的地步,这成为她小说创作的一块重要基石,也在内心纠结成一种复杂而深厚的情感——红楼梦情结,这种情结影响张爱玲的生活、创作和研究。本文通过解析张爱玲红楼梦情结产生的原因和在其小说创作中的具体表现,更进一步挖掘张爱玲小说创作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由《风月宝鉴》和《石头记》两部小说合成。曹雪芹把《风月宝鉴》和《石头记》合成一书后,无论在情节安排,人物塑造还是主题上,都超越了这两部小说,也超越了之前的人情小说。《红楼梦》继承了《金瓶梅》以来人情小说取材于现实,反映社会现实的传统并达到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人物形象"正邪两赋",丰满、真实。并通过小说中那么多可敬可爱人们的毁灭的悲剧,传达出前所未有的、崭新的主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蔡文姬》、《茶馆》、《关汉卿》为中心,对郭沫若、老舍、田汉三作家五十年代的历史剧创作进行比较,指出,由于生活经历、知识结构、艺术修养等等不同,三作家在坚持历史剧创作的“两个真实”原则、人物形象塑造和作品艺术风格等方面也有所不同,他们为历史剧创作提供了不同的范例。  相似文献   

20.
本文考论古近代小说三部(篇):宋代佚名小说《梅妃传》极大地丰富了李(隆基)杨(玉环)故事的内涵,对后人同题材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晚清俞达的狭邪小说《青楼梦》是模仿《红楼梦》创作中有代表性的一部,反映了封建末世下层知识分子颓废的精神状态;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热诚鼓吹者陈天华的《狮子吼》则是二十世纪初年影响最大的政治小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