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泰初 《收藏》2009,(4):117-117
“大泉五铢”钱是一种不伦不类的钱币。大泉与五铢钱本是两类钱,王莽篡汉后废五铢钱,改铸“小泉直一”“大泉五十”钱,由于“大泉五十”为虚值大额货币、引发了盗铸蜂起,“大泉五铢”钱便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王泰初 《收藏》2007,(6):149-149
北魏所铸“太和五铢”钱文中之“太”字,与我名字中的“泰”同音,故早年就将其钱列为寻觅目标之一。然北魏“太和五铢”钱难觅之程度在陕西不亚于王莽泉布。偶有泉友从旧都洛阳来陕,所携“太和五铢”钱由于真伪难辨,未敢贸然购藏。  相似文献   

3.
党顺民 《收藏》2008,(8):133-133
2008年3月,笔者在西安八仙庵古玩市场上发现一批新近出土的“半两”钱,数量有20余枚,其中混杂一枚“襄阴二”钱。据了解,这批钱出土于陕西华阴地区。  相似文献   

4.
梁永涛 《收藏》2012,(8):73-73
“男钱”是中国古代对一种钱币的称谓,为何称“男钱”?查阅文献资料,发现此提法最早源于唐朝杜佑《通典》:“布泉,世谓之男钱,妇人佩之,生男也。”晚唐段成式《戏高侍御七首》之六云:“诈嫌嚼贝磨衣钝,私带男钱压鬓低。”宋代洪遵《泉志》有言:“旧谱日径寸,重四铢,悬针书,文日‘布泉’。  相似文献   

5.
田德林 《收藏》2007,(7):144-144
北宋“熙宁重宝”折二篆书钱“熙”字的下部多为“火”字形,“缺笔熙”版的“火”字形右边缺一笔画,故名之。也可称作“异熙”版,但称“缺笔熙”能够直接反应出该钱的版别特征。  相似文献   

6.
草坪 《收藏》2001,(12):49-49
严格意义上说,此钱不能称作“雕母”,因为雕母是用来翻铸行用钱的“祖钱”,不能因为是手工雕刻的钱,就是“雕母”。  相似文献   

7.
王吉祥 《收藏》2009,(10):133-133
我的藏品中虽然没有价值连城的孤品,但就是这些貌不惊人甚至是满布斑驳锈迹的古钱,促使着我不断地搜集和寻觅。2009年3月,我喜获1枚战国“蔺”字在左圜钱,因早年曾集得l枚“蔺”字在右圜钱,现终于左右“蔺”字圜钱集齐,可谓缘分,真乃人生一大快事。  相似文献   

8.
周传芳  周国卿 《收藏》2006,(4):100-103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五月,新疆布政使王树楠向巡抚联魁建议,用内地各省拨来的财政补助银“协饷”为原料,在新疆(迪化)水磨沟机器局铸造银币。联魁于六月四日批准成立新疆银元局,铸造五钱、四钱、二钱、一钱四种银币,至三十四年七月止,共铸银32万两,主要用于军费开支,故称“饷银”。饷银五钱,正面主图为汉维文“饷银五钱”,背面主图系蟠龙。该币直径3.3厘米,重17克左右,成色85%。饷银五钱银币的版别较多,从正面看,汉文“饷银五钱”有字体大小、笔画粗细的不同,汉字中心有有花饰和无花饰的差异。从背面看,图案有无圈龙、线圈龙、珠圈龙,维文龙、蝙蝠龙的不同,蟠龙又有小头龙、尖角龙、小龙的差异。现就“饷银五钱”银币的具体版别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9.
合肥 《收藏》2007,(2):113-113
2000年10月有,安徽寿县出土一批唐朝“开元通宝”钱,从中发现一枚厚重大型“五金”钱,品相绝佳。钱径2.31厘米,重5.1克(见图)。“五金”厚重大钱,民国时期的《泉币》期刊上载有罗伯照先生旧藏及评述:“其钱厚大,俱内外郭,外轮阔缘,背郭多错起爆,五字收缩,似直百五铢,唯其上下横画,出接内外轮。就形制论,似出六朝末期。”  相似文献   

10.
温苏 《收藏》2009,(5):119-119
笔者藏有一枚清代“道光通宝”钱,较为特殊。该钱直径27.5毫米,厚2毫米,重8.2克;面文“道光通宝”中的“通”字为双点通版,背文为满汉文“宝临”。其铜质精良,铸工尚可,包浆熟旧、自然,唯钱文稍显粗糙(见图)。  相似文献   

11.
李兆民 《收藏》2006,(12):107-107
“顺天易得,得壹难求。” 我在初涉钱币收藏时,就从老一辈钱币收藏家那里知晓“得壹元宝”钱较难寻觅。当时由于工薪收入不宽余等原因,我将收藏定位于中档钱币,“得壹元宝”钱自然被列入重点寻觅对象。  相似文献   

12.
三体钱欣赏     
张业 《收藏》2006,(6):100-101
所谓三体钱,即一种铸币其钱文采用三种或三种以上的书体。比如,《南唐史》说:“元宗铸唐国通宝,有篆隶真三体。”又,初尚龄《吉金所见录》:“太宗即位……亲书淳化元宝三体字以铸钱。”《古化杂咏》:“北宋唯淳化与至道钱各三体文”,“元丰、元符、绍圣、圣宋诸钱……易真行草而为篆隶行或篆真行耳”。  相似文献   

13.
袁水清 《收藏》2007,(11):116-117
古代面值最大的金属铸币——国宝金匮直万 国宝金匮直万为王莽铸币之一,其造型秉承了莽钱一贯的别致风格,钱体上半部为一方孔圆钱.篆书“国宝金匮”四字,下半部呈方形,篆书“直万”二字。其铸造精良,文字劲秀。此钱是王莽时期的货币昔日已成定社论,  相似文献   

14.
黄正明 《收藏界》2011,(12):84-85
贵刊在今年第八期“老董泉苑”栏目中的《千载盛世与“驺虞峙钱”》一文中提到“太平百钱”,董老也载文提及“此钱的形制,钱史风格与‘太平百钱’‘世平百钱’极为接近……”  相似文献   

15.
孙家潭 《收藏》2006,(11):135-135
“壹钱合同”铜印,近似长方形,上端呈尖角,橛钮。印面无边栏,长4.5厘米,宽2.6厘米,高4.6厘米。印背凿刻上“上”字以指示正位。印台厚实,四周呈余坡状(图1、2)。印文“壹钱合同”朱文楷书直读,其中“合同”两字为合体(图3)。  相似文献   

16.
戎畋松 《收藏》2008,(6):116-117
汉半两权钱 汉初承袭秦制,仍旧行用半两钱。高祖时借故“秦钱重难用”而行荚钱,且允许民间私铸,引起货币贬值,“至物踊腾粜,米至石万钱”。吕后二年(前186年),开始整顿币制,改铸重八铢标准的半两钱;后由于减重严重,从六年(前182年)起又行用五分钱,其重量只有2.4铢,为半两的1/5,灾际上也就是变相恢复丁荚钱的使用。  相似文献   

17.
张建功 《收藏》2009,(3):140-140
在新疆红钱系列中,有一种钱币被称之为旁支,它的外形具有新疆红钱之制,这就是“热西丁”红钱。  相似文献   

18.
张建功 《收藏》2007,(5):142-143
《收藏》2006年第3期刊载了李克勤的《新疆有的红铜钱不是新疆红钱》一文,对笔者《古钱奇葩——新疆红钱》(《收藏》2005年第2期)进行了重新解读和分析。李克勤先生文中认为“新疆红钱仅限于南疆八城通用”,而北疆的红铜钱(包括黄铜、铁质)等,“则属制钱范畴”。这种说法虽有一定道理,但不利于全面了解和认识新疆统一后的货币全貌。  相似文献   

19.
张庆明 《收藏》2001,(10):58-58
笔者最近收集到“五子”、“五金”两枚古钱,经本地几位同好共同研究,认为该二枚钱系真钱无疑,属五铢异品钱,现附上照片,供泉友们共同欣赏,并对两枚古钱分别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罗成忠 《收藏》2001,(6):63-63
《收藏》第96期冯瑞林同志的《熙朝柱石背八宝钱》一。文,将“熙朝柱石”花钱释为“康熙官铸”,并说此钱“极有可能是他《指康熙皇帝》在朝中大臣生日和重大庆典上赏赐臣下之物”,笔者以为,这个结论未必恰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