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田荣  尹维 《新闻前哨》2001,(11):25-26
大众传播媒介总是伴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而发展,如今,网络传播正逐步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与信息的重要媒介,并对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形成挑战和冲击。无论是传统的新闻传播还是现代意义的网络新闻,作为主体的新闻都必须遵循新闻规律,客观公正依然是新闻的生命。因而,越是传播方式的革新,越是要在发展中加深对新闻客观性的关注和思考。 一、认识新闻客观性 在哲学上,“客观性”与“主观性”相对,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特性,历来被视为属于以客体为尺度的科学性或真理性认识论问题;在新闻学上,客观性是指新闻报…  相似文献   

2.
短新闻是电视新闻中一支出奇制胜的“轻骑兵”,篇幅虽小,却展示着媒体及记者的采写水平.而电视短新闻最能体现竞争力的就在于对现场感的捕捉与运用.因此,无论从新闻本质还是受众需求出发,研究和探讨短新闻的现场感是电视媒体发挥自身优势必不可少的内容.文章针对短新闻现场感的性质、特点并配以获奖新闻案例,探究了现场感在短新闻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3.
在众多新闻体裁中,现场新闻有"现场感强、文字精炼短小、有深厚感染力"等特点。在现场新闻写作过程总,把握"细节描述、丰富信息、以情感人、画龙点睛"四个方面的写作元素,通过细节描述增强新闻现场感,以丰富信息增强新闻耐读性,以情感人增强作品深厚感染力,用鲜活标题画龙点睛,方能传递新闻现场的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4.
蒋荣昌 《新闻界》2005,(2):123-123,115
“新闻”作为大众传媒机构的主要产品,一直就是某种“报道”。而“报道”的客观性、真实性,一直被视为“新闻”真、假得以区分或者说新闻之为新闻的当然根据。而这种客观性、真实性又一直被视为是与“文学性”(总是与“虚构”和“想象”有内在关联)相反的东西。  相似文献   

5.
时下,在这一片热热闹闹的新闻改革中,有一些地方让人多少感到些许“浮躁”,有“舍本逐末”之嫌。 其一是“同期声”采访的滥用。 在一些记者的概念中,广播电视新闻的现场感很重要。而体现现场感的唯一手段似乎只有“同期声”采访。于是不分场合,不分地点,不分情况,一律拿起话筒就提问。在多数情况下,由于准备不充分,认识不到位,问题提得比较“拙”或“虚”,而被采访者的回答也显得有些  相似文献   

6.
现场短新闻是记者在新闻发生的现场捕捉住的一个凝聚信息、富有特征的场面或片断,不枝不蔓、不追前溯后地再现于形象描摹中的纪实性现场报道。虽然,电视现场短新闻是一种比较灵巧、好驾驭的新闻形式,但是要把新闻做得有现场感却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如何才能采制出一篇现场感很强的优秀现场短新闻呢?一、发掘最有价值、最鲜活的新闻亮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媒体近期的揭露性报道为例分析,认为“新闻客观性”在实际操作中异化成的两种标准,可以理解为“新闻客观性”的“二元性”,而不是对“新闻客观性”理论本身的颠覆,两者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呈现新闻事实。  相似文献   

8.
9月24日,在延安举行的全国地市报学术研讨会上,全国记协国内部主任阮观荣同志就目前新闻界兴趣的“现场短新闻”热,综合了各方面对此的研究情况,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一、“现场短新闻”的界定。“现场短新闻”这个提法过去没有,反映在新闻理论和新闻实践上都是一种创新。什么是“现场短新闻”,提出了许多见解,而比较一致的解释——“是深入新闻实践的现场,采写、制作的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短小精干的新闻”。二、“现场短新闻”的三要素。首先是新闻价值高。包括要有丰富的信息价值;正确的宣传价  相似文献   

9.
如果说网片的真实性是新闻摄影的生命,那么也可以说画面的现场感是新闻摄影的灵魂,摄影记者必须调动各种拍摄手段,有效记录事件赖以真实存在的原生态,通过画面现场感让新闻摄影“抓眼球、撼人心”。笔者从多年的新闻摄影实践中体会到,要强化新闻摄影的现场感,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有的专家认为,现场短新闻是“指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的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较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新闻作品”。应当说,这个界定从总体上阐明了现场短新闻的基本特点。但具体到报纸、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又各有其鲜明的个性特点。本文试图对电视现场短新闻的个性特点作一些探索。我认为,电视现场短新闻除了具有新闻价值高、现场感强、短小精粹等一般特点外,它最明显的特点或典型表现形式是,记者直接“出镜头”,当面向观众描述所见所闻,把观众带入事件发生的真实现场,中间穿插记者在现场对新闻人物的采访,最后由  相似文献   

11.
一、信息又是什么呢? 《对新闻定义的再认识》(载《新闻知识》1989年第11期)认为,“新闻是……事实”、“新闻是……报道”、“新闻是……传播”,等等定义,由于在定义方法上出了毛病,所以“不能成立”,而具有科学性、客观性、普遍性、鲜明性的  相似文献   

12.
电视新闻是舆论引导最直接、受众面最广泛、现场感最强的媒体传播手段之一。然而,现场感再强的媒体在繁杂的民生信息面前,也应该做到与民众"零距离",但真正能够做到"零距离"光靠贴近是不够的,其次,民生记者还要具备职业的新闻敏感。  相似文献   

13.
张薇 《记者摇篮》2009,(9):25-25
新闻现场的重要性 摄影记者既要拍摄新闻,就要到新闻现场,新闻现场就是摄影记者的第一工作现场,只有现场感强的新闻图片才会有感染力。现场新闻,也称“视觉新闻”、“目击新闻”、“现场速写”等,是记者用耳闻目睹的第一手材料拍摄或写成的新闻。它以鲜活生动、真切感人的事实打动读者,  相似文献   

14.
“新闻专业主义”对我国新闻业的参照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徐锋 《新闻记者》2003,(5):32-33
“新闻专业主义”的含义及其特征“新闻专业主义”是在美国政党报纸解体后在新闻界中发展起来的“公共服务”的信念,它是改良时代行政理性主义和专业中立主义总趋势的一个部分。新闻专业主义的目标是服务于全体人民,而不是某一利益团体。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对新闻客观性的信念,相信可以从非党派的、非团体的立场准确报道新闻事实。它的最高理想是传播真实、真相或真理。在实现媒介功能时,新闻专业主义有两个最主要的特征:中立性和客观性。新闻专业主义要求把关人在作必不可少的抉择时,按照“新闻价值”的中立标准进行取舍,当批评社会和国家时…  相似文献   

15.
算是老生常谈了:新闻的主要特点是用事实说话,而事实总是具体、形象的。新闻写得色香味俱全,呼之欲出,贴近生活,才有感染力。这可以说是不言而喻的道理。实际上,成功的新闻报道大都来自记者的直接观察。所以,采写有现场感的新闻,应该是记者的基本功之一,甚至可以说是最基本的功夫。然而,老生也有必要常谈。多少年来,我们这个国度会议成灾,也因此,我们报纸的一个“特色”就是会议新闻往往唱主角,而采写  相似文献   

16.
刘振 《新闻知识》2001,(9):45-45
读者在阅读时,总是先看标题,在知其新闻大概意思之后,再选择感兴趣或关心的文章细读。在各类新闻体裁充斥的报面上,现场感强的新闻,往往受到读者的关注。读者为什么相对喜欢这类新闻呢!众所周知,现场新闻的特点能使读者有如临其境之感,从而增强其感染力和可读性,但现场新闻自身的优势远不止这些。首先,现场新闻符合新闻规律———新闻要求新鲜的原则。人们常说新闻姓“新”,说出了新闻的主要特征。这里的新除了时效新之外,要注重的是内容的新,这才是新闻本质的“新”。现场新闻这种体裁,要求记者必须最集中的体现“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前后两届的“现场短新闻”赛,为我国新闻界送来一缕缕清新之风。大报小报,“现场短新闻”、“目击新闻”、“实录新闻”,不断涌现,可说已形成一种“热”。这些新闻,篇幅短,现场感强,不乏佳篇与力作,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也许由于对现场短新闻的定义与特征的理解不同,一些报纸把稍有现场感的报道也都贯以“现场短新闻”的头衔。例如某报有篇新年前夕关于某副食品商场的巡礼,有篇某顾客在个体摊床购物缺斤少两的来信,文中有那么一点现场描摹与对话,编辑也把它堂而皇之列入“现场短新闻”栏目中。这样做是否名副其实?是“现场”加“短”即等于“现场短新闻”?现场短新闻是否应在新闻价值上多做些文章?笔者班门弄斧,谈些管窥之见。  相似文献   

18.
在新闻报道中的一个重要技巧就是要掌握和运用好细节性、现场感强的描写。我们所讲的“把读者带到现场去”就是通过精心采写,把人物或事件中最富有特征的片断、镜头、瞬间展现给大家,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这就要求记者不仅要在采访过程中善于采撷丰富、生动、有现场感的新闻素材,而且要用心写作现场见闻,真实地把新闻现场“再现”给读者,使色、香、声、味呼之欲出.做到逼真显形,进而深刻传神。  相似文献   

19.
齐彬 《新闻战线》2023,(1):48-49
在重大国际新闻事件中有记者在核心现场,是中国媒体在国际舆论场发出声音、扩大影响力的第一步。对于“现场感”的强调,特别是在国际新闻报道中“我在场,我看见”的亲历式报道,是中国媒体冲破西方媒体信息把控和话语垄断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20.
孙祥飞 《新闻传播》2012,(3):208-209
从新闻史学的角度讲,客观性准则诞生于新闻实践之后,不同时期的新闻实践扩充了新闻客观性的标准;但在人类的新闻实践中,真正的客观性并未以理想的状态呈现。概言之,新闻客观性的实践有两条准则:一是将事实与价值分割;二是技术的革新促成"仿真环境"的实现。倘若新闻实践驶入了信息多元、公众理性、媒介开放、法制完善的正途,真正的公共领域就会出现,而新闻的客观性也将随着这一实践距离新闻客观性的这一理想不再遥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