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 毫秒
1.
周丹 《文教资料》2008,(2):41-42
面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到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创新迫在眉睫.教育是传递、保护社会文化的重要手段.学校课程则是通过对传统文化内容的选择整理、组织实施达到这一目的的,与此同时,传统文化也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相似文献   

2.
课程改革以来,给予教师越来越多的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权利,如何利用校本课程开辟德育的新途径,成为教育者不断探索和研究的新课题。学校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可从学校文化的确立、德育校本课程的整合与实施以及学校文化景观的建设与营造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社会各界都提高了对传统优秀文化在传播、弘扬、发展上的重视程度,这为中小学书法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滨海县蔡桥镇中心小学教育教研团队在研究中,明确了书法教育在学校教学系统中的重要地位,认为学校应该为学生的书法学习、师生的共同进步创设优质的环境氛围。学校通过师资力量的强化、书法练习频率的增加、课程活动的优化,全面推进学校书法教育工作的开展,形成校本化的书法办学特色,从而实现对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高学生对书法技艺的掌握水平。  相似文献   

4.
学校在课程建设的大背景下充分挖掘社会资源,本着传承祖国灿烂文化,促进师生全面发展的思想开设了空竹校本课程。学校以空竹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开发作为课程整体建设的切入点,整合社会资源,利用学科资源,挖掘教师资源,不断探索、研究三级课程的融合与整体推进。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促进了学校的特色发展,促进了师生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学校个性、文化传承与校本课程三者彼此关联。学校个性基于学校的文化,而学校的文化包括文化的传承;文化传承与文化个性主要通过学校课程实现和彰显。  相似文献   

6.
顺应世界课程改革的潮流,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改革的方向正从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走向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模式。新模式的诞生是基于我国现有的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为蓝本而做出的适应性变化。随着我国基础教  相似文献   

7.
<正>地方传统文化是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是具有当地特色的风土人情、历史地理、民族服饰、生活习俗、手工技艺、名人遗迹、传统体育、古典诗文、戏曲歌舞、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学习地方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了解当地文化、教育和科技发展的历史轨迹和现实状况,  相似文献   

8.
一、开发校本课程“回民文化传统教育”的意义我校是全省唯一的回民子弟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我校的办学特色。我校有历史传统,有丰厚的社区民族资源,有回族教师学生,这些都是开发与实施这一校本课程的有效资源。“回民文化传统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不仅能使学生了解  相似文献   

9.
10.
论当前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中的显性课程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学校教育传统文化传承不够,在显性课程上主要表现在课程计划中体现传统文化内容的科目、课时比例少和教材编篡中体现传统文化的内容不足两方面。为此,我们应当改进课程计划,在课程目标上充分挖掘并体现传统文化因子,在课程和结构上调整并增加传统文化的学科和课时比例,在课程内容和教材编写上拓展并加深传统文化知识素材。  相似文献   

11.
就隐性课程而言,当前我国学校教育传统文化传承不力主要表现在校园建筑缺乏传统学校气质、校园环境缺乏传统文化氛围、校园活动场所缺乏传统人文关怀等三方面。为加强学校教育的传统文化传承力度,我们应当完善隐性课程设置,适度遏制当前普遍存在的“非学校化”建筑运动,切实克服当前学校只关注学生“认知模式”的文化传承格局,着力构铸学校师生传统精神人格。  相似文献   

12.
论学校教育传统文化传承不力之隐性课程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隐性课程而言,当前我国学校教育传统文化传承不力主要表现在校园建筑缺乏传统学校气质、校园环境缺乏传统文化氛围、校园活动场所缺乏传统人文关怀等三方面。为加强学校教育的传统文化传承力度,我们应当完善隐性课程设置,适度遏制当前普遍存在的“非学校化”建筑运动,切实克服当前学校只关注学生“认知模式”的文化传承格局,着力构铸学校师生传统精神人格。  相似文献   

13.
校本化课程建设包括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两个方面,它是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的一种教育追求。校本化课程建设的实质是学校课程文化的确立与转换,以及学校文化的重建和教师文化的革新。  相似文献   

14.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并且对我国现代文化甚至全国的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传统文化代表着我国的凝聚力和民族精神。在我国不同的地区,传统文化也有所不同,在某个地区的特定文化遗产中,体现地方特色的文化,在我国有着重要的地位,并且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是十分优秀的组成部分。如果深析我国的地方传统文化,从而在校本课程中加入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并且渗透到课堂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能够培养学生们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人文主义精神。本文探讨了传统文化在高中校本课程中的融合。  相似文献   

15.
当弘扬优秀闽南传统文化校本课程仅局限于知识传授的理论课堂时,文字虽美,但传授枯燥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故事有趣,但形式单一,无法让学生体会闽南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也不符合构建学生核心素养的育人理念。优化文化进课堂校本课程教学,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让文化进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学校被要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社会被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等,这一切要求的目的都在于道德教育和价值观重塑,传统经典文化和校本课程开发成了德育和价值观重塑的重要途径之一,成了校园文化活动的热点,但是效果堪忧。本文从改变引进传统文化内容和呈现形式两方面重新论述了引进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7.
在我们学校高中教学楼前面矗立着一座不锈钢雕塑,那是一个正立方体,依靠立方体的一只顶角支撑着,立方体中有代表性的点、线、面、体形成了一种有机的结构,严整而不失个性,透射出一种和谐美,我们给它起了个名,  相似文献   

18.
学校应该从学情出发,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构建德、智、体、美、劳五位一体的全方位中华传统文化特色校本课程体系,使校本课程成为沟通各学科的纽带,促进学生智力开发、视野拓展、能力提高,从而逐步实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源泉。本文从政治、文化和经济的角度分析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并提出民族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传统文化融入,已经成为学校课程改革走向深入的重要问题。当前,校本课程开发中传统文化的融入还存在传统文化知识化、形式化和片面化的问题。传统文化与校本课程之间的有机融合,需要充分关注传统文化的境遇性,回归传统文化的本体,尊重传统文化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