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 毫秒
1.
面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到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创新迫在眉睫.教育是传递、保护社会文化的重要手段.学校课程则是通过对传统文化内容的选择整理、组织实施达到这一目的的,与此同时,传统文化也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相似文献
2.
3.
4.
黄莉梅 《北京教育(高教版)》2012,(3)
学校在课程建设的大背景下充分挖掘社会资源,本着传承祖国灿烂文化,促进师生全面发展的思想开设了空竹校本课程。学校以空竹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开发作为课程整体建设的切入点,整合社会资源,利用学科资源,挖掘教师资源,不断探索、研究三级课程的融合与整体推进。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促进了学校的特色发展,促进了师生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郭晶 《华夏少年(简快作文 )》2008,(12)
顺应世界课程改革的潮流,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改革的方向正从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走向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模式。新模式的诞生是基于我国现有的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为蓝本而做出的适应性变化。随着我国基础教 相似文献
7.
8.
一、开发校本课程“回民文化传统教育”的意义我校是全省唯一的回民子弟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我校的办学特色。我校有历史传统,有丰厚的社区民族资源,有回族教师学生,这些都是开发与实施这一校本课程的有效资源。“回民文化传统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不仅能使学生了解 相似文献
9.
10.
论当前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中的显性课程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学校教育传统文化传承不够,在显性课程上主要表现在课程计划中体现传统文化内容的科目、课时比例少和教材编篡中体现传统文化的内容不足两方面。为此,我们应当改进课程计划,在课程目标上充分挖掘并体现传统文化因子,在课程和结构上调整并增加传统文化的学科和课时比例,在课程内容和教材编写上拓展并加深传统文化知识素材。 相似文献
11.
就隐性课程而言,当前我国学校教育传统文化传承不力主要表现在校园建筑缺乏传统学校气质、校园环境缺乏传统文化氛围、校园活动场所缺乏传统人文关怀等三方面。为加强学校教育的传统文化传承力度,我们应当完善隐性课程设置,适度遏制当前普遍存在的“非学校化”建筑运动,切实克服当前学校只关注学生“认知模式”的文化传承格局,着力构铸学校师生传统精神人格。 相似文献
12.
论学校教育传统文化传承不力之隐性课程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隐性课程而言,当前我国学校教育传统文化传承不力主要表现在校园建筑缺乏传统学校气质、校园环境缺乏传统文化氛围、校园活动场所缺乏传统人文关怀等三方面。为加强学校教育的传统文化传承力度,我们应当完善隐性课程设置,适度遏制当前普遍存在的“非学校化”建筑运动,切实克服当前学校只关注学生“认知模式”的文化传承格局,着力构铸学校师生传统精神人格。 相似文献
13.
校本化课程建设包括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两个方面,它是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的一种教育追求。校本化课程建设的实质是学校课程文化的确立与转换,以及学校文化的重建和教师文化的革新。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在我们学校高中教学楼前面矗立着一座不锈钢雕塑,那是一个正立方体,依靠立方体的一只顶角支撑着,立方体中有代表性的点、线、面、体形成了一种有机的结构,严整而不失个性,透射出一种和谐美,我们给它起了个名, 相似文献
18.
吴春华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23,(3):14-16
学校应该从学情出发,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构建德、智、体、美、劳五位一体的全方位中华传统文化特色校本课程体系,使校本课程成为沟通各学科的纽带,促进学生智力开发、视野拓展、能力提高,从而逐步实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源泉。本文从政治、文化和经济的角度分析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并提出民族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传统文化融入,已经成为学校课程改革走向深入的重要问题。当前,校本课程开发中传统文化的融入还存在传统文化知识化、形式化和片面化的问题。传统文化与校本课程之间的有机融合,需要充分关注传统文化的境遇性,回归传统文化的本体,尊重传统文化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