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丁丁 《大观周刊》2011,(9):51-52
多义词是普遍的语言现象。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词汇作为语言的组成部分,可以反映它的文化。通过对比可以得知英汉两种语言之间有很多多义词有共同的义项,当然,也有一些不同的义项。这篇论文旨在对词义衍生同中西史化千丝万缕的联系做一点理论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伍松菊 《大观周刊》2012,(42):16-17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差异也呈现在语言之中。隐喻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之一。语言的隐喻不仅体现为语言本身的不同.更反映出深层次的文化差异。本文试图通过“虎”的中英隐喻对比,揭示其产生不同差异的原因,进而更好地理解中英文化.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图以存在于英汉文化中的"马"这一寻常事物作为剖析对象,比较英汉语中有关于"马"的种种表示法,以期能在一定程度上把握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基本异同点.马年折射出英汉民族习俗的差异,马的称谓体现了英汉两种语言在文字和词语体系范畴中的不同特点,有关"马"的词汇及习语反映了"马"在不同文化中人文意义的异同.  相似文献   

4.
如何从语言学而非翻译学的角度去分析英汉对应语的语义不对等现象,学界研究不多。本研究以对比语言学研究的核心,即语言的共性和个性关系作为理论前提,通过比较英汉对应语之间的关系,构建英汉对应语"对称"模式,引入英汉对应语"不对称"概念。然后,用语义参数"X"表示英汉对应语的语义共核,以英汉动植物对应词语为例,对对应语不对称现象进行词汇语义学阐释和分类。  相似文献   

5.
谚语是人类面临社会环境所形成的具有不同历史意义、文化意义的生活图景,是古老文化的集中反映和语言凝练。近年来部分学者从概念隐喻视角研究谚语的应用情况。概念隐喻作为一种人类语言现象和认知现象,在其发展过程中与多个领域进行了深度融合,也为人类文化交流提供了更为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内涵。分析概念隐喻与谚语的内在关联发现,概念隐喻蕴藏在不同语言的谚语之中,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和多维研究相关文献,以期增进人们对谚语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李燕 《大观周刊》2011,(37):16-16,10
本文简单介绍了隐喻的历史及其基本特征,从文化的共性和个性出发,比较了英汉隐喻的文化内涵,通过具体事例讨论了英语隐喻的汉译及英译,最后归纳了三种较为常用的隐喻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7.
王瑞金 《大观周刊》2011,(35):24-25
隐喻是一种利用已知事物来理解未知事物的认知手段,人类以自身结构去认识世界的人体隐喻也是隐喻中的一种常见方式,而人体中首、尾也是经常被用来指代时间、空间等概念。本文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中head(苔/头)和tail(尾)隐喻的不同,揭示了其跨语言、跨文化的共性及个性,在认知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研究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宁 《大观周刊》2011,(13):99-100
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并且这种关系在语言的各个层面都有所体现。语言可以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思维模式。文化是语言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制约语言运用的决定因素,文化思维上的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就表现为语言的差异。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探视文化思维模式来找到不同语言的结构理据性,或者通过比较不同民族的文化思维模式来分析不同语言在结构上的差异。本文通过分析中西文化差异来探讨英语句法构造特点的差异,尤其是英汉句子语序上的不同,以显示英汉语言形式之间的对应转化规律。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中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尤其是文化活动.为了加强中外交流,全面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我国开始重视对英汉谚语的深入了解,以及对其背后的西方文化的深层探究,这就进一步表明了谚语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价值.因此,本文对概念隐喻视野下关于女性的英汉谚语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进一步深入探索了英汉女性相关谚语之间的异同.  相似文献   

10.
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但隐喻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语言。语言中的隐喻有多种形式。本文主要借助系统功能学的语法隐喻的研究成果,分析新闻标题里的语法隐喻(主要是名词化)的表现及功能。  相似文献   

11.
何雪竹 《大观周刊》2012,(52):307-308
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重复在汉语和英语中都存在。然而其出现频率和表现形式存在很大差异。本文拟将英汉两种语言中及英汉互译时常见的重复略作归蚋和比较,并在此基础上总蛄出一些有效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2.
词语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各种文化特征都在本族语言的词汇里留下了它们的印记。政治制度、风俗习惯、宗教、地理环境等对语言意义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词语的附加意义和情感色彩上。对于英语新闻学习者来说,与本族文化内涵相似的词汇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但却容易忽视那些具有与本民族不同文化内涵的词汇。因此,必须重视中西方词语文化内涵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词语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各种文化特征都在本族语言的词汇里留下了它们的印记。政治制度、风俗习惯、宗教、地理环境等对语言意义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词语的附加意义和情感色彩上。对于英语新闻学习者来说,与本族文化内涵相似的词汇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但却容易忽视那些具有与本民族不同文化内涵的词汇。因此,必须重视中西方词语文化内涵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和凌娜 《大观周刊》2012,(16):154-154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它同时也体现了民族传统习俗特色。这些文化上所形成的差异同时又对英、汉这两种语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得英、汉这两种语言同样也在传统习俗、文化背景以及词汇内涵等方面都具有了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略谈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东西方历史文化背景存在差异,英汉谚语之间也存在差异。从谚语起源和文化内涵方面进行英汉谚语对比分析,希望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两种语言的奥秘,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不理解或误解。  相似文献   

16.
语言总是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之中。词汇作为语言的基本要素,具有最丰富的文化特征和文化内涵。所谓文化负载词汇,是指在一定的语言背景下承载了特定文化意义的词汇。在编辑过程中,如果不了解这些词汇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就不能理解它们所承载的全部语言信息,从而可能给编辑工作带来困难。本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文化负载词汇进行了归类和分析,揭示了其中的文化差异,以期能对编辑在遇到类似词汇时进行理解和处理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谭小梅 《大观周刊》2011,(27):26-26
1中国特色词汇翻译的难点 语言是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形成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土壤。文化的真正意义对于本文化群体来说那是再熟悉不过的东西了,但是对于不同文化的群体,则是非常陌生的。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语言群体,于是,当不同语言群体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就产生了词汇空缺,即无法在非本族语言的范围内寻找到能够表达其意思的相对应的词汇,而这些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上。  相似文献   

18.
词汇和修辞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修辞是对语言的修饰和调整,从词汇构成的语言成品中研究各种表达手段和技巧,是修辞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新闻标题作为一种语言成品,自然其中也包含着修辞词汇化现象。本文以新闻标题为切入口,分析其修辞词汇化现象,以及对新闻标题制作、新闻写作的意义,从而更好地实现语言学研究对新闻学写作研究的促进与融合。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语义分析视角出发,考察了战 争(军事)词汇在新闻文本中的隐喻功能,并探 讨了该现象产生的历史根源和文化机制。结论认 为,有关战争(军事)类隐喻形成新闻传播理 念,涉及到社会诸多领域;由于战争文化结构的 长时期影响,它在很大程度上已形成集体无意 识,介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新闻工作者而 言更为明显;这种隐喻意义上的新闻视角已得到 受众群体的默认,并预测战争隐喻下的新闻传播 观念还将持续下去。  相似文献   

20.
体育新闻中的战争隐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隐喻一直仅仅被视作一种修辞手段,随着语言学的迅速发展,人类对于隐喻的研究开始走向认知领域。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IJako西和Johonson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掀起了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隐喻研究热潮。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只是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抽象思维的最重要特征,是人们认知、思维、语言,甚至行为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