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李治 《大观周刊》2012,(28):17-17
本文从五个方面来阐述庄子对美的深刻见解。庄子的美学观同他的哲学是浑然一体的东西。他的美学即是他的哲学,因此他眼中的美并不是纯粹的自然美或艺术美,而是与“道”合一的境界美。  相似文献   

2.
动画大师宫崎骏以独特方式向人们传递着他对于人类生存状况的思考。他的动画电影饱含了强烈的人文色彩和社会意识,充满了丰富的情感和细腻的人文关怀,和谐思想贯穿了他许多成功的艺术作品。较从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传统与现代的和谐三方面来分析宫崎骏作品表现的和谐之美及其艺术思想。  相似文献   

3.
周来祥先生的“美是和谐说”,1961年他参与编写《美学原理》一书时就提出来了。后在1984年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他的《论美是和谐》一书中,又作了全面的深刻的探讨和论述。如今《文艺美学》对此又给予了进一步的系统的阐释和解说。他认为和谐是一个深刻的美学和哲  相似文献   

4.
侯咏萱 《今传媒》2020,(4):151-152
安格尔(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作为新古典主义最具影响力的画家之一,在他艺术观念形成的过程中,受到古希腊罗马艺术、佛罗伦萨画派和人文主义以及其生活时代的影响。他坚持追求绘画作品中的真实感,主张艺术要忠实于自然,同样"美"对于安格尔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甚至是他艺术风格的全部,他致力于追求古典艺术中那种理想与完美的形式。"真实"和"理想之美"作为其绘画中非常重要的艺术观念,也完美地融入在其作品之中。  相似文献   

5.
档案馆美育功能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档案馆美育功能日益凸现可以说,只要是人类生活的地方,就会有“美”的存在。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注意到了“美”的存在。用马克思精辟的论述来解释就是:“人是按照美的事物来塑造物体的”,“劳动创造了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因为人是爱美的,有一颗追求美的心。正如高尔基所说:“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生活中去。”既然“美”是到处都有、广泛存在的,那么它也必然存在于社会的“记忆中心”———档案馆中。而长时间以来,许多人总会用枯燥、沉闷和单调等词语来形容档案实际工作,…  相似文献   

6.
耿林莽的散文诗中越来越多地表达着诗人的当前时代精神感悟,体现出深沉的、现代化的内蕴。他把细节描写看成是增强散文诗丰富内涵的方式。他的散文诗的结构常是断裂的,具有空白美。他在不同作品中追求阴柔美、力度美、冷隽美。他对散文诗的体式和手法也作了多样的探求。  相似文献   

7.
新的美学境界读︽再论美是和谐︾周来祥先生和谐的美学理论建构,与他整一的学术品格的统一,在其新著《再论美是和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中达到了新的境界。在80年代中后期出版的《论美是和谐》、《论中国古典美学》等书中,周来祥先生论证了和谐的普...  相似文献   

8.
1991年,在部队担任指导员的来宏安,转业到洛阳老城区武装部当干事。对于读者来说,他最有内容的故事发生在照相机上。1989年,他患病住院,在病员生活中,一次偶然机会,他对经常翻阅的《解放军画报})上的照片有了新感觉。男兵的刚健、女兵的飒爽,把中国现代军人的美凝炼。我能不能也在这方面作些探索呢?激动不已的他决心投入到摄影天地。举步时又难免踌橱,于是先买“海鸥120”,再买“傻瓜”,买放相机,买“佳能”“尼康”则是后来的事。这都是自费投入。开始,他先主动给战士照,给来队探亲的战士亲属照,还给驻地附近群众照。每…  相似文献   

9.
苗棣先生将书名定为《电视艺术哲学》而不是《电视美学》就已经向读者暗示了他对于“艺术”与“美”这组范畴间关系的态度。在引言中,他就引用了赫伯特·理德关于“艺术”与“美”分离的一段论述,指出了“艺术通常是件不美的东西”,并由此引发了全部的引言部分。给电视一个说法,有效地将电视艺术学与电视美学分离开讨论。同时,作者又在引言部分指出了通常对于“艺术”这个概念理解上的模糊性和狭隘性,又区分开了“艺术”与“高雅艺术”这组极易被人混用的概念,这就剥下了“艺术”一词金光闪闪的外衣,还其本质。作者立足于这两组概念…  相似文献   

10.
客观事物的美,只要目光所触及到的,你能看得见,他能看得见,我也能看得见;其实不然,都能看得见,并不一定都看见了,更不一定都能发现它的美。欧洲有一位大画师说:“有些人看了一辈子,却什么也没有看见。”他讲的是对于艺术之美,原因就在于有的人并不具备一对审美的眼睛。写抒情散文,就要善于发现客观事物之美;那些美的,艺术地再现于散文之中,可以令人陶醉,引人遐思,还可以使人们的知识眼界有所开阔,精神为之升华。  相似文献   

11.
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美]弗朗西斯·福山著,黄胜原、许铭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据说福山来北京访问的时候抱怨汉语翻译把他的意思搞错了,即把"the end of history"翻成历史的"终结",他的本意应该是历史的"目标"。他认为,这一误译使人们对他产生了很多误解,尤其是一些热心的读者总要以"9·11"事件及美伊战争来质疑所谓历史"终结"的可靠性。在这个意义上,似乎对福山的理解和批判也是一个冤假错案了。可问题似乎又不像看上去那么简单。  相似文献   

12.
王飞 《大观周刊》2012,(38):220-220
人的素质包括先天的和后天的两种.后天的素质也称素养。“让学生受到必要的数学教育,具有一定的数学素养,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是十分必要的.”人的精神面貌的塑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这些内在品质,这才是人生命美的长青树。比如.有的人尽管穿着高级的名牌衣服,但他的内在涵养不高.整体效果也显示不出美的效果:有的人礼仪语言的表达很动听.即使他着装很俭朴,但给人的感觉依然是美的。  相似文献   

13.
青年朋友,你好,我是雪梅,今天的节目的青年信箱,我想就农村青年美如银的来信谈谈我的想法,欢迎你也来关心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今天,对于中国45岁以上的人来说,几乎每个人的经历都可以写一本书,一部电视剧,因为这一代经历的风风雨雨起起伏伏太多太多了。现在,当我看到祁念曾《新闻探索与实践》的书稿时,非常感慨:在几十年的风雨中他以执著的精神,坚韧不拔地探索着。无论是在“文革”的动荡中还是在工厂的日子里,无论是在执教的年月里还是在当记者的今天,他总是在想,在写,在探求人生、社会、艺术的真、善、美。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对于这一代人来说经历就是一种财富。一个有志向的人生活在世界上,最需要的是什么?我以为是探索精神。这种精神,对于…  相似文献   

15.
舞蹈类新闻报道是一门综合艺术,一方面,它要求记者具备一定的舞蹈专业知识,懂得一些舞蹈术语,否则他在观赏舞蹈演出时只能外行看热闹.继而不得要领,写起东西来味同嚼蜡:另一方面.它还有独特的审美需求,这就是标题的醒目美、内容的简洁美、叙述层次的多变美、情节的生动美、来龙去脉的延伸美。依靠这些审美特质.舞蹈新闻能够引发读者的欣赏欲,激发读者产生美妙的想象,如同身临其境一般.久久不能忘怀。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电视广告艺术化的倾向,欲从“和谐”的角度来讨论在电视广告的配音员声音选择上如何体现美,以达到对于潜在客户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二维码技术受到报业热捧。本文作者提出对报纸二维码的质疑,他认为:对于报业而言,二维码似乎只是一种"看起来很美"的技术。读者看到二维码后,掏出手机来扫一扫,很快,阅读兴趣就转到了移动终端上,报纸就被扔到了一边,兴趣转移后,很快,报纸就被扔进了废纸篓。报纸的价值又体现在哪里呢?这一点值得每个报人深思。  相似文献   

18.
美存在于人类的一切活动之中,这是一个不争事实。然而,在新闻摄影领域内对美的认识还存在着一定的偏颇,有人认为新闻摄影有了美的存在和追求美就是唯美主义。特别是对于在表现方面,美的表  相似文献   

19.
对于我这个年轻编辑来说,初见王蒙仿佛是虚惊一场,全副武装而来,拿出十足的勇气(或说底气)来面对他,却每每被他轻而易举地给卸去了盔甲,不由自主地尊敬他、亲近他、关心他,并且心甘情愿地折服于他那融化在浓浓的人情味里的大智慧。  相似文献   

20.
现代诗人闻一多是新格律诗的创造者,他的新格律诗讲求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所以,他的诗在句式整齐、音节和谐、文字色彩等方面要求极其严格,诗评家把闻一多作诗形象地比喻为“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