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4 毫秒
1.
一、中国青年出版总社的期刊经营概况 中国青年出版总社是由原中国青年出版社和中国青年杂志社合并组建的,成立于2003年12月.总社现有期刊10种.大致分为三种情况:一类是以系统发行为主的共青团中央机关刊物,如<中国青年>、<农村青年>、<中国共青团>;一类是以广告合作为主,由广告公司承担广告经营责任的时尚、艺术类刊物,如<虹>、<青年视觉>等;一类是以<青年文摘>为代表的主要面向市场发行的刊物.期刊在中国青年出版总社的经营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青年>和<青年文摘>都是青年刊物中的重要品牌.  相似文献   

2.
引言:从一个有关中国期刊业发展的预言说起 大约三年以前,曾有人预言,像<知音>、<读者>、<家庭>、<故事会>这样的传统文化综合类期刊,最多只能再撑三五年,替而代之的将是蓬勃兴起的时尚、财经等全彩杂志,即所谓高端市场的期刊.然而今天,无论是高端市场的期刊,还是传统文化综合类期刊,都有了长足发展,如<读者>杂志的月发行量比三年前增长了50%以上,<知音>杂志从2003年起,月发行量结束了连续几年徘徊在430万份左右的局面,目前月发行量达到550万份.  相似文献   

3.
2001年,青年期刊发行量普遍下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甚至有人预言,如果青年期刊界再不想办法"自救",将有可能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淘汰出局.一些原本过得还舒坦的青年期刊,突然面对自己三五万乃至一二万的市场份额,面对突然丢失的数万、数十万的发行市场,明显感到了市场竞争的残酷,感到了生存的压力和危机.一些期刊老总甚至开玩笑说:"青年期刊唱<国际歌>的时候到了."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体育期刊一度辉煌,如<中华武术>、<围棋>、<搏击>等的发行量在几十万份甚至上百万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体育期刊进入了彷徨期,它们被新闻类、纪实类、生活类、时尚类和各种实用期刊重重包围.  相似文献   

5.
老牌文摘期刊:冰火两重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升国 《传媒》2007,(1):46-48
在中国的期刊中,文摘期刊尤为引人注目.<读者>作为先锋,开发了文摘类期刊市场,获得空前的成功,月发行量超过1000万份,不仅成为文摘期刊发行之王,也是中国期刊发行执牛耳者,加上<青年文摘>等几本发行过百万的第二梯队和一些发行几十万的新进部队,我国文摘期刊在发行市场所占份额远远高于其他类别的期刊,文摘期刊俨然成为愈演愈烈的神话.  相似文献   

6.
从2003年启动期刊改制以来,期刊大省吉林所属的238种期刊分别在不同层面获得了发展,在42种综合性消费类期刊中,每期发行量10万册以上的期刊有15种.一批新老刊物,如<演讲与口才>、<幽默与笑话>,<意林>、<杂文选刊>,<中国医院院长>等,在国内市场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迅速提升.这样一批期刊或死而复生,或逆势飞扬,被期刊业内人士称为"吉刊现象".  相似文献   

7.
《特别关注》是如何引起关注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者按 2000年10月,湖北日报社创办<特别关注>之初,期刊行家们都不看好这本杂志.他们的担心不无道理:进入21世纪,中国的大众文化期刊发行量向成功品牌集中,一些往日知名大刊发行量已呈递减趋势.期刊市场的竞争已经如此激烈,一个不知深浅的年轻团队介入进来,能行吗?2005年5月,<特别关注>发行量突破百万大关.各地的期刊同行在关注:<特别关注>的发行业绩究竟是怎样创造出来的?  相似文献   

8.
女性生活类期刊的危机以及内容定位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 本文所界定的女性生活类期刊是指<家庭>、<知音>、<婚姻与家庭>之类以女性为阅读主体的生活类期刊.这类期刊已经进入了市场倦怠期,也许由于体制的保护尚未完全被打破,或者发行与广告等经营方式的改进,单从发行量与广告额的绝对数据上,还不容易看出这类期刊的衰退迹象,甚至有少数明星刊无论广告还是发行继续走高.但如果深入考察整个女性生活类期刊,我们便不难发现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9.
张泽远 《传媒》2005,(2):24-27
本世纪开年,期刊出版界曾经有一个流行的疑问:上个世纪中国产生的几个"期刊恐龙"在新世纪出版生态里还能是保持优势的种群吗?这几个"恐龙"指的是期发行量超过百万的<读者>、<知音>、<家庭>、<半月谈>、<故事会>.因为前三者在刊物定位上有类似的地方,因此,笔者最近通过对比这三本杂志的发展态势,对<读者>的发展做了调研采访.  相似文献   

10.
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的繁荣、教育的普及和技术的进步,期刊业的发展愈来愈迅猛.和报纸一样,新中国成立后,许多民国时期的期刊业停刊了,而新的期刊则随着新生政权的稳定和新的组织机构的建立而创办.1955年全国期刊约有300种(其中全国性期刊166种),平均期发行量为1200多万册.随后,期刊数量总体上随着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进步而逐渐增多,门类逐渐齐全,涉及各行业和许多领域.如<红旗>、<民族画报>、<人民文学>、<萌芽>、<收获>、<中国摄影>都诞生于这一时期.然而,"文化大革命"期间,期刊业同样处于极不正常的状态,最低谷时仅102种.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对传统青年类期刊的冲击 本文所分析的青年类期刊,主要指<中国青年>、<黄金时代>,<风流一代>、<涉世之初>等传统品类.  相似文献   

12.
文摘期刊在中国期刊市场中所占的份额相当可观.月发行量高达700万份的《读者》不仅是文摘期刊发行之王,也是中国期刊发行之王.加之月发行量超过200万份的《青年文摘》,以及另外六七本发行几十万份的文摘期刊,中国的文摘期刊在发行市场所占份额远远高于时尚和财经类期刊.正是由于大家都非常看好文摘期刊低成本高收益的前景,从20年前的几种到今天的200多种,中国的文摘期刊空前繁荣.尽管这种繁荣已经持续十多年了,但市场上仍不断涌现出文摘期刊,像《当代文萃》、《格言》、《意林》、《新意林》、《我们》、《百柳文汇》等等,甚至仍有许多文摘期刊还在筹备之中.  相似文献   

13.
2005年5月各城市畅销杂志上榜率排名前10位的分别为:<读者>、<知音>、<故事会>、<家庭>、<青年文摘>、<人之初>、<爱人>、<家庭医生>、<女友>、<小说月报>等10种,这些刊物发行量都在百万份以上,可谓是期刊界的佼佼者,他们的卖点值得我们去研究.杂志的卖点就是能抓住目标读者的消费心理,吸引目标读者的眼球也就是杂志的主导思想.我们来看一下这些上榜杂志的主导思想,也就是他们的卖点.  相似文献   

14.
期刊的扩容、提速是期刊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读者的阅读需求是一种弹性需求,在需要被激发的情况下,会出现几何级的增长趋势,反映在期刊市场竞争中,就是越有阅读价值、越受读者欢迎的期刊,读者就越希望期刊能增加刊期,增加阅读次数.近年来,我国的不少名刊、大刊期刊,如<知音>、<读者>、<女友>、<家庭>等,都是在增加刊期的提速中实现跨越式发展,其发行量也随着刊期的增加而扩大.  相似文献   

15.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国内期刊种数快速增长而期刊总印数并未同步增长、许多大众刊物发行量下滑、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读者>杂志一枝独秀,发行量稳步攀升,2005年4月达到创记录的942万册,连续5年稳居全国期刊月发行量首位,占有国内期刊市场1/30的份额.目前,<读者>行销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量近百万册.从创刊到现在,<读者>累计发行近10亿册,品牌影响力大大增强.  相似文献   

16.
从民间说书人到章回小说,从代代相传的口头故事到野史文献,都在昭示着一个道理:故事,具有永久的魅力.中国期刊界有个长盛不衰的杂志<故事会>,它1963年创刊,至今还拥有着数以万计的读者群,曾在世界综合类期刊中发行量排名第五.电  相似文献   

17.
张璐  周福纲 《编辑学报》2005,17(4):296-297
介绍<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在保持期刊特色、满足读者需要、提高刊物质量、扩大发行量等方面的一些具体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8.
石坚  邹夜 《当代传播》2007,(4):102-104
<南京日报>是中共南京市委机关报,创刊至今已有50年.从2003年末开始,<南京日报>开始了其历史上力度最大的一次改版,发行量和广告经营额都有了较大的突破,报纸面貌令人耳目为之一新,成为中国现代都市党报的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19.
搞好学报发行的根本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 1."学报发行"是学报界敏感的字眼 说它敏感,一是因为学报捉襟见肘的实际发行量,会令任何一个采编人员汗颜.据说一家具有40年历史的学术期刊,发行量仅仅40份,实在不敢恭维这家刊物到底有什么经济和社会效益.总体而言,高校学报除<北京大学学报>、<清华大学学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等名刊的发行量达到近万册外,大多数学报的真实发行量一般都在200册~1000册左右.  相似文献   

20.
彭长城,封新城.一位是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文摘类期刊<读者>的社长,一位是以新锐著称的<新周刊>的执行总编,二人的名字皆带有"城"字,二人所在的媒体一度被视为中国传统期刊与新锐期刊的代表,更有意思的是,二人均毕业于兰州大学,因二人在业内的显赫影响被业内人士特别是兰大的校友称颂,被人尊为:兰大双城.同时见到两位期刊界享有盛名的期刊老总,是在中国期刊协会第四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利用这难得的机会,主持人与他们进行了深入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