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基于小品《不差钱》中“不差钱”一词的语用分析,引申出多种含义:1.不缺钱;2.不缺这点钱;3.钱不是问题;4.不在乎钱;5.不能在乎钱;6.在乎钱;7.优惠、省钱。“不差钱”的语用功能体现在以下三点:“不差钱”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形象;“不差钱”作为标题的一部分能迅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提高新闻的传播速度;口语中的“不差钱儿”带有幽默调侃的味道。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收入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都过上了不差钱的生活。一些靠父母溺爱成长起来的独生子们更是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懒惰思想,变成了名副其实的“playboy”。  相似文献   

3.
从成人的角度来说,似乎不与他们对着干的孩子就是所谓的“听话的孩子”、“乖孩子”。当然,这其中的“不对着干”包括对父母的安排“惟命是从”,不与父母吵嘴,不“顶撞”父母、老师,上课认真听讲,学习成绩优秀,绝对听从老师的教导……总而言之,对师长千依百顺的孩子就是听话的孩子。这样的孩子是很受大人们喜欢的,因为令他们省心。但是孩子们是如何看待、评价听话的孩子呢?本文作者采访了几个孩子,他们的想法有的是在成人理解的范围之内,有的想法可能会让我们吃惊了。  相似文献   

4.
王冠 《下一代》2011,(5):46-46
在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美国就有孩子早早起来去挨家挨户送报纸了。这在娇惯子女的中国家长看来是不可想象的,似乎太“残忍”了,难道是美国家庭差钱,要让孩子去赚“外快”?当然不是。  相似文献   

5.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的地位如同“众星拱月”一般,父母的纵容和溺爱往往造成了孩子的任性和以自我为中心。面对孩子越来越多的要求和日渐叛逆的性格,父母到了拿出威信来对他说“不”的时候了。你对孩子说过“不”吗?你知道怎样对孩子说“不”吗?有许多父母由于非常喜爱自己的孩子,从来不会也不忍心对他们的请求说一声“不”。  相似文献   

6.
李学才 《师道》2013,(11):13-14
天下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越长越聪明.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变“笨”,但现实却恰恰与父母的愿望相反.一些孩子的“笨”正是父母一手“教”出来的。不信,我们就来看下面的例子:  相似文献   

7.
朱莉  木制墙 《家庭教育》2009,(10):32-33
经常有不少年轻的父母问我:“张老师,你认为什么才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我的回答是:“健康、快乐。”也就是说,父母要经常问问自己:“我的孩子健康不健康,快乐不快乐?”  相似文献   

8.
《山东教育》2008,(7):126-126
孩子做事拖拉是令父母头疼的事,有时父母怎么催促都不管用。难道是孩子故意想让父母生气吗,当然不是。孩子对时间的感觉跟大人不同,他们某种程度上生活在“没有时间”的状态下。当父母催促时,他们会感到不舒服。“8点钟你必须到幼儿园!”这话让孩子听起来很抽象,他们对此根本不理解。  相似文献   

9.
孩子的成长主要取决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孩子的身心健康也来自家庭和学校的正确引导。如今的独生子女存在人格缺陷、心理脆弱的为数不少。有的固执、冷漠、自卑不合群;有的自负、充满了攻击性;有的怕面对父母和老师……大量的事实表明,孩子身上存在的各种心理障碍很大程度都是家长和老师“恨铁不成钢”而过度“关心”的结果。父母望子成龙心切,面对不长进的孩子,父母体罚孩子的现象虽然不多,但经常性的、习惯性的责骂却并不鲜见。有些父母在批评做了错事的孩子时,习惯用“总是……”“从来不”之类的字眼,对孩子进行不负责任的、夸大其词…  相似文献   

10.
一、孩子放学回家后:中国父母:“今天学习怎么样?”外国父母:“今天在学校过得还愉快吗?和同学相处得如何?”二、孩子吃完晚饭后:中国父母:“快点去做作业!”外国父母:“先帮我收拾一下桌子。今天晚上你有什么安排吗?”三、孩子晚上要和同学出去玩:中国父母:“太晚了,不安全,再说明天还要早点起来上学。”外国父母:“好的,给你钱。要注意安全,遇到什么事了就报警。”四、当孩子在家里谈论某个同学时:中国父母:“这个同学学习成绩怎么样?”外国父母:“这个同学为人如何?”五、当孩子考试成绩下来:如果孩子考了99分(满分100分):中国父母:“怎…  相似文献   

11.
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都发出一种日益强烈的感叹:孩子不听话!当爸爸妈妈的要孩子做一件事,比方说让他倒一次垃圾,或是刷一下牙,孩子都会脖子一拧,说一声“不!”我们从观察和研究中不难发现,孩子不听话的原因常常不在孩子身上,也不在父母说的“话”本身有什么不对,而往往在父母自己没有把“话”说好。合理的要求,不恰当的表达,结果使孩子不肯听话。因此,欲使孩子“能听话”,父母必须懂得应怎样“说话”。父母说话时首先要明确一个原则:如果父母向孩子提出的是“要求”,那么就不是“请求”。这两者是有区别的。按照人际交往与家庭教育的原理来看,“请求”和“要求”在孩子心理上的反应是不一样的。在孩子看来,请求是可以选择的,既可以照办,也可以不照办;要求则是不可选择的,是必须照办的。因此,要让孩子听话,我们必须坚持贯彻这个原则,并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2.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知道这话的人不在少数。可是,很多父母恰恰忘了在初期的社会化过程中,孩子们最需要父母的牵引和帮助鼓励,给他们以成长的信心和力量。很多时候,因为各种原因,许多家长只注重管、教、训,往往忽略了言传身教,忽略了夫妻矛盾成了打击、否定、训斥孩子的不良教育方法。在家庭这种“原生”的环境下,让孩子在生活中陷入消极、低级、不健康的生活情调和氛围,还不知道孩子的“精神污染源”就在父母身上。  相似文献   

13.
张亚丽 《家长》2009,(5):6-7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 可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孩子通常无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孩子最常说的话是:“我想做的事家长不让我做。”“在决定有关我的事时,父母从不听我的意见,他们根本就不尊重我。”“我在学习上已经努力了,可父母还是不满意。”“父母从不站在我的角度考虑问题。”“父母经常训斥我,甚至还打我。”“与父母在一起,我感到心理压力很大。”“我感到在家中不自由。”  相似文献   

14.
“爸爸,你说家长打自己的孩子违法不违法?”一天,我下班刚进家就被读小学的孩子拦住了。“你说呢?”我反问孩子。“当然违法!”孩子似乎理直气壮。“违反什么法呢?”我又问。孩子笑了:“我也说不明白。”父母打自己的孩子也是违法的。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八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残疾的未成年人。”《教育法》第四十九条也明确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配合学校  相似文献   

15.
关颖 《家庭教育》2011,(7):17-17
我不赞成“父母爱孩子不需要回报”的说法。父母爱孩子是天经地义的,那么怎样才能在孩子心中播撒下关心别人、爱别人的种子呢?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孩子爱父母,懂得父母之爱的回报。  相似文献   

16.
只要一提到作文,十有八九的孩子都会感觉到“怕”,老师也认为作文教学是个难点,父母则最怕对孩子进行作文辅导,越是低年级越是这样。不少日记、周记或者作文变成了父母“口述”,孩子“笔录”的产品。可是结果呢,父母费力不讨好,孩子抱怨,老师不满。本期的三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如何指导孩子写作文的问题。希望读者朋友能从中得到借鉴。  相似文献   

17.
央视心理访谈栏目播出《乖巧的小魔头》中的主人公小民“不玩就写不成日记”一语道破了现代家庭某些家长因教育方法不当而引发的尴尬局面。父母含辛茹苦地为孩子操劳,反而使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素淡如水,甚至出现孩子对父母的感情曰渐“萧条”,同时也透视出一些孩芋内心的独自.他们对现实生活充满强列的渴望。他们渴望自由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好像父母是他们生活的“桎梏”。  相似文献   

18.
现代家庭中,孩子不好好吃饭,是令许多父母头痛的一大难题。面对不愿意吃饭的孩子,不论父母如何哄、劝、“威逼利诱”几乎都无济于事。为此许多父母大为不解,现在的孩子怎么了?其实,这种现象是和父母本人的态度紧密相连的,是父母对孩子饮食的过分呵护、关心造就了孩子这种不正常的饮食观念——把饮食当作一项负担,一项为父母完成的任务,而不是自己本身的生理需要。曾有一个五岁的孩子这样说:“在一个不需要吃饭的世界里。该多好!” 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好好吃饭呢?  相似文献   

19.
经常听到父母说自己的孩子“上课不注意听讲”、“做题和考试的时候马虎”、“写字磨蹭”等等,父母在诉说这些问题的时候,常常会做出如下的总结:你说他怎么就不知道努力呢?他怎么就是不改呢?总之父母认为是孩子的学习态度有问题。  相似文献   

20.
前不久,《家长》杂志进行了一次“家长威信大调查”,结果表明:与孩子朝夕相处的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威信正急速下滑。数据篇:家长威信呈现危机——喜欢父母的孩子不到5%在回答“你对父母所持的态度”时,6.62%的孩子惧怕父母,56.28%的孩子对父母很反感,13.13%的孩子对父母极度反感或痛恨,19.22%的孩子对父母反应平淡,只有4.75%的孩子喜欢自己的父母。——多数孩子不太在意父母的看法在回答“你在意谁对你的看法”时,超过50%的孩子选择同学或朋友,近30%的孩子选择老师,约15%的孩子选择父母,5%的孩子选择其他长辈。在中小学生的心目中,其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