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针对陕北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中注水井注入压力上升快,吸水能力差,采油井产量下降快,采收率低的突出问题,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由于低渗透油藏自身性质,注入水水质问题,储层的敏感性,开采过程中储层有效应力的增加,以及低渗透油藏过度压裂造成注入水沿裂缝窜流等是造成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效果差的主要原因。在低渗透油藏的开发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注水水质精细处理和注入水与地层水的配伍性,而且要注重保持地层能量,改变常规的注水模式,因此提出了超前注水和周期注水模式。  相似文献   

2.
王群 《内江科技》2014,(3):69-69
<正>樊151块是典型滩坝砂低渗透油藏,地层物性差,油水井投产时大多进行压裂改造,裂缝发育,平面矛盾突出,纵向上各小层渗透率级差大,层间差异大,注采调配难度大;注水开发过程中,储层易水锁,致使油井大幅减产,开发效果变差,2013年,我们通过精细注采调配、油井酸化解堵、水井措施增注,实现了区块的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3.
黄鸿雁 《内江科技》2013,34(1):143+176
史深100区块为一深层高压低渗透油藏,该区块自2005年以来由于水质不达标,水井欠注情况比较普遍;中部砂体较厚、物性较好油井水淹水窜,边部油井砂体发育差,油层厚度差的油井,能量较差,采油困难,区块自然递减大。针对这种情况,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技术措施,水井主要采取了水质节点管理、活性水增注、周期注水、高压分层、水井调剖等举措;油井主要采取边部油井重复压裂、油井解堵、仿水平井技术、局部注采完善等措施,区块稳产基础明显加强。  相似文献   

4.
在注水开发油藏中,注不进、注不够水严重制约低渗油藏开发效果。由于渗透率低,水井日注水量少,地层能量难以补充,常规的一注一采井网开发油井见效困难,经济效益低,为合理补充地层能量,防止地层亏空过大伤害储层。决定在文88块选取合适区域实施多点注水,温和补充,评价开发效果,为全区下步开发摸索思路。  相似文献   

5.
对于高孔中渗的常规稠油出砂油藏,当两套井冈合采,由于储层物性、流体性质的影响,高渗透层的井容易受到注水效果,液量高,含水高,水淹严重;低渗透层的井见不到注水效果,液量低,液面深。随着井网的不完善,区块地层压力下降快,原油脱气严重,制约油井产量得不到正常发挥,产量递脚陕。本文提出了科学划分开发层系,优化井网结构,减缓油井水淹的速度,保持油藏的地层能量,使出砂油藏能持续稳定开发。  相似文献   

6.
高压低渗断块中高含水期开发技术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章权  李克敏 《内江科技》2010,31(12):142-143
牛20断块是高压低渗透油田,由于早期整体水力压裂,导致油藏快速水淹,最高含水上升67.1%,断块存在着主力油层局部暴性水淹,非主力油层及主力油层边部注水长期不受效等矛盾,近年来在油藏精细描述、裂缝特征及水淹水窜规律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局部井网补充完善、间歇注水、大修、封堵、解堵压裂、油井转注、水井高压细分注水等配套治理手段,使区块开发效果得到了明显该善。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是在描述义7-6块砂岩油藏的地质特征、开发特征等的基础上,针对该区块油藏注水开发效果做了简要的分析。油藏的地质特征主要有构造特征、储层特性、流体性质、地层压力以及油藏类型等几个方面,分析出该油藏属于构造-岩性油藏。油藏开发特征主要有油井产能低、地层压力保持水平低,压降大,产量递减快特征、地层能量下降快,需要补充能量,可以进行注水开发。分析初期注水还未见效,注水压力逐渐上升,需要采取措施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调研表明,注气开发技术是改善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的有效途径,与传统的注水开发相比,具有注入能力高、储层伤害小、波及体积大,驱油效率高等技术优势,可以解决低渗透油藏因储层物性差、敏感性强造成的常规注水开发注不进难以建立有效驱替系统的问题。本文依托试验区块,综合室内实验、数值模拟、现场试注等多方面论证区块实施注气开发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延长油田西区采油厂所辖油田属于低渗特低渗油田,在投产时大多采用压裂,由于油藏的非均质性和开采层系不同,在注水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体现在层内、层间、平面注采矛盾突出;注采调整缺乏充分的依据。通过油水井生产过程监测和动态分析,进行注水井与油井连通层位的对应调参,提高注水效果及注水开发采收率,从注水井和油井两方面入手,在以上研究分析、动态描述、注采调整等措施的基础上,摸索整理出一套适合本区的注采开发思路,最终解决油藏平面、层间与层内矛盾,实现注水开发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0.
张勇  李军  张茂森 《内江科技》2011,32(11):127-128
针对低渗油藏开发过程出现的注水井高压注不进水,油井压力下降快、采不出的现象.结合桩西低渗区块地质特征,利用低渗油藏的非达西渗流原理,通过数值模拟对低渗油田孔隙压力、孔隙度、渗流率影响关系进行技术研究,进一步确定了桩西油田各低渗区块开采技术井距通过采用小并距开发技术试验结果.并配套油层改造技术.降低了该油藏注水压力.改善了油藏渗流能力.同时也提高了驱油效率和区块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1.
邢淑霞 《内江科技》2013,(10):47-48
<正>低渗透油藏的注水开发过程中,水井憋压欠注;油井低压低产,寻找合理的注采方式,提高低渗透油藏最终采收率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难题。针对新欢27块沉积微相平面摆动频繁,注水见效难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以有利于油藏整体开发为出发点,从沉积微相方面运用数值模拟对新欢27块进行注采方式探索与研究,模拟结果显示沉积相内薄注厚采可以有效改善低渗透油藏注水难见效的问题,对日后该块及类似注水难见效的低渗透油藏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杨景辉  冯茜  党娟华 《内江科技》2010,30(1):101-101,154
注水水质是影响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效果的重要因素.本文根据胜利油田商四区块注水开发需要,对指定水源的注入水进行了储层伤害评价,提出调节pH值控制水质,优选预处理液配方时地层进行防膨预处理两项措施,对该区注水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陕西延长义正-吴堡区块属于低孔、特低渗透岩性油藏。地层供液不足,自然产能低且下降很快,通过对研究区的水源评价及主要水质因素对储层岩心伤害因素的研究,确立了适合该区块的注水水源并提出该区块的注水水质处理控制指标,从而达到早注水、注好水来补充地层能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开展盐22块砂砾岩油藏注水开发效果评价,建立了中深层砂砾岩注水效果分析评价方法,分析认为区块北部油井注水受效明显,南部油井注水受效相对较差,大小注采井网均见到明显注水效果,小井距井组注采效果好于大井距井组。  相似文献   

15.
周章权  李克敏 《内江科技》2010,31(10):125-126
史深100高压低渗区块自1994年投入开发以来,连续八年年均产油12万吨、采油速度1.5%、年含水上升率控制在1.27%以下,被列为胜利油田低渗透油藏开发重点示范区。该区块在高速高效开发过程中形成了钻井完井到投产作业、采油、注水、修井及增产增注措施的油层保护体系,保证了区块的高速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16.
李露 《内江科技》2015,(4):44-45
低渗透油藏中,流体流动存在着启动压力梯度,为保证低渗透油藏的有效注水开发,需确定合理的注采井距。根据压裂水平井产能公式及注水直井的产能公式,得到注水井与采油井极限距离接连处的最大压力梯度的计算式,并结合启动压力梯度与渗透率、粘度关系建立了确定低渗透油藏压裂水平井合理注采井距的确定方法,绘制了不同粘度级别下,不同渗透率以及不同裂缝条数下、不同水平段长度的合理注采井距图版。实例结果表明,计算结果与油田实际情况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7.
李平平 《内江科技》2013,34(5):100-101,132
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是目前油田开发的重要研究课题。储层物性差、注水开发困难、油层改造难度大,注不进、采不出,是目前低渗透油藏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以现河采油厂为例,重点研究分析目前低渗透油藏的注水开发状况,进行欠注机理研究,寻找适合于低渗透油藏攻欠增注的有效技术手段,并提出了下步对策和潜力方向。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胜坨油田坨123单元水驱效果的分析,并选择坨123单元的坨123-30井区进行先期注水试验,取得较好效果,认识到先期注水能较好保持低渗透油藏油井地层能量,减缓油井产量递减,有助于油田的合理开发。  相似文献   

19.
低渗透、特低渗透油藏,尤其是非常规油气藏的开发逐渐成为油田增产上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油田后备接替的重要资源,但储层受油藏埋深的影响,储层上覆压力增大,使储层物性变差,油井自然产能低,必须通过压裂改造后才能获得经济有效的开发。本文介绍了针对厚层砂岩、薄互层砂岩及低渗油藏重复改造常用的水力压裂工艺技术研究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0.
油田开发到中后期,由于长期注水或注汽开采极大的破坏储层骨架,造成油井出砂,油井出砂将造成油井减产或停产;还会造成地面及井下设备加剧磨蚀;还会导致地层亏空并坍塌,造成套管损坏使油井报废等危害。为了解决油井出砂保证正常生产,油田普遍采用水力冲砂的方法。但在地层压力低或油层漏失严重的油井,使用水力冲砂的效果不理想,为了解决低压井清砂问题,研制了捞砂泵。通过合理的设计柱塞与泵筒配合间隙有效地减少砂卡,现场使用捞砂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